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探析

2016-04-13赵剑章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沃尔夫美术史理论

赵剑章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安徽合肥230001)

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探析

赵剑章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安徽合肥230001)

近些年来,随着风格学理论的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如今风格学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系统、完善的面向“作品为本位”研究视角的综合体系,也成为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结合风格学理论的内涵与发展历程,重点就我国美术史研究中风格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美术史;研究;风格学

19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形成了一种风格学理论,经过逐步发展成为美术史形式风格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该理论最早由温克尔曼、布克哈特等提出,到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时期走向了成熟[1],历经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进入了我国美术史研究和鉴定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美术史研究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风格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风格学方法是西方美术史从形式风格视角出发,研究美术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下选取该理论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就风格学的内涵加以梳理。

1.1 李格尔——风格学理论的初步确立

在风格学理论研究领域,不能忽视的一位奥地利美术史家是李格尔。通过考察东方地毯、民间纺织品,李格尔在1893年成功发表了其著作——《风格问题》[2],并针对森珀等人的有关几何纹样的诞生归结于编织技术这一唯物论观点进行了反驳,提出物质技术虽然能够说明艺术产生中的某些问题,但并非最根本的原因。于此,他采用将史前、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罗马、伊斯兰等地文物纹样、装饰图发展情况进行了列举,并分别加以分析,以便由此对美术史发展过程中的复杂规律加以摸索。在其理论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其所提出的“艺术意志”这一重要概念[2],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在特定历史、社会条件下,与世界相抗衡的艺术意志所创造而来的。正是由于该概念的运用,将艺术以外的事物加以排除,关注艺术风格内在发展史的研究,因而成功扭转了19世纪美术史的写作方式,也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美术史、美术史领域掀起了一场风暴。

1.2 沃尔夫林——风格学理论走向成熟

另一位著名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成功地发展了风格学理论,并促进该理论走向了成熟,他是首位最早对风格学理论提出完整论述的人,他的学术特点在于借助于方法论的运用,对美术史加以研究和理解,采用形式分析法,从宏观、微观视角就风格问题展开对比与分析,并对艺术风格的发展作出了科学解释。在其著作《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他面向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两大对象[3],采用大量极具代表性的图式,展开了细腻而深刻的分析,并获得贯穿于风格史的5大对立范畴,分别如下:线描、涂绘,平面、纵深,多样性统一、同一性统一,清晰、模糊,封闭形式、开放形式[4]。而其所有概念均建立在线描、涂绘这一对立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的,5对基本概念范畴之间具有深刻的辩证关系。沃尔夫林以此5大概念为基准,对文艺复兴艺术、巴罗克艺术分别进行了对比,就古典、巴罗克艺术间的差异性,各民族、时代是否具有相同模式,表面构成杂乱无序的艺术发展根基为何,何种原因导致人们就同一幅作品、画家具有完全不同的反应等问题展开了探索,并成功得出了“一部美术史,即一部风格演变史”的观点[5]。沃尔夫林认为,美术史正如一部“无艺术家名字”的发展史,必须结合个别艺术作品,明确风格的发展规律。

1.3 滕固——将风格学理论成功引入中国

较西方已经发展成熟的美术史研究体系,我国美术史研究起步晚,在研究方法论方面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虽然,风格学观点的提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但是,李格尔、沃尔夫林等观点的影响仍多限于德语国家。随着二德语国家美术史家的迁徙,美术史学科方在其他西方国家获得一席之地[6]。而中国因各种原因的影响,美术史学科真正得到了发展是在上世纪末。滕固作为留学德国的美术史家,他将西方极具影响力“风格学”理论成功地引入到中国美术史学研究领域。其不仅运用了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法,还根据风格学理论,将中国美术史进行了历史时期的划分,转变了传统绘画史体例结构,为传统枯燥的美术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于此之前,中国美术史研究仍处在美术史叙事、古画论随笔、品藻等阶段,滕固所著《唐宋绘画史》中提出:“中国传统绘画史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断代记述,二是分门记述。所留存著作多为札记,作为珍贵的史料可行,但作为极具现代意义的‘历史’却不可行。”这部著作开篇就对基于艺术作品的风格史进行了介绍,他跳出传统美术史的条条框框,从一个全新视角出发,提出了以风格来划分历

史时期的方法,强调了风格在绘画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赋予了其有机体一般的发生、成长周期,实现了风格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美术史的整体面貌[7]。

2.美术史研究中对风格学方法的审视

对于任何方法而言,只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问题的思考,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片面的洞见”[8]。正如德国美术史学家布克哈特曾经提到的:“每种方法都具有可批判性,哪种方法都不是普遍可行的。每个人都采用自己的方式对美术起源这一宏大主题进行探索,可能就成为其终生奋斗的精神之路,他可以依据那条路的引导,不断形成自己的方式。”[9]从作品自身而言,风格学理论在美术作品色彩、线条等分析方面具有其独特性与深刻性,但若抽离出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背景之后,对线性、图绘,清晰、模糊等概念加以概括,势必会将丰富而复杂的美术作品简化,简化的过程无疑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阿诺德·豪塞尔曾经提到:“一旦,某个艺术作品被视为一件纯粹的形式产品,被作为线条、音调的游戏,作为脱离任何历史、社会的永恒价值体系而出现,它就相应地丧失了其对于创作者及个人艺术观下具有人类意义的各种极具活力的联系性。”但是,阿诺德·豪塞尔对李格尔、沃尔夫林风格学理论的批判就逻辑而言也具有其片面性,“缺乏名字的美术史”是引发该理论假设的基础,对于“视看”的历史而言,其主要是结合内部逻辑而产生、发展的,以其自身内在规律为依据加以发展,同外部的影响毫无关系,此类外部影响不仅包括社会环境,还涵盖了艺术家各自的精神。因此,在对美术解释方面,必须注重内、外影响的兼顾。

“风格学”理论于中国美术史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作为一种开风气之先的研究方法,风格学理论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适和局限。一方面,“风格学”理论源自于西方,是在西方独特的美术土壤及根基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同西方绘画存在其天然的适应性,就西方绘画而言,更关注于科学,强调透视、解剖、构图等基于“科学”的艺术构架,但是,于中国绘画而言,更关注作品整体的哲学、意象、神韵等,强调创作者自身思想情感的抒发,因此,若照搬风格学方法,将中国绘画完全纳入类似于西方绘画的学术研究框架之中,难免存在削足适履之嫌,不仅如此,也难以充分阐释中国绘画的追求。就中国传统风格而言,关注的是笔法的描述,兼顾绘画自身的物质、精神双重品质。在国画创作过程中,更关注视觉再现,关注对自然的模仿,强调作品写意及表意功能,在作品中,图像的意义与创作者主观思想、精神相渗透。正如张彦远所提到的那样:“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如此种种无一不体现了中国悠悠几千年来,国画创作始终坚持和恪守的准则。但是,就西方画家而言,更善于运用几何学、科学等原理,展开定量分析,为了追求艺术、科学的一致性,我国画家也开始战战兢兢地研究西方解剖法、透视法,以求构建一个科学的空间表现与人体风骨写实。就西方美术史而言,鲜有中国绘画史家所崇尚的那种“感觉经验”,因此,风格学理论难以有效地解决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所普遍存在的“感觉经验”问题。

中国美术史有其自身的一套系统的术语范畴,通过绘画批评、绘画史研究,对国画的风格标志、艺术成就高低、特征描述加以评判和衡量,诸如神品、妙品、逸品等等。但是,沃尔夫林所提出的风格学研究方法——线描、涂绘等五大对立范畴,是通过对比文艺复兴艺术、巴洛克艺术二者的差异性所得,同中国美术史并不一定适合。虽然,滕固曾经发表了《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试图借用沃尔夫林的风格学方法,对中国绘画作品,如吴道子、李思训等画家的笔法加以研究,但除了得出吴道子挥霍如神之笔法特质为线描、李思训金碧辉煌的色彩特质为涂绘等诸如此的类比与新鲜感以外,对于吴道子、李思训笔法的研究并无具体和实质性的帮助[10]。由此不难看出,虽然滕固将西方的风格学理论成功地引入了中国,以便促进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这一初衷、意图很值得肯定,但是,风格学理论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所存在的水土不服等情况依然没有改变,中国绘画作品更关注画家主观情感、意志、思想的传达,而且,笔墨同画像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因而与西方绘画风格大相径庭。不仅如此,西方画家对于主观情志的追求并不像中国画家那般关注,导致风格学在国画研究中难免存在着只关注作品风格形式,不关注画家思想情致等问题,这也是风格学理论之所以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存在局限性的根本原因。为了提高风格学理论的适应性,仍需要加强研究和完善,采用风格学与中国画论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美术史加以研究,这样才能保证所得结论的完整性、合理性。

3.结束语

毋庸置疑,艺术风格的特点,在于其基于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实现延伸,是艺术创作者艺术审美的独特展现,也是人们在艺术品位方面所开拓的一个崭新视角。但应注意的是,由于风格学理论最早是由西方引入我国艺术领域,因而这种研究方法在我国美术史领域仍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特别是在我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尤为突出。因此,要求学者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以便更有效地借鉴西方优秀理论。

[1]陈平.从传统绘画史到现代美术史学的转变——张彦远、郑午昌与滕固的绘画史写作方法之比较[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2]范景中.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3][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广智,等.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5]曹意强,麦克尔·波德曼等著.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6]滕固.滕固艺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7]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文艺研究,2011,31 (02):153-155.

[8]张慧.有关研究美术史中的“风格学”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11(18):191.

[9]黄丹麾,刘晓陶.试论方闻引进沃尔夫林风格论研究中国书画鉴定之得失[J].美苑,2011,11(05):130-133.

[10]徐习文.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典范——论滕固艺术学研究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20(01):201-203.

JO-03

A

2095-7327(2016)-10-0182-02

赵剑章(1973.8—),男,汉族,安徽合肥人,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

猜你喜欢

沃尔夫美术史理论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的妈妈是狼王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