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的同义词是夭夭灼灼
2016-05-17宗不争
文_宗不争
桃的同义词是夭夭灼灼
文_宗不争
儿时看《西游记》,最喜看猢狲和一众妖怪的幻化功夫和各式的法器宝贝,第二喜欢的,便是吃。《红楼》中的吃,雅致精细,一个茄子便能吃出万般风情;《水浒》中的吃,粗犷有豪情,动不动就是二斤熟牛肉,一壶烧酒;《三国》中的吃,却往往志不在此,没有兴味,吃得战战兢兢,全然不知吃的是什么。上述三部,无论吃什么,怎样吃,总有一以贯之的踪迹,但唯独这《西游记》中的吃,极简之中却有无尽藏,难一言以蔽之。
唐僧取经,一路化斋,吃什么不太重要,关键是能吃上。自己和徒弟能吃上,还要提防自己被吃了,祭了妖怪的五脏庙。这吃与被吃,实是恐怖至极,仔细想想便觉后怕。人云佛家之慈悲,只对动物,不管植物,不是真慈悲。其实不然,人与植物,只有吃与被吃,没见过植物反过来吃人的。佛祖割肉喂鹰,以身饲虎,对的都是动物,要忍受莫大的痛苦,但只要圆空寂灭后,肉身腐烂,自然便可丰盈一片水土。
猢狲悟空,饮酒吃肉,甚至还吃过人。“三打白骨精”那一节,悟空说:“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悟空自然是吓唬唐僧,比起吃人,他更爱的——不消我多说,大家都知道——是桃。
《西游记》里描物画景,这一段写得尤好:
夭夭灼灼,颗颗株株。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时开时结千年熟,无夏无冬万载迟。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凝烟肌带绿,映日显丹姿。树下奇葩并异卉,四时不谢色齐齐。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不是玄都凡俗种,瑶池王母自栽培。
“夭夭灼灼”用的是《诗经·桃夭》的典故——“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是中国本土的水果,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礼记》即将其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枣、桃)之一。孔颖达的注疏中写:“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阳春三月,桃花盛开,丝毫不掩其美,亦不修饰,恰如少女落落大方,天生丽质,还不知淡妆浓抹,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少女穿梭于桃树之间,“人面桃花相映红”,怎不令人想入非非?这也就难怪今天把异性缘叫“桃花运”“桃花劫”。
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桃花盛开,正是约会的好时机。桃花繁盛,则硕果累累,春华秋实,种因得果,此是人伦之福,桃夭比兴,实是写婚娶成家。
桃花是风景,桃则是佳果。猢狲自然爱桃,唐僧似乎也是喜欢吃桃的,且看这段:
行者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三藏喜道:“出家人若有桃子吃,就为上分了,快去!”
齐天大圣吃桃,算得上是最大的行家。当初在上界,他就搅和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仙桃神丹没少偷吃。大圣吃的不是普通的桃子,是蟠桃,而且是蟠桃中的极品。若说这桃有多厉害,这一段里有分教:
大圣看玩多时,问土地道:“此树有多少株数?”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大圣闻言,欢喜无任,当日查明了株树,点看了亭阁回府。自此后,三五日一次赏玩,也不交友,也不他游。
猴子吃桃,本是天性使然。玉皇大帝让猢狲看桃园,必会引出监守自盗的事情。《西游记》中,蟠桃、人参果和唐僧肉,都是灵药,吃了都有长生不老的功效。人参果不是凡间之物,唐僧肉怕是送到嘴边也吃不得,唯独这蟠桃,世间即有,却为何如此厉害?
蟠桃之蟠,指的不是果实,而是桃树的样子。《大戴礼记·五帝德》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孔广森补注:“《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裴駰谓蟠木即此也。”《论衡·订鬼》亦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这大树能盘踞三千里,结出来的果实自然不一般。这蟠木在哪儿呢?据说就是扶桑,也就是今天的日本群岛。
《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这便是《西游记》中王母娘娘蟠桃宴的由来,当然,《太平广记》多怪力乱神之说,小说家言,不能当真。吴承恩也着实厉害,嫌三千年结一次果子还不够,后面还有六千年和九千年一熟的。
再往前推,还有夸父逐日的故事,也记录在《山海经》里。《山海经·海外北经》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杖,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林,一说是夸父的拐杖变成了桃林,另一说是夸父的尸身变成了桃林。我倒更倾向于后者。桃铁含量高,能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适用于气血亏虚,面黄肌瘦,心悸气短者。夸父也算上古的神仙,不化李子栗子梨,将一身气血化为桃林,似乎更说得过去。
《献寿图》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桃带仙气,跟桃近了,是能成仙的,最不济,也能避祸山林,隐居于世,逍遥自在,所以陶渊明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原来是武陵渔人误闯了人间仙境“桃花源”。
倒是也有吃桃吃出悲苦愁叹的。《诗经·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晏子用“二桃杀三士”,诡计多端。孔尚任一出《桃花扇》,虽未直写桃花,却是血泪点点,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