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6-04-13刘旭李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常态培育价值观

刘旭李融

(巢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刘旭李融

(巢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培育是有效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精神缺钙”、“人性硬化”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至关重要。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不断创新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而通过情感融化和事实说理转化大学生的思想,开发多样化的途径和发挥榜样激励作用以转变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实践机制和评估机制,是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中坚力量,在其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接受社会先进思想的集中体现,利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为全中国补钙,使中华民族健康有序发展。

1.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和精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调解各类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生活中迫切需要引导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并积极主动践行。

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首先,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整地包涵着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其基本内容以24字为基础,不可偏废;其次,由于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紧跟时代潮流,接受与获取的信息相对新颖、时尚,因此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也是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价值观内容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2.推进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国情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党和国家摆到重要的地位。2013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2014年1月4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的举行,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推到了新的高潮。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目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中凸显的问题决定的。

2.1 推进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当下,就中国自身发展而言,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社会震荡不可避免;就国际环境而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在国际上传播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践行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密切相关。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的政治上层建筑将被重新调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我国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变动较多的时期,在政治上层建筑面临重建的时期,思想上层建筑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只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建设中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道德震荡、人性硬化等问题,才能为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大学生是正在成长的新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最易受到各种国外文化影响,把日常生活作为抓手,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素质,预防大学生道德滑坡、人性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筑牢全民族思想防线、抵御西方不良文化侵蚀的重中之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融于大学生的心中,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言行中,是中国争夺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根本。

2.2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凸显问题的需要

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各个高校也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不少问题仍然值得关注:

第一,理论宣传的应景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以后,各个高校应时应景地举办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报告、讲座,这些理论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大学生的眼球、心理,赢得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但其效果只是一阵风,并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效应。与大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相比,这股火热之风的作用微乎其微,并没有产生持续性的、坚固性的影响。

第二,实践活动的临时性。实践活动是思想外化为行为的桥梁,是将意识形态层面抽象的思想外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物质的中介。然而当前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大多临时性较强。如部分高校每年会在具体的主题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如七一建党节重温党的誓言),但这些主题活动都是临时性的,它们之间没有关联性,也没有延续性,大部分都是校领导或院系负责人临时起意,临时开展;再如大学生会自发组织各种自愿者活动,以帮助老人、儿童的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类活动的影响也随着大学生的更新换代逐渐消失。目前高校中临时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大学生心中留下短暂的、片刻的印象,并没有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接地气”。

第三,践行目的的功利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是社会转型时期生活化、常态化的行为,但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自觉,反而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例如有的高校把是否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评奖评优的评估标准之一,有的高校把大学生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的多少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分数的依据之一。尽管这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参与,但更多是使这些学习、活动充满了功利性。这一现象不仅不会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反而会导致现实中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中共中央文件的精神背道而驰,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变性和变质,使得整个社会处处功利化。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中培育的途径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在转化主体思想的基础上转变主体行为,并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作为保障。

3.1 转化大学生的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是转化主体的思想。转化主体思想,一靠情感融化,二靠事理说服。

情感融化,是打开思想转化的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首先要用情感融化主体,削弱主体的“抗药性”,为转化主体思想消除障碍,打开通道。一方面,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亲近大学生,坚持群众路线,消除大学生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要对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予以关心,把握其切身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与大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使其有效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践行。

事理说服,是提高思想转化效果的要求。针对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倾向,必须保证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面、正确、深刻的理解。对大学生进行事理说服,要把握“透”“真”“新”。所谓“透”,是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解释要透彻,一是要解释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二是要要解释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区别和联系等。所谓“真”,是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要真实,要结合中国实际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能信口雌黄、弄虚作假、刻意夸大或贬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现阶段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谓“新”,是指在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结合新实际、新背景和产生的新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出新阐述。

3.2 转变大学生的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需要一段时间,目前部分大学生内心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但在行为上的表现则相当滞后,转变大学生行为滞后是当前在日常生活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关键。

第一,要开发多样化的践行途径。践行途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桥梁,多样化的践行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常态化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多样化的践行途径要以小见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自然浑成的日常理念,使之成为大学生饥餐渴饮的行为习惯。[4]要改变活动投入多、规模大、效果小的现状,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其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践行。其次,多样化的践行途径要适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要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高校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实需求,做出不同的规划和要求,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独特性和有效性。最后,多样化的践行途径还要对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践行不仅在于践行优良的行为方式,更在于对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改正。当前虽然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熟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但在行为表现上却相当薄弱。例如大学生熟知要“文明”,但在生活中不会改变其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多样化的践行途径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中,处处约束,时时防范,转变其滞后的行为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中实现常态化。

第二,要充分发挥模范榜样的作用。榜样示范是通过主体身边实实在在的优秀人物事例影响主体,促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践行。榜样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在高校中充分发挥榜样激励的作用,不能只靠大学中的精英阶层,而要善于发掘平凡的小事,利用草根榜样的“正能量”,使常态化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促使大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在草根榜样的激励下转变自身行为习惯。

[1]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2013年12月23日新华社电.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3]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4]孟宪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需常态化推进[N].光明日报,2014(07):24.

G641

A

2095-7327(2016)-12-0037-02

本文系巢湖学院校级课题"新媒体"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长效机制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为XLY-201511)。

刘旭(1985—),河南周口人,巢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李融(1983—),甘肃武威人,巢湖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常态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