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本《河南通志》关于柘城紫阳书院的误记问题
2016-04-13张劲松
张 劲 松
(南昌师范学院 书院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0032)
四库本《河南通志》关于柘城紫阳书院的误记问题
张 劲 松
(南昌师范学院 书院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330032)
四库本《河南通志》归德府柘城县有“紫阳书院”条目,称紫阳书院在县东关,清康熙三十年知县史鉴创修。李国钧先生《中国书院史》、白新良先生《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等亦认为柘城县于清康熙时有紫阳书院。实际上,根据乾隆《归德府志》及乾隆和光绪《柘城县志》等方志文献,柘城县的紫阳书院应为朱阳书院。柘城县虽无紫阳书院,但以窦克勤为代表的窦氏家族在朱阳书院的实践使柘城乃至于商丘成为富蕴紫阳之教的理学名区。
四库本《河南通志》;柘城;紫阳书院;朱阳书院;窦克勤
一
在中国古代书院语境中,紫阳书院一般指与宋儒朱熹有关的书院。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南宋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其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1]816,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虽生于福建尤溪,但以祖籍徽州为父母之邦。徽州府治所在有紫阳山,朱熹父亲韦斋先生朱松(1097—1143)为郡学生时曾游历此地,后来寓居福建时有“紫阳书楼”印章,朱熹也刻有“紫阳书堂”印,“皆不忘桑梓也”[2]卷6重修紫阳书院记,故后世学者尊朱熹为紫阳夫子,“紫阳”遂成为朱熹的别号。南宋以降,各地多有纪念与祭祀朱熹的紫阳书院。综合李国钧等先生《中国书院史》及有关地方志文献统计,南宋至晚清,福建、安徽、江西等10省新建紫阳书院不少于35所。其中,河南省清代有紫阳书院2所,分别为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归德府柘城县的紫阳书院和康熙四十九年(1710)许州临颍紫阳书院。但事实上,清代归德府柘城县并无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实为朱阳书院之误。
二
目前所见最早称柘城县建有紫阳书院的文献为修于清雍正十年(1732),后录入四库全书的《河南通志》(以下简称四库本《河南通志》)。该志第43卷“学校下”中称归德府柘城县有“紫阳书院在县东关,皇清康熙三十年县令史鉴创修”[3]卷43学校下。续修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续河南通志》在归德府书院的补改中,仅增加了宁陵县宁城书院和鹿邑县鸣鹿书院,其他并未删减或修正[4]430。根据这个记载,1994年出版的《中国书院史》附录“历代书院名录·清代”亦载“紫阳书院(位于)柘城县,知县史鉴(建于)康熙三十年”[5]1130。1995年白新良先生《中国书院发展史》利用地方志史料对历代新建书院作了极为详尽的统计,其中康熙时期全国新建书院537所,河南一省为42所,在此42所书院中即包括“柘城紫阳书院(三十年)”[6]130。由此,柘城县于康熙三十年新建紫阳书院似确实无疑。但是,四库本《河南通志》有关“紫阳书院”的记载与清代归德府志及柘城县志有出入,事实上,康熙年间柘城县新建书院为朱阳书院而非紫阳书院,四库本《河南通志》的“紫阳书院”为“朱阳书院”的笔误,乾隆《续河南通志》对此没有进行更正,《中国书院史》等著作则因循此说。
修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的《归德府志》卷13“建置制”称:柘城县有“朱阳书院,在县东关,邑人翰林院庶吉士窦克勤、知县史鉴捐资倡修。每月集邑弟子课艺讲学,继美嵩阳,一时称盛。朱阳书院建于朱襄氏故址之阳,故取名焉。邑绅窦大任创建,有先圣殿祀孔子,有先儒祠崇祀七贤,有正学祠祀五儒”[7]429。
乾隆三十八年(1773)《柘城县志》卷6“学校志”亦载有朱阳书院的文字,称:“朱阳书院在县东关,知县史鉴同邑人翰林窦克勤建,有碑记,见艺文志。”[8]卷6学校志·书院乾隆《柘城县志》无新建紫阳书院的记录。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修《柘城县志》卷2“学校志”关于朱阳书院的记载与乾隆县志基本相同:“朱阳书院在县东关,知县史鉴同邑人翰林窦克勤建,有碑记,见艺文志。今废。”[9]卷2学校志·书院与乾隆所修县志一样,光绪《柘城县志》也无任何新建紫阳书院的材料。
朱阳书院的创建人窦克勤(1653—1708),字敏修,号敬庵,河南柘城人,清初教育家、理学家。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至京师谒睢州汤斌(1622—1693),“一夕,请业,斌谓师道不立,由教职之失职”[10]13137。遂任南阳府泌阳县教谕,窦在泌阳仿朱子白鹿洞规分立五社长,各置劝善规过簿,月朔稽善过而劝惩之;每月初五日集髫年童子习礼仪,稍长者解性理,人皆兴行;康熙十七年(1678)登进士,由庶常授检讨,珥笔翰苑,益肆力于经史,寻以病乞归,居室狭隘,捐赀修学宫,葺朱阳书院,倡导正学,士林多所成就;中州自夏峰、嵩阳外,朱阳学者称盛,康熙四十七年祀乡贤[10]13138。
倡建朱阳书院的柘城令史鉴(生卒不详),字平泉,浙江仁和人(今浙江杭州),由岁贡生任柘城县令,甫下车辄革从前弊政,唯劝农桑为务,尽心学校,先后修复县学并重建文昌祠和名宦祠,创立书院,选儒生肄业其中,文教振兴,康熙四十八年祠名宦[9]卷2职官志。
乾隆《归德府志》有时任河南按察使的胡介祉(1627—1664)所作《朱阳书院记》,对朱阳书院兴建情况记述颇详。记称窦氏为柘城县著姓,族大才多。窦克勤一支以其祖父筠峰先生(字帝珍)、父亲道康先生(字燕诒)及窦克勤三世讲学,以理学名海内。历史上河南书院发达,文化昌明,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并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明清鼎革,嵩阳和睢阳书院仅存故址。嵩阳书院后经理学大家耿介(1622—1693)的努力而得到兴复,窦克勤居家时常与之相与讲论。窦进士及第后因丁母忧居家,助其父于柘城县东门外辟地建书院,“事经营于庚午之岁,落成于辛未之秋”,书院以“朱阳”为名,“以其地为古朱襄氏旧墟”。胡介祉在记中对窦氏三世家学,穷理尽性,继往开来,不吝赞语,如:“(朱阳书院)不唯与嵩阳遥峙争辉,抑且继睢阳之遗烈,呜呼,盛哉!”[7]429
耿介亦为朱阳书院撰有记文,称:“余兴复嵩阳书院,柘城窦静庵先生远去数百里,声应气求,十年间六过其地”,“会先生丁内艰归,经营缔构,为讲堂三楹,东西存诚、主敬两斋各三楹……平泉史公复捐修圣殿三楹。以地居朱襄之阳,取名朱阳”[9]卷7艺文志。
晋江陈迁鹤(1639—1714)亦撰有《朱阳书院记》,称登封耿介讲学嵩山,窦克勤相与倡明道学。窦父于柘城县东门外修书院,“以其地为古朱襄氏之墟也,拟其名曰‘朱邱’”。但当窦克勤以书院名问于陈迁鹤时,陈以“书院当朱襄之阳,以为朱阳如何?”朱阳之名得到窦氏父子的肯定,“遂额书院从今名”[9]卷7艺文志。由此可知朱阳书院院名为陈迁鹤所首倡而得到窦氏父子认同。
据此,可以确定河南柘城县历史上并无以朱子为木主的祭祀性质的紫阳书院,四库本《河南通志》称柘城县有紫阳书院或因为采写不详,或由于抄写、刻梓时的笔误所致,乾隆《续河南通志》对此没有稽核更正,《中国书院史》统计河南书院时称清代柘城县既新建有朱阳书院,又有紫阳书院,实际上并不存在紫阳书院,紫阳书院为朱阳书院笔误,两书院实为一所。
三
通过对清代河南省志、归德府志及柘城县志等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柘城朱阳书院的兴建与发展与窦克勤及以其为核心的当地世家大族窦氏密切相关。商丘师范学院的王树林、郑颖贞等先生对此有翔实的研究。王树林先生在《窦克勤与朱阳书院》一文中对窦克勤兴建朱阳书院的缘起与概况、院址与规制、学规章程与研习内容、办学影响等有全景式的考证,是研究朱阳书院的重要文献。王文称,朱阳书院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主要讲授儒家性理之学,以时文八股为日课,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办学宗旨。窦克勤既是书院的创办者亦曾先后三次亲为书院山长。窦克勤以斯文为己任,寒暑课士无倦意,在书院中培养了一批中原名士。自康熙中期至乾隆初年,朱阳书院六十余年办学不衰,成为清中叶中州极富影响的著名书院[11]。与王树林先生稍不同的是,郑颖贞先生则进一步关注到窦克勤家族与朱阳书院的关系。他利用丰富的地方史志材料,进一步厘清了朱阳书院由窦大任及其子窦克勤创建并由窦克勤兄弟共同主持的史实。研究表明,除窦克勤一生三主朱阳书院外,其弟窦克让(贡生,著有《朱阳书院诗文集》)继为书院山长,多所造就;雍、乾间,窦克勤三子窦容邃(举人,字闻子)致仕后亦掌朱阳书院教席并长达四十余年,对书院影响颇大[12]。
值得一提的是,窦氏家族成员或在书院受教,或仕宦于他地时亦多以崇儒重教、兴复书院为己任,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文化符号的地方文化世家。如窦克勤二弟窦振起(字检庵)、三弟窦克恭(字敬修,号惕庵)幼时均受业于朱阳书院;窦克恭子容恂(字介子,号葵林),“少孤,随其世父静庵太史讲学朱阳书院”,进士及第后历官江南徽州府,“修紫阳书院,增筑斋舍,集诸生讲学,仿白鹿洞规为条约,士风大振”[9]卷3人物志。窦容邃为诸生时以朱阳书院为父讲学地,从游者众,“遂与同人更立书程以自考”。窦容邃出仕后任四川新宁知县,实心实政次第施行,仿朱阳书院故事,创建“宕渠书院”,“置经书,立学规,政事之暇为之讲解,一时咸知淬砺”[9]卷3人物志。窦容邃致仕归乡后,为朱阳书院山长四十余年,兢兢业业,一以贯之,使朱阳书院与百泉书院、嵩阳书院齐名,并称为中原三大理学中心,“为商丘地区周边培养了大批英才贤士,为理学在商丘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河南特别是商丘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2]。
河南柘城虽无紫阳书院,但创立于清康熙时期的朱阳书院以传承程朱之学为立院宗旨,其创始人窦克勤之父窦大任学尊程朱,为世醇儒,曾于柘城县东北立程朱祠,岁时祭祀。窦克勤一生亦恪守程朱之学,与理学名家耿介、陈迁鹤、田兰芳、张沐等相与往来,反复论学,其学宗朱子并赋予时代特色,所著《理学正宗》十五卷,编列宋周子、张子、二程子、杨时、胡安国、罗从彦……共十五人,“人各一传并取其语录答问及著作之切于讲学者录之,附以己见,而于太极通书释之更详,大旨以朱子为宗,李侗以上开其绪也,黄干以下衍其传者也,胡安国等皆互相羽翼者也”,其主旨乃为发明程朱之学[13]838。在窦克勤创办的朱阳书院中有七贤祠,敬祀宋周子濂溪、程子明道、程子伊川、张子横渠、朱子晦庵、元子许子鲁斋、明薛子敬轩等七人;有正学祠,祀明清时期的曹端、吕坤、窦如珠、汤斌、耿介等五人。无论是七贤还是五儒都是不同时期理学的杰出代表。窦克勤的一生与朱熹颇为类似:立朝之时短,修教之时长。他勤于著述,除《理学正宗》外,还包括《泌阳学规》《寻乐堂学规》《朱阳书院讲习录》《朱阳书院志》等,多与教育有关,窦克勤也以一生立言之功业而无愧于程朱之门,从而使柘城乃至于商丘成为无紫阳书院却富蕴紫阳之教的理学名区。
[1](清)全祖望.(黄宗羲全集) 宋元学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明)唐桂芳.白云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田文镜,王士俊.河南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阿思哈.续河南通志[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5]李国钧等.中国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白新良.中国书院发展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7](乾隆)归德府志[M].杨子建,莫振麟等,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8](清)李志鲁.(乾隆)柘城县志[M].国家图书馆藏.
[9](清)李藩.(光绪)柘城县志[M].国家图书馆藏.
[10](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王树林.窦克勤与朱阳书院[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3).
[12]郑颖贞.窦克勤家族与朱阳书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4).
[13](清)窦克勤.理学正宗[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
【责任编辑:韦琦辉】
2016-05-07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书院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编号:14GL13);
张劲松(1974—),男,江西余干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书院历史文化研究。
K204
A
1672-3600(2016)10-0059-0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编号:15ZDB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