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几点思考

2016-04-13杜兴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生态

杜兴发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几点思考

杜兴发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坚定传播者,在生态文明的整体建设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一定要让大学生在心中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意识,使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这必然会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向前迈进,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一步。本篇首先阐释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有关的概念以及内涵,然后再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怎样的路径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路径

0.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的爱护自然,更加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走向社会主义文明的新时代。”[1]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我们一定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这两项基本国策,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生态文明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伦理形态,这种伦理形态所追求的是不论是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或者人与整体社会和谐共处,良性运行,全方位,永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宗旨。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人本身就是产生于自然界之中,更是在自身所处环境之中同时与这样的环境一同发展壮大的。”[3]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伟大工程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我们大学生应当义不容辞的肩负这一职责。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意识无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将生态文明意识完美的融入进大学生平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学生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1.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基本内涵

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坚定传播者,他们更可以传布这一新的挂念。大学生一定要主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时,积极养成把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时,他们势必会对整个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概念

我们的教育者采取各种方式以及手段,依据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基本目标以及有关准则,对我们的大学生产生有目的,有组织和计划的总体影响,培养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养,让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的遵循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准则,还主动的利用关于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为整体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这种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所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

1.2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内涵

所谓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首先是一种全新的意识或者培养模式,指的就是教育者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指引大学生主动建立起自身和自然,科学发展,生态价值理念以及生态道德意识之间的共生关系,首先要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和谐共生的整体生态环境,进而促使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基本上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一是生态忧患意识,二是环境法制意识,三是理性消费意识以及作为第四点的生态道德意识。[4]就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要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一定要提升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水平,更需要当代大学生心中树立的生态文明意识。

2.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是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和有效运转的条件之一。从现有的研究有关资料来看,我国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如下一些弊端,掌握的生态文明意识不够深刻,没有树立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所拥有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是过于碎片化,松散化,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当我们在展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把对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放在突出的重点位置。

2.1 生态文明知识较为肤浅

目前我们大学生基本上是把生态文明当作是一个词语或者某一具体的概念,对于这一理念并没有深层次的了解。据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当问到“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只有23%的大学生的选择是正确的,77%的大学生回答是错误的;对于“您对温室效应了解多少”的回答,只有23%的大学生表示“很了解”,6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13.33%的大学生回答“不太了解”,0.67%的大学生回答“完全不了解”。[5]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处在萌芽的状态,对各方面的认识还不够透彻细致,生态文明意识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2.2 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不强

虽然当今的大学生有着极高的热情,希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之中,但是自觉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依旧有待加强。大部分学生仅仅从感性层面去理解生态文明,很少有人在理性层面去深入了解

这一理念。比如很少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参加学校或社团组织环保活动。他们自身的内在标准中也没有体现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的理念。乱扔垃圾、浪费水电和随地吐痰等行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还是存在的。

2.3 还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意识

目前的大学生心中并没有形成整体的生态意识系统,我们依旧要加大力度来培育大学生的整体生态意识体系。由于他们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感知仅仅停留在直观感受的层面上,可是关于生态意识这一概念所囊括的有关要素都不是非常了解。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还是通过传统教育的灌输方式来获得生态保护方面的知识,而将获得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学生更是少之甚少。

3.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具体路径

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我们整个社会都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做好推广工作。大学生是最早践行时代价值观的群体,我们的学校一定要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来培育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深入的理解生态文明内核,掌握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自身担负起生态文明信念的责任以及使命。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大学生应有姿态和选择。

3.1 开展生态意识课堂教学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大学生想要提升自身的知识以及综合素养水平,依靠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在学校中的课堂学习。因此学校在开展日常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贯彻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因为当今社会更多的奉行一种功力主义价值观,学校里的各项课程都是和工业文明崇尚的价值,而目前社会的发展往往忽略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方面。当前各个高校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课程是少之甚少。生态课程的发展不是对原有课程的全面否定,而是将生态意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一方面是相关选修课程的开发,向学生们传授生态文明的基本常识以及相关理念。另外一方面也就是介渗入到生态文明课程理念相关的课程建设过程之中,生态文明产生于传统的工业文明之中,更是高于传统的工业文明,对于其内涵,在相关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对于有关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大学课堂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及人文关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心中牢固数量生态文明的理念,并外化为平时的行为当中。

3.2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校园建设

学校是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可以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学校应该在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现如今国内对于生态校园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明确。有部分学者持这样的观点:所谓生态校园,就是把生态学中的最基本原理以及方法施用于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总体设计以及管理等而达到的任和自然二者关系的和谐,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布局的合理,无论材料,能源或者其他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的具备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和休闲四种功能合为一体的人工生态体系;也有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所谓生态校园,就是指在生态学相关远离的指引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依照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准则,再经过合理的设计以及建设实施,最终形成的表现出自身校园所独有特色和内涵的校园。尽管他们定义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对于生态校园的基本内涵,有关学者的总结中都提到了对于校园建设以及规划永续发展的理念,使得学校更能够适应广大师生的现实需求。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生的人文意识,把生态校园建设的意识转化为潜移默化。

3.3 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生态道德修养水平

一切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都在于内因,因此尽管促进大学生提升能力和意识水平的外部因素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大学生本身的整体素质。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做的就是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当然,与此同时更要提升自身将所学生态文明知识转变为实际行动的能力。不断的学习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得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大学生更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现有的各方面教学资源,无论是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课程或者是有关的学术报告,专家讲座等,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有关知识,开拓自身的视野,提升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水平。大学生不断学习相关理论,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培养自身的创新性思维,使自身的素养水平不断提升。要坚持提升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的水平,更好的实现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转变。要想养成生态文明的良好习惯,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良好道德规范的存在,我们所说的生态道德规范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日常行为的道德规范。因此,大学对自我生态道德修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与生态文明素养,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伦理道德以及社会发展观,坚持执行合一的准则,坚持到底,在平常生活中养成优良的生态文明习惯,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好的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

3.4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实践能力

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比如参加环保社团协会,民间环保组织协会等。大学生参加到环保活动中来,会受到环境的感染,激发参与热情,同时也能使学习到的生态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提升。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绿色生活体验,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把主动参与环保变成一种习惯,把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升华为一种高尚道德品质,把环保理念转化为环保行动。然后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去,使自己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积极的投身于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活动中。就从那身边的点滴小事中做起,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更好的去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会感染到周围的人,这样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去,每个人都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中央政府网, 2015-10-3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4]王学检,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1-95.

[5]唐柳荷.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139-140.

X-4

A

2095-7327(2016)-10-0059-02

杜兴发(1991.3—),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