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2016-04-13尹舒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安徽合肥230036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源语归化异化

尹舒(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安徽 合肥 230036)

浅谈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尹舒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安徽 合肥 230036)

文化意象是一类特殊的语言符号,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如何较好的保存和传递源语的文化意象,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问题。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出发,分析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下文化意象的保留和传递效果,以及对出发语和目的语的影响。通过实例得出,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应该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保护源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归化;异化;文化意象

1.归与异化翻译策略简述

在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中有“文”、“质”之争,到了近现代演变成激烈地“直译”和“意译”之争。随着对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翻译的讨论已经不再局限于文本和文字的框内,而是加入了对其他影响翻译或者被翻译影响的因素的考虑,如文化因素,甚至是政治因素等;于是,一个新的翻译理论“归化”和“异化”进入了我们的翻译活动。归化和异化可以简单地看成翻译直译和意译理论的延伸和扩大,但研究的内容却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语言层次;归化和异化对社会、政治、强势或弱势文化、话语权等其他方面了做出了更多的思考。

德国的翻译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翻译界一直被认为是最先提出“归化”和“异化”这一理论的学者,而对这一理论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同时将这一理论在翻译界引起巨大反响的是美籍意大利学者韦努蒂(Venuti)。

“归化”,《辞海》给出的解释是“入籍”,“籍”在翻译语言层面指的是目的语或者译语,因此,“归化”简单的可以理解成在翻译活动中,使源语或者出发语在表达形式、风格等各方面都尽量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让读者阅读起译文来就像读自己母语写的作品一样,没有陌生感。而“异化”则恰恰相反,强调源语的特点,原文的“异域色彩”在译文中应该得以保留,从而让“译者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陈德鸿,张南峰,2000:25)。

同“文”与“质”或者“直译”与“意译”之争一样,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在翻译界从未有停歇;相反,人们对其的讨论范围越来越大。无论是支持归化或者更倾向于异化策略,归化与异化对于翻译活动,就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两者相悖相斥,但在翻译中却是共生共存。采用归化策略的译文,可能更加适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作品的推广;异化下的作品,则更具异域风情,有利于目的语读者更真实的了解异语文化,并且对弱势的源语国家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播作用。

2.文化意象的定义

何为文化意象?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此术语并无统一的定义。谢天振先生在他的著作《译介学》中对此概念的解释是:“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和文人的书面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谢天振,1999:180)。

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文化意象其实是语言符号,但这些语言符号自身载有相对固定的文化意义,因为反复的出现和使用,这些固定的文化意义能在一定的人群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从事同一行业的人、同一个部落的居民、同一个民族的人等。这种载有和传递文化的符号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使用汉语的中国人来说一河一湖、一花一木、一阁一楼都可以成为引发我们无限想象或引起特殊感情的文化意象,如黄河、长江、黄山、泰山、清秋、月光、梅花、貂蝉、诸葛亮......这些都已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传递一定汉语言文化的符号意象。同样,文化意象在西方语言里也是浩如烟海的,例如法语中pain(面包)、Bastille(巴士底狱)、soleil (太阳、阳光)、chinois(汉语)等在一定的情况使用下都是具有特殊含义的。

3.文化意象的重合与缺失

尽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用语习惯,但是有一些文化词语却能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引发相似的感情共鸣。例如法语词汇“ange”(天使),热恋中的情侣表白“Tu es mon ange!”(你是我的天使!)。尽管在汉文化中并没有“天使”这一事物,但是这一词汇在法国恋人或是中国恋人之间都能传递相似的感情和引发相似的反应。例如“rose”(玫瑰),在英美文化或者法国文化中都是象征着热烈且忠坚的爱情,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我国的人民也接受了这一词汇传递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的产生同一个民族的生活感受息息相关,然而世界之大,种族之多,不同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感受;因此,一些本民族语言中的文化意象移植到他民族的语言中就会有被淡化、被丢失甚至被曲解的现象。例如汉语言中的“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由于其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被国人赋予长寿和生命的坚韧不屈、偃而犹起、有气节的象征意义。唐朝诗人张九龄在其咏竹的诗作中写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借竹子来颂扬有气节和谦虚的人。而在日本,竹子却是象征着真实与奉献。在法国,竹子对于民众来说,只是一种不常见的普通植物罢了。数字“13”对于信仰基督文化的欧美人民是不吉利的数字,生活中应该避免的数量;而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实为一普通数字,不会引起任何不适。因此,在两种不同文化下的语言转化过程中,这种文化符号蕴含的意象如何能尽可能地被真实传递,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研究的问题。

4.文化意象翻译实例分析

无论在哪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数量都是很庞大的,由于文化意象不仅仅是一个个词汇符号,还含有超越语言层面的文化意义,所以导致在翻译过程中的难度超越了普通词汇。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翻译策略,是现在较为常见的处理方法。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都有众多的支持者。我国翻译界的大师傅雷先生就主张翻译应该重”神似”而非“形似”;钱钟书先生也有“化境”之说;还有许渊冲先生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观点等,这些都是主张在翻译中采用“归化”的策略。同时也有很多翻译家和理论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刘英凯教授在其论文《归化——翻译的歧路》中大胆的批判了归化的翻译方法,撑起了异化的大旗。翻译应该“竭力使它归化,还笼尽呈保存洋气呢?”鲁迅先生也曾给出回答:“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辩别起来,也算不得翻译。

凡是翻译,它必须兼顾着两而,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刘英凯,1987:58)。王东风教授在他的研究文章中也说道“在目前的国际译学论坛上,异化派的声音要更响亮些,归化派在理论上暂时还没有做出强有力的回应”(王东风,2002:26)。但无论翻译界对于“归化”和“异化”的争论多么激烈,但目的都是为了翻译更好的服务于跨文化交流,而非利用一种翻译理论来打压另一种理论。

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这是一句很常见的法国谚语,是指当我们正谈论某人的时候,这个人就出现了,我们看到最多的翻译是“说曹操,曹操到”。这是一种典型的“归化”翻译。因为原句的字面意思是说“当我们说到狼的时候,马上就看到狼尾巴了”。虽说这样的翻译非常适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却会让读者认为法国也有曹操,或者曹操名气之大,法国人的谚语里也用到他的大名!同理,“quand le chat n’est pas là,les souris dansent”,我们常译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谚语的意思是“猫儿不在,老鼠起舞”。虽说两种翻译意思接近,但是归化后的译句却把chat(猫)、souris(老鼠)两种意象遗失了;替代的“猴子”、“老虎”是汉语言的文化意象,虽然能更好的取悦读者,但是间接地阻碍了读者了解源语的表达习惯和谚语文化。

“太岁头上动土!”金刚钻大笑着说。

C’est vraiment une provocation! dit Jin Guangzuan en parlant d’un grand sourire.

这是选自莫言的小说《酒国》中的一句话,和法国译者Noel Dutrait的译文。“太岁头上动土”是中国人很喜欢的用的一句俗语,来表达某人胆大包天的行为。因为法国文化中没有“太岁”这一事物,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没有处理这一词语,而是用“provocation”(挑衅)这一名词来体现其内涵意义。虽然这种归化的处理,有利于法国读者对文章的理解,但是“太岁”这一文化意象在译文中已经没有了,并且通过俗语表露的中国百姓草根文化的用语特色也消失无影。

笔者认为,对于这种含有文化意象的词汇的翻译,译者应该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来处理,从而更真实的传递源语的文化意象。若异化的译文可能会造成读者阅读障碍时,我们可以采取注释的方法。例如:

Les carottes sont cuites.

这是法国人常用的一句话,表达做某事为时已晚的心情。如果直译,应该译成“萝卜熟了”。诚然,这样的译文确实会给读者带来疑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的译者都采用“木已成舟”或者“生米煮成熟饭”之类的汉语俗语来翻译。但是含有文化意象的词汇或语句通常都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有其历史典故,因此需要译者丰富自己的知识来做出更好的翻译处理,而非直接拿本文化中的现成话语套上去。例如此句话中,为什么是“萝卜”而不是“大米”或者“土豆”?因为在法国,萝卜曾经被认为是穷人的食物,形容一个人穷困潦倒的生活,法国人会说“il ne vivait que de carottes”(他靠吃萝卜度日)。所以,我们若能直译加以注释的方法来处理这句话,不但能够正确地传递语句含义,还能丰富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la bo?te de Pandore,与其译成“恶魔的盒子”,不如直译成“潘多拉的盒子”,然后在注释中告诉读者这句话起源的希腊神话。

5.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历史文化的结晶;若将其视为动物,粗暴地驯服和归入另一种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此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我们应该尊重源语文化,尽量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把出发语的文化意象如实的传递给译语读者。上世纪七十年代,赵景深先生把“milky way”翻译成“牛奶路”引起翻译界一片哗然,如今翻译界早已对此有另一番评论,本就一条“路”,为何要译成“河”呢。文化意象的保留和传递,不仅仅是对原作的尊重,对源语文化的保护,也能更好地让译语读者感受“异”的体验,从而丰富目的语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强,读者对异域文化了解的欲望和能力都再增强。对翻译理论的讨论,目的不是抬高或者打压某种理论,而是希望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让翻译作品既“美丽”又“忠实”,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交流。

[1]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25.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0.

[3]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J].现代外语,1987,(2):58.

[4]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6.

[5]L.Venuti,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张景华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2).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8]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G125

A

2095-7327(2016)-04-0175-02

安徽农业大学校繁荣发展基金项目成果立项(项目编号为2014zs32)。

尹舒(1986—),女,湖南株洲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源语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