诗与思的意义之网
2016-04-13评课人魏智渊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南明教育总校长著有语文课教师阅读地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
评课人:魏智渊(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南明教育总校长。著有《语文课》《教师阅读地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等。)
诗与思的意义之网
评课人:魏智渊(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南明教育总校长。著有《语文课》《教师阅读地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等。)
《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中的一块“烫手山芋”,传统的形式分析在此统统失效了,因为它本就是一个受伤的歌者的灵魂的吟唱,似乎散漫无章,但却强烈地指向同一个核心:经由死亡、疾病、自然而对存在意义的沉思。
熊芳芳老师大胆摒弃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形式分析,而是进行直抵核心的讨论。她抓住三处景物描写,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只是媒介,史铁生活泼泼的反思才是关键,并带领学生一道进入自然与史铁生相互交流中所展示的沉静、美丽与生命的力量,生动地将“我”与“地坛”的本质的对话揭示出来了,史铁生的心路历程也因此得以清晰地显影。
熊老师的探索不止于此,她在课堂的推进中,不断地穿插着诸多大家对同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叔本华、伊壁鸠鲁、莫里斯•梅特林克、周国平、霍金、李开复……这就构成了思之互文,拓展了文本的厚度,也在相互映照与比较中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领会。
在此基础上,熊老师借由“路”的问题将思的触角伸向了生命本身:作者为什么说“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呢?那么母亲盼望“我”找到的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熊老师与学生一起辨析和分享了每个人必定遭遇的重大主题,最后作出了精炼的概括:生存是好的;成功是比较级;幸福是最高级。
在这样的课堂上,以生命意义为核心,以史铁生的思考为线索,以古今中外的卓越的思考这个问题并取得成就的人物的道路为参照,最终,编织成了充盈着诗与思的意义之网。学生的生命,也经由这样的编织,获得了潜在的滋养。
猜你喜欢
——记郑州市郑东新区中州大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