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音乐表演美学视角看胡志平《二泉映月》的演奏

2016-04-13黄玥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二泉映月乐谱二胡

黄玥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以音乐表演美学视角看胡志平《二泉映月》的演奏

黄玥

(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的代表作。作品中如泣如诉的情感令人动容。本文分析著名二胡家胡志平的演奏,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视角看演奏,分析演奏中的音乐美学原则和音乐本质,希望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二泉映月》;演奏;音乐美学

1.作曲家与作品简介

1.1 作品简介

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是华彦钧先生在街头流浪卖艺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经过反复加工而成。《二泉映月》的名字并不是乐曲形成时就有,是在这首作品录音时,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决定的曲名。乐曲如泣如诉,另听者为之动容。这首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过:“我应该跪下来听。”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

《二泉映月》的乐谱和录音版本较多。阿炳本人的录音,由于当时身体状况和各种客观条件的原因,听起来比较粗糙且有一定的错误。实际上,《二泉映月》的演奏是没有定论和标准的,还处于很多名家不断演绎的状态。因此,对这首作品进行不断的演奏、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断研究出最符合作曲家精神本质的处理方式。

1.2 作品结构

《二泉映月》是由六个段落组成的自由变奏曲,整体为“徵”调式。变奏原型由三个乐句所组成。由原型到变奏段,表现音乐形象的不同侧面,情绪一步步加深。变奏有层次的揭示出乐曲所表现的深刻社会内容。第一乐段乐曲以一句下行的旋律作引子,发出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第二乐段开始有五段变奏,各个变奏的节奏、旋律有所不同,采用多种手段变化组成全曲。同一乐段、同一乐句同时进行扩充、缩减等变奏手法,不同乐句在同一变奏乐段内变奏的次数不一致。这些都使得全曲有更多的变化,音乐形象上也更为丰富多样。乐曲段落分明并带有一定的循环性质。使用了顶真格旋律,前句尾部和下句开头由同音传递。表面看,节奏平稳,实际在内部有着内在的动力和韧性。

1.3 演奏者简介

胡志平,男,(1963-),二胡演奏家,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2004年作为武汉音乐学院艺术团艺术总监、二胡演奏家赴新加坡参加“2004华族文化节”独奏演出;2007年4月赴京参加“‘盛世弦和’二胡名家名曲音乐会”独奏演出;2007年5月赴香港演艺学院担任到访艺术家并进行讲学活动等。

2.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角度看胡志平《二泉映月》的演奏

2.1 表演处理符合美学原则并且体现了音乐表演的本质

2.1.1 表演处理符合音乐表演美学原则

首先,表演体现了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胡老师在演奏中充分尊重原作,在音乐速度、技法特点上保持阿炳本人录音中的特点。整体演奏在稳定的速度内,张弛有度、结构紧凑。很好的体现出老年男子历经世事的沧桑感。

其次,表演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由于环境与乐器形制的不同,现在的演奏与阿炳时期会有一定的差别,这就需要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阿炳用来演奏的是托音二胡,这种二胡的定音比现在二胡采用的D调要低纯五度,音色相对阴暗、粗糙,而现在的二胡音色明亮、清新。音色上的不同造成演奏上也有区别,现代的乐器适应现代的审美标准,但是要求演奏者在风格、音色上靠近以前,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胡老师的演奏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用现代的乐器演奏出托音二胡的音色,给人苍劲之感。

最后,表演体现了技巧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乐曲演奏中,技巧与表现力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的演奏技巧高超,音乐表现力不足,有的注重音乐表现,技巧不达标。技术并不是音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更不是音乐表演的目的。它通过表演才能具有自身的意义。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技巧与表现力的完美结合。音乐技巧性与表现性的统一,是音乐表演重要的美学原则。胡老师的表演很好的将技巧与表现力统一起来,在技巧纯熟的同时,也体现出朴实、感人的表现力。

2.1.2 演奏体现了音乐表演的本质——二度创作

胡志平老师的表演充分体现了音乐作品的本质,对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在充分认识作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赋予音乐生命。乐谱是没有生命的,一切要通过演奏家的理解才能出现。演奏者在演绎作品的同时就在进行二度创造,可以说演奏与“二度创作”是同一过程。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我们可以发现“新”的阐释,对于《二泉映月》

这首经典之作有了不同的理解。

另外,胡老师的表演沟通了演奏者与作曲家之间的桥梁,也沟通了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桥梁,使作品、演奏者、听众之间达到共鸣。

2.2 对作品的内涵与形式进行到位的分析,体现了作品的风格特点

在具体处理作品时,演奏者必须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而分析作品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入手。内容与形式是统一体,分析内容从分析作品的对象入手,分析形式从分析手段入手。分析内容与分析形式是同一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作品内在精神与内容的同时,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

2.2.1 对于作品内涵的分析

首先,对于内在精神的分析把握。在演奏此曲时我们要了解阿炳的生活时代及个性。阿炳生活的时代动荡不安,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因为经常用时事编曲而深受迫害。但是阿炳从小受道教思想影响,他的音乐并不是一味的反抗,是一边控诉,一边抚平自己的创伤,因此,他不可能像贝多芬一般“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二泉映月》这首作品中,每部分句尾都以sol结束,体现了作者的希望及对自身的鼓励。在演奏中,胡志平老师充分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作曲家的艺术道路和创作特征,从而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涵。很多版本的演奏都将这首作品处理的很细腻,非常突出“悲”的成分。而实际上原作并不完全是悲的情绪,胡志平老师的演奏准确的认识到了音乐的精神内涵。并没有将悲情扩大化,而是有其积极的一面,充分理解了作曲者的创作意图。

其次,对于作品内容的分析把握。这首作品的标题与音乐内容并不相符。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二泉映月”的景色描写,实际上,这首作品一开始也并不叫《二泉映月》,作者称其为“依心曲”或“自来腔”。由此可见,《二泉映月》只是曲名,此曲重写情,而不是写景,演奏者在演奏时更多的是要传达出作者的心境:泉冷,月冷,心冷。而不是描绘月映泉水的景色。胡志平老师的演奏,透彻的表达了作者凄凉、困苦的心境。胡老师的演奏从“情”入手,准确的把握了作品的真正内容,重在表“情”,而非写景。

2.2.2 对于作品形式的分析

首先,重视谱面记号并且进行理性分析。音乐演奏者为了求得对作品的正确解释,对于作曲家在乐谱上所写的包括速度、力度等各种各样的表情记号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胡老师的演奏重视作品中的标记,对比乐谱发现,基本符合乐谱上的处理。胡老师的演奏,不是将记号简单的解释为力度上的强弱,而是充分理解了乐谱记号的深层含义,对乐句的表情、语气把握都很到位,并且有他自己独特的理解。虽然不是完全按照乐谱的标记演奏,但是基于乐谱而实现的,是在重视乐谱基础上的创造。

其次,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演奏就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演奏者在分析乐谱上标记的同时,深化了对乐曲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也更为准确。这个时候,演奏者同时也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而演奏者在决定对于乐谱中记号的处理方式时,要靠演奏者的主观听觉去判断,这又是一个从理性到感性,由感性反过来指导理性的过程。胡老师的演奏体现了这一过程,他用自己的理解指导演奏,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结合起来,遵循了这一大家公认的,并且是符合音乐表演艺术规律的正确分析方法。

2.3 临场表演时体现了情感与理智最自然的融合

2.3.1 临场表演时体现了投情与理智的统一

理智与情感的表现在演奏中是统一的,演奏者必须做到理智控制演奏中的各个环节,同时对乐曲表现投入情感。任何一方面的偏离,都会造成音乐表现的不完善。

首先,表演者一定要在演奏中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到真正的“投情”。音乐表演者必须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其次,在表达情绪的同时,始终要有一定的理智控制,充分的表达情感,冷静的控制音乐的一切活动。使情感的表现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使音乐的脉络清晰。也避免由于太过于兴奋或紧张出现失控状态。这种状态对于表演者来说是致命的,任何失误都有可能发生。

胡老师的演奏始终沉浸在一种苍劲又悲伤的情绪中,体会着阿炳的辛酸与苦楚。把自己作为主人公去体会角色、体会音乐。他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触动听众的心灵深处,让听众觉得仿佛真的是一位老者在诉说着尘世的复杂与无奈。另外,胡老师的演奏在投情的同时,脉络清晰,对于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始终把握很好,音乐听起来自然真挚。

2.3.2 临场表演时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演奏中要想自然的流露、表达情感不是一件易事,要求表演者真正把音乐融汇于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演奏者只有在克服紧张心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胡老师的表演大方得体,丝毫没有拘谨,完全投入到音乐的表现中去,体现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演奏效果自然、朴素,不多一点矫饰,简洁的表达演奏者与作曲者的构思,合适而准确。有人说过:“只有音乐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音乐必须真挚才有可能让听众引起共鸣。矫揉造作都只是一时的炫耀,不能成为经典,能感动人的往往是最单纯的一种情绪。

3.胡志平《二泉映月》的演奏给我们的启示

胡志平老师的演奏,对于演奏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演奏者应该认识到音乐表演的作用,认识到自己的表演是赋予乐谱以生命的方式,沟通自己与听众的桥梁。也要认识到,在音乐表演中我们必须要把握音乐表演美学原则,充分的进行二度创作,用最符合音乐精神内涵的方式去演释作品。

在具体处理作品时,演奏者要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清楚的分析,根据已有能收集到的材料。准确的把握作品精神内涵,从认真分析乐谱入手,判断不同处理方式的利弊,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演奏作品。

音乐表演临场时,演奏者要“全神贯注”,做到情感与理智协调统一,排除紧张情绪,真挚不造作的演奏作品。这样,音乐才能真挚感人,演奏者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演奏水平。

总之,作为演奏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音乐表演美学知识指导演奏。将音乐表演美学理论与演奏实践结合,成熟、准确的处理作品,充分表达作曲家及作品的精神内涵。

[1]韩宝强,赵文娟,刘一青.阿炳所奏《二泉映月》的音律研究[J].中国音乐学, 2000(04).

[2]张琳.从《二泉映月》看阿炳的二胡艺术[J].乐器,2011(01).

[3]陶亮.二胡曲《二泉映月》演奏版本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

[4]何涛.从《二泉映月》的多元阐释谈音乐解释开放性[J].中国音乐,2002(08).

J648.21

A

2095-7327(2016)-10-0158-02

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Op.34的节奏与演奏研究”(SK2016A0749)。

黄玥(1988—),女,安徽合肥人,汉族,硕士,就职于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二泉映月乐谱二胡
山之高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是你一直想着我
乐谱:放飞梦想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管弦乐队构建与训练(三)——以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的主题表现为例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高职高专音乐赏析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以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为例
旋律叮咚响,泉流映月明
——二胡曲“二泉映月”演释[1]的多元化与一元化辨析
老头子的二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