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退学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2016-04-13王艳
王艳
(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高校新生退学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王艳
(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新生入学之初,是大学教育的开始,也是大学生退学现象的高发时期。大学新生退学不仅给学生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高校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大学新生退学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深入分析大学新生退学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对策来减少大学新生退学,帮助其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是高校管理者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大学新生;退学;原因;对策
大学新生的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复杂性的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新生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他们特殊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具有特定的群体特征。以致在跨入大学后,容易产生诸多的思想困惑和学习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如何帮助和引导新生树立科学的发展目标和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为他们大学阶段乃至长远的发展构筑基础,当代大学新生的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变成普及化教育,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高校学生退学现象屡见不鲜[1-3],尤其是新生退学现象的高发。除此之外,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总是带着利己的态度去学习,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对专业的困惑使他们萌生退学的念头。大学生退学,不仅对学生个人前途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社会声誉,也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
目前,在校大学生退学现象的原因和对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大学新生退学现象的研究甚少。因此,深入探究大学新生退学原因并提出对策来预防大学新生退学是高校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生退学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希望能帮助解决新生适应期退学的问题。
1.大学新生退学原因
导致高校新生退学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外部因素,深入分析以上因素是提出相应对策的前提条件。
1.1 个人因素
高校新生退学的个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较大。认为大学必须校园足够漂亮,教室崭新,住宿条件优越,把大学看成是生活享受的地方;二是攀比思想作怪。把自己与考上发达地区较好学校的同学相比较,发现自己现在不如这些同学,自尊心作怪,心有不甘,想回去复读考到更好的学校去;三是思想不成熟,意志薄弱。对所录取的专业和将来的就业形势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总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好,没有清晰的规划,对未来很茫然。四是适应能力较差。当今大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较多,从小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缺乏吃苦意识和独立能力,一旦脱离了家庭,难以适应新的环境[4]。
1.2 家庭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高等教育自身不断的发展,从而使依靠教育来拉动经济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进而带来的结果却是高校的扩招和学费的增加。对于那些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和城市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高额的学费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很多大学新生来学校报到时,身无分文,连路费可能都是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尽管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完善了贫困生资助体系,但是贫困生在贷款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双重压力下,与班级其他学生过于明显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在就学过程中感到自卑,他们自认为和别人相比在任何方面的能力都差,加之贫困家庭供孩子读大学,负债累累,也间接导致贫困生很难安心在学校读书,便由此萌生出退学念头[5]。
1.3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学校因素即学校归属感。学校归属感是导致新生退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新生对学校环境、氛围以及教师的看法和评价是其学校归属感的体现。前几年,部分高校只顾盲目的扩大招生规模,却忽视了学校自身的师资、教学质量、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软件、硬件的改善,不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最近几年,有些院校为了争取到好的生源,更是“不择手段”,在高考后学生填报志愿前去到生源地做宣传,而宣传时对自身的不足避而不谈,把好的一面夸张放大,致使学生入学后心理上产生较大的落差,一时难以接受。此外,更有甚者划低招生批次投档线,致使一些不想继续学习的学生迫于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压力到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从而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对于刚刚步入到大学的学生来说,大学能否满足其归属的需求,能否在学校获得积极归属并且融入其中,将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如果学校不能让新生产生归属感,那么学校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就失去了吸引力,学校归属感的缺乏也会导致新生辍学或者退学[6]。
2.高校在减少大学新生退学方面的应对策略
减少大学新生退学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去努力,针对以上新生退学因素。作为高校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来减少大学新生退学的现象。
2.1 加强思想引导,帮助新生转变思想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们入学后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接受的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过程。如何引
导新入大学生较快的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其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对学生的长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新时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规律性必须要重视起来,在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过程,引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新生开展入学教育之初,高校应加强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消除悲观消极思想,帮助新生建立起人生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是外在的、客观的,而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和见解则是内在的、主观的。主观的标准改变不了客观的现实,而客观的现实也难以适应主观的标准。我们要引导他们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理性正确的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针对他们对专业和学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有偏差,我们可以采用有针对性、特殊性的措施加以引导,使他们打消退学的念头[7]。
2.2 展现人文关怀,加大贫困资助力度
国家历来重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工作,中央发布的十六号文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建立以“奖、助、贷、免、勤、补”为主的学生资助管理体系,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在全面覆盖贫困生的情况下,高校管理者应深入了解特困学生,给予特困学生更多的资助途径[8]。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我们的特困生仅仅依靠政策的面式资助还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管理者应该深入了解困难学生中的特困学生,并且给予其他形式点的资助,如:为特困生提供创业、勤工助学、技能培训、兼职家教等方法帮助特困学生摆脱经济困扰,能够圆满的完成四年学业。
2.3 增强学校归属感,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体系
首先,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需求。这其中包括:(1)实行学分制改革,为不同能力范围内的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范围。(2)放宽转专业政策,高校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降低转专业门槛,使学生不会因为招录时的种种原因而不能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避免新生退学现象的产生。(3)大类招生培养,再根据社会需要分专业。其次,高校应当优化课程体系建设。1)从人才培养定位的高度出发,实现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2)根据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相关课程。3)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加强教育教学中间的过程管理,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再次,高校要重视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可以建立新生辅导机制、新生学习学业预警机制[9]、与家庭相联合的教育机制、完善第二课堂建设。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的开心、学的快乐,从根本上杜绝退学念头的产生[10]。
3.辅导员在大学新生退学方面的应对策略
在高校中,与学生朝夕相伴的辅导员,是新生适应期的重要领路人,担负着减少大学新生退学现象的重要任务,作为辅导员来说,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11]。
3.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辅导员应该重点排查学生当中有退学思想动态的学生,结合学生个人的兴趣特点,通过班级活动和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新的阶段目标。加强学生校史和专业教育,让学生对学校和自己所学专业树立信心,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的要求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目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风建设
新生进校之初,辅导员要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对学生当中有心理问题的群体,及早进行干预。必要时与家庭联系,通过校内和校外,老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双管齐下及早将问题解决再萌芽状态。除此之外,辅导员要提高新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监管力度,经常深入学生上课教室和寝室,加强与授课老师的沟通联系,适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解除新生的疑惑,帮助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吸引新生对健康、科学和学习生活的兴趣,摆脱对电脑网络的依赖。
3.3 做好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和教育
对于家庭贫困生,辅导员首先在政策方面要往这些同学倾斜,在助学贷款、助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给班级贫困生提供帮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方面的难题。其次,有些贫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会导致厌学的情绪,久而久之产生退学的念头。作为辅导员要加强这部分学生的安慰和关怀,鼓励他们树立战胜各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克服自卑心态,积极融入到班集体当中。
4.总结
大学新生退学是目前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和高校的辅导员来说,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态度,给予刚入学的新生足够多的帮助,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来减少新生退学现象的发生[12],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新生适应期。
[1]李满林.教育病理学视野下高校学生退学的形成机理[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2):65-68.
[2]任家钱.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退学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0.7:31-33.
[3]王莉,郑海祥,刘金旺.论高校大学生退学原因及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128-130.
[4]胡国伟,罗威.高校如何对要求退学新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6(28):37-39.
[5]赵世平.关于大学生退学现象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29(2):124-126.
[6]杜好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
[7]张信练.高校新生“退学复读”现象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133-135.[8]陈天利.浅析大学生辍学的成因、表现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1,11.
[9]池振国.论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生成、发展与完善[D].曲阜师范大学,2009.
[10]姜小军,杨芳.大学生退学状况、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
(19):164-165.
[11]赵世平.高校辅导员如何应对大学生退学[J].高教研究,2010,10.
[12]童荣.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减少大学生退学[J].科技向导,2012,(14):141.
G647
A
2095-7327(2016)-10-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