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艺术文化观的现状与思考
——基于《美学与艺术文化》教学改革的实证探究
2016-04-13王新锋
王新锋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当代大学生艺术文化观的现状与思考
——基于《美学与艺术文化》教学改革的实证探究
王新锋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培养艺术文化素养,提高创作实践能力,构建科学理性的艺术文化观,是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通识教育鹄的所在。《美学与艺术文化》是一门较受欢迎的历史文化类通识课程,为了提高课程深度广度,突破教学中的多重悖反现象,即审美观上的大众趣味与精英立场抵牾、知行观上的认知与实践对立、理性观上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等问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尝试揭橥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为高校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做出有益探索。
艺术文化;教学改革;多重悖反;实证研究
从2012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推行以4A(即Agriculture,Aspiration,Assiduity,Ability)为特色的通识课程,下设农业与环境,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创新与思维四个类别课程组。笔者于2013年开设《美学与艺术文化》课程,并顺利入选第一批A系列通识课程历史与文化类课程组。该课程以美学和艺术文化学为理论主干,涵盖电视、书法、绘画、服饰、诗歌和雕塑六大艺术专题,颇受学生欢迎。截止2015年12月,共开课六次,累计授课学生3976人次,每学期平均选课663人次,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2.164分,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为继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艺术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构建科学理性的艺术文化观,笔者以《美学与艺术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为目的,进行了实证调研。调研时间为2015年10月至12月,调研对象为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3份,无效问卷17份,深度访谈对象为20人。
1.大学生艺术文化观现状管窥
何为艺术文化观?当前学界尚未形成定论,笔者以为,是人们对艺术文化知识、观念、习俗、仪式及物化形态的认知、判断、评价与传承,既是人们对艺术文化行为及其现象的总体看法,又影响着艺术文化的实践和发展趋向。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文化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学艺术文化通识教育的职责所在。
大学生艺术文化观,主要从认知、心理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表现出来。认知层面的艺术文化观,主要指艺术文化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与重构,关注的是人们对艺术文化信息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道少到知道多的变化。态度层面的艺术文化观,主要指艺术文化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情感的变化与重构,关注的是人们对艺术文化信息态度上的好恶变化。上述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表现出来,构成艺术文化观的行为体现。
1.1 认知层面的艺术文化观
认知指外部信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处理、加工和输出的行为与过程,在心理学中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要素环节。大学生艺术文化观通过特定的认知特点表现出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调查学生的认知状况。
单选题考察的知识点分别是:宗白华代表作《美学散步》的书名,叶朗的著名观点“美在意象”,“电视之父”的国籍,“隶变”的发生时期,倪瓒的“平远”技法,粤剧的美称“南国红豆”。结果是:粤剧题目得分最高,正确率为75.29%,绘画题目得分最低,正确率仅34.13%。六道题的平均正确率为50.08%,错误率为49.92%。多选题考察的知识点分别是:世界四大服装周举办城市,罗丹雕塑作品,岭南诗人。结果是:服装题目得分最高,正确率为67.68%,雕塑题目最低,正确率仅0.7%,三道题的平均正确率为24.54%,错误率为75.46%。
从数据可见,学生对粤剧等本地艺术文化有一定了解,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饰艺术也有一定掌握,但是,对岭南诗人等比较专业的地域文化知识尚缺深入掌握。就认知而言,学生尚处于自发学习阶段,对本土的、流行的艺术文化知识兴趣明显,但历史性艺术文化知识偏少,基础薄弱,亟待加强。
1.2 态度层面的艺术文化观
态度是人们通过情感形式对对象事物作出的价值判断和定性认识,是对认知的深化拓展,行为又是态度的感性外化。大学生艺术文化观通过不同的褒贬态度表现出来。
问及“艺术文化价值”时,43.60%认为可以提高个人涵养,39.63%认为可以指导生活中的审美实践,13.01%认为可以促进专业课程学习。
问及“高校开设艺术文化通识课的重要性”时,41.51%认为非常重要,53.07%认为重要,4.72%认为可有可无,只有0.71%认为不重要,几乎全部持积极态度。
问及“是否需要统一教材”时,只有0.58%认为非常需要,7.35%认为需要,而认为无需要的高达49.52%,认为可有可无的也有42.55%,学生对课程教材的需求明显消极。
问及“农林类大学与综合性大学课程内容差异度”时,只有7.76%认为要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凸显农林类大学的学科特色。53.88%认为要有一定区别,在个别专题上体现出来。24.00%认为不需要区别,两者保持一致,14.35%认为可有可无,大同小异。
问及“华南农业大学课程内容是否有必要偏向岭南”时,只有11.08%认为非常有必要凸显岭南地域文化特色;26.42%认为没有必要,应与其它通识课程保持一致;50.24%认为有必要,在个别专题体现出来。
1.3 行为层面的艺术文化观
行为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形式表现出的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与态度,同时,它又反作用于人们的认知与态度。大学生艺术文化观通过各种行为特点表现出来。
问及“获得艺术文化知识的途径”时,30.81%通过影视网络手机等媒体自发获得;26.21%通过课程学习获得;24.65%通过参观博物馆、观看演出等自觉获得;17.08%通过参加艺术创作实践活动获得。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介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日渐多元,但媒介使用居第一位,因此,强化媒介引导,逐步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养愈发重要。同时,创作实践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与媒介途径差距悬殊。深究之,由于实践途径的影响源来自客观世界,媒介途径的影响源来自信息环境,两者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为与认知上的差距。
学生参加过哪些艺术文化实践活动?前九位依次是:音乐(24.35%),绘画(19.45%),电影(15.25%),舞蹈(11.69%),电视(9.28%),诗歌(8.21%),戏剧(5.17%),建筑(4.37%),雕塑1.61%。大学生艺术实践样式比较多元,但也存在兴趣扎堆现象。音乐、绘画和电影占59.05%,雕塑和建筑的比重则非常低,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伴随影视及网络媒体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当代大学生具有突出的媒介素养和日常审美习惯,音乐的接受使用频繁。当前,广东高校校园文化活跃,DV十分普及,促进了影视与绘画发展。雕塑和建筑则过于专业过于小众化,与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因此所占比例比较低。
2.艺术文化观的成因与影响
当代大学生属于90后的一代,是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具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
子女,父母宠爱有加,学习压力繁重,社会竞争激烈,普遍缺乏承受压力、抵抗挫折的信心。导致其价值观上更希望得到尊重、追求自由、平等以及思想独立。消费观上则较为盲目,欠缺理性自控力和周详的消费计划。他们艺术文化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影响也是复杂深远的。
2.1 艺术文化观的成因分析
媒介文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对当代大学生艺术文化观影响巨大。中国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影视和网络媒体快速发展。在此语境下出生成长的他们,从小接受海量、直观、通俗且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影响,形成较为多元的审美观。同时,网络与影视等视觉媒介,超越了书籍报刊等文字媒介,对90后产生了更大影响。他们倾向于接受直观性强、浅显易懂的音乐、图片、视频等审美对象。文字与理性逐渐被消解掉,且与传统经典扞格不入,久而久之,当代大学生形成重感性、重视觉、重时尚、重通俗的青春文化审美趣味,最终导致“历史感消失”和形成“无深度感”的时代特征。
除了外部影响,当代大学生独特个性与社会心理,也影响其艺术文化观的生成。就自身形象和社会身份而言,90后是备受争议的一代,他们服饰色彩艳丽款式夸张,“非主流”“脑残”等是描述其的常见词汇,“火星文”是其专属品,他们在审美上强调个性张扬,与众不同。在访谈过程中,有些90后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太陈旧,对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不感兴趣,不喜欢政治、访谈、新闻等严肃节目,更喜欢日韩娱乐节目和偶像剧,相对于传统经典音乐,他们更喜欢港台和日韩音乐作品。可见,他们追求个性,追求新颖、时尚、浅显、娱乐的大众文化,对集体主义和严肃的国家叙事,对理性和深度为特征的精英文化,缺乏足够兴趣。
2.2 艺术文化观的双重影响
诚如上文,当代大学生普遍重视艺术文化,其原因既存在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的长期影响,又因为艺术文化是标榜个性的重要方式,故而重视艺术文化成为共识。同时,大学生对不同类型艺术文化现象持通达态度,在处理地域与国家,中国与外国,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时,表现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气度。
另一方面,多重悖反成为艺术文化观负面影响的重要表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
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逐渐从一个人均GDP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取得这些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经济增速的回落、贫富分化、生态破坏、腐败多发、金融体系脆弱,这些符合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正是中国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卷显示,43.60%认为艺术文化可以提高个人涵养,39.63%认为可以指导生活中的审美实践,13.01%认为可以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提高修养,提升审美实践能力,促进专业课学习,是他们最关注的三个方面。细研之不难发现,学生认为提高个人涵养意义大于审美实践和专业学习意义,也就是认为启蒙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价值理性重于工具理性。实际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美育中同等重要,不可偏颇。
2.2.2 认知与实践不协调
问卷显示,问及“高校开设艺术文化通识课的重要性”时,41.51%认为非常重要,53.07%认为重要,4.72%认为可有可无,只有0.71%认为不重要,几乎全部持积极态度。但问及“是否需要统一教材”时,只有0.58%认为非常需要,7.35%认为需要,而认为无需要的高达49.52%,认为可有可无的也有42.55%,学生对课程教材需求消极,实质上是对专业系统学习缺乏兴趣。这里,学生主观上对美育的普遍重视,与客观上对系统学习的普遍排斥,形成鲜明对比,认知与行为表现的极不协调,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2.2.3 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对立
在深度访谈中,很多大学生表示,中国古典文学太陈旧,对传统音乐和古典音乐也不感兴趣,作为伴随网络文化和影视文化长大的一代人,他们不喜欢政治、访谈、新闻等严肃节目,更喜欢日韩娱乐节目和偶像剧,相对于传统经典音乐,他们更喜欢港台和日韩流行音乐作品。他们在审美趣味和艺术实践上,表现出重视大众艺术而轻视精英艺术的普遍态度,两者对立明显,不利于科学理性艺术文化观的构建。
3.通识教育与艺术文化观构建
通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艺术文化观的重要途径,如何从《美学与艺术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入手,促进大学生科学理性艺术文化观的当代构建?笔者拟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3.1 优化课程内容打通知识壁垒和观念鸿沟
课程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与时俱进,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换言之,课程内容的学术高度和知识水准,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值。学生对《美学与艺术文化》课程内容如此评价:16.75%认为比较新颖;72.88%认为比较适中;2.12%没有评价,积极评价达到89.63%,课程内容得到了学生普遍肯定。同时,他们也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整体而言,学生基本认可“六+三”的课程模块,并表现出关注当下社会生活,注重实践,喜欢通俗易懂等多方诉求。鉴于学生要求比较多样化,而课时、教学手段等条件实则有限,笔者将坚持以下原则优化课程内容:
站在人类艺术文明高度,突出课程内容的经典性、地域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四大特点。即精心遴选人类艺术文化的经典作品进行鉴赏学习;选择岭南特有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作品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将鉴赏与创作结合;充分关注当代艺术文化活动与现象,将历史与现实结合。
在此基础上,力争做到中国与世界,地域与国家,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融会统一,打通中与西,古与今,雅与俗、技与道、体与用的壁垒和鸿沟,为学生打下广博扎实的艺术文化基础。
3.2 提高讲授实效倡导教学相长和终生学习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讲授环节是否生动、充分、有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观念构建。学生对《美学与艺术文化》讲授环节评价是:70.59%认为比较适中,10.59%认为比较新颖,2.82%没有评价,积极评价达到81.18%,讲授环节得到学生普遍认可。同时,学生也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问卷显示,40.60%认为需要增加若干讲授环节,如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选择90后的兴趣话题,课堂分享学生优秀作品等。15.82%认为需要压缩若干讲授环节,如简化作品背景介绍、避免语言和文字重复介绍,优化PPT展示方式和速度等。
43.59%认为需要调整讲授环节,如更新视频,语言表达方式更具趣味性,分享个人经验体会,讲课声音和语调变化等。可以看出,学生非常注重教学互动和自我展示,希望参与教学过程,这都需要善加引导积极利用。
综合学生反馈和教学规律,笔者确定的改革方向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将构建课程库纳入平时考核环节;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艺术作品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教学拓展;丰富课堂和课后互动,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最终实现通识课程角色的多重转变:学习目的从获得学分向获得知识转变;学习形式上从课堂封闭教学向社会开放教学转变;学习时间从大学教育向终生学习转变,力争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1]邓然,尹启华,邹唐喜,田泽霞,"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88-90.
[2]操奇,朱喆,艺术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8.
[3]金云霞,90后大学生的审美特点及高校艺术教育的对策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62.
G642.0
A
2095-7327(2016)-10-0082-03
王新锋(1979—),男,陕西宝鸡人,就职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