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指导策略探微

2016-04-13陈秉龙颜铭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美的生活化美术

陈秉龙 颜铭锋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指导策略探微

陈秉龙 颜铭锋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幼儿美术教育作为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引导幼儿体验日常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美术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内容,美术教育形式,美术教育材料,美术教育评价等方面回归生活来表现周围生活世界的美。

回归生活;美术教育;指导策略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自由的活动,是表现自己个性的途径。正如罗恩菲尔德所说:“儿童所有成长因素的最佳表现,通常是在作品本身见到的。”当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认为,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这在幼儿美术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因此,作为一种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幼儿美术教育应该引导孩子体验日常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和好的现象来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应该回归生活。回归生活的美术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以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及生活为中心,营造适合幼儿的生活氛围,以美术为表现手段,通过内容、环境、材料、活动形式的生活化策略,让幼儿感受生活、融入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获得美的体验。

1.美术教育内容回归生活

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应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出发,源于幼儿熟悉的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善于挖掘幼儿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

1.1 从地域文化中提取美术活动内容

武夷山是茶的故乡,融合、沉淀了许多优秀的传统茶文化精神。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的“小茶人”课程以茶文化为核心内容,包含了茶知识、茶技艺、茶儿歌、茶故事、茶礼仪等内容,而且在课程中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加入茶与经贸、茶与名人、茶与书画、茶与音乐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结构体系,充分利用“小茶人”课程的核心,将茶园写生、茶壶设计,茶包装袋等设计成相应的美术教学活动,体现了对儿童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社会性交往能力等的培养和关注。这样的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园本化和生活化,通过活动,将独特而悠久的茶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幼儿。

1.2 在美术活动中渗透传统节日活动

多姿多彩的节日活动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丰富多彩的节日美术活动中感知生活、享受生活。在莆田,很多极具特色的端午传统习俗,点雄黄就是其中之一。大人们会在端午这天帮孩子们在脸上点雄黄。莆田城厢区实验幼儿园借助这一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文化来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以幼儿喜闻乐道的游戏形式让幼儿体验,尝试在脸上作画,将点雄黄的艺术手法进行拓展表现,享受在面部彩绘的新奇乐趣,为幼儿打开一扇独特的传统审美艺术之门。

2.美术教育形式回归生活

2.1 回归生活感受周边的美

《指南》教育建议中指出:“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生活化美术教育注重通过丰富的形式让幼儿走进真实的生活,获得美的感受。可以组织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在生活中发现,在活动中体验。如带领幼儿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进行写生作画。透过观察、参观、交流的方式感受生活中的美,并理解这份美好。多尝试借助户外丰富多样的色彩及造型,调动幼儿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师带领幼儿到金牛山公园,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通过观察、触摸金牛铜像,产生对金牛身体构造的兴趣,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这样更有利于写生作画效果。《指南》中指出:应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因此美术欣赏活动也要回归生活。砖画是出自魏晋时期民间画师之手,他们用形象生动、鲜明质朴的绘画手法真实地描绘当时的现实生活,画面简单,易于幼儿理解。因此在这样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幼儿美术作品欣赏的心理特点,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自由欣赏,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作品,感受砖画作品色彩的情感表现性和线条的丰富表现,并激发幼儿创作砖画欲望,体验艺术变现的多样性。

2.2 投身活动创造生活中的美

通过让幼儿亲身去感受生活,亲自去探讨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事

物,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奠定良好的美术表现基础,使幼儿达到愿说乐画的境地。小剧场表演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对幼儿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倾注出来,表述欲望非常强烈。据此,尝试将美术教育活动与小剧场表演有机融合在一起,作为拓宽美术活动形式的又一切入点。例如,在“三借芭蕉扇”人偶小剧场表演中,事先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表演所需要的道具、服装等皆由幼儿自己装扮。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开展“三借芭蕉扇”表演背景,角色造型、道具等问题。发动家长资源,共同收集蒲扇、荡床、水果网兜、救生圈、纸箱、大小不一的雨伞等辅助材料,开展背景设计的美工制作活动。幼儿通过组合、彩绘、拼接、剪形等进行背景道具的设计和造型,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然后幼儿巧妙利用制作的物质道具结合自己的身体造型,逼真的还原“三借芭蕉扇”表演,使美术教育活动很好地位小剧场表演服务。幼儿在自己创设的宽松自由,童趣盎然的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在活动中创造了生活中的美。

3.美术教育材料回归生活

3.1 源于生活多渠道收集美术教育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在实施生活化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渠道地收集材料,充分利用家长和地方资源,鼓励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例如大班幼儿在创作“京剧脸谱”的过程中,部分家长看到幼儿充分利用废旧的纸盒、黏土、五谷等材料进行制作后,在与教师的沟通下,自发地号召班级的其他家长共同帮助收集,有的从海边带来各种海鲜壳,有的郊游时捡来石头,还有的从自家淘来废旧布料,教师则从批发市场购来各种扣子、花边等,甚至从幼儿园角落、仓库找来废旧灯罩、席子、瓶子,从多方来源的低结构材料构成了班级美术材料资源区,幼儿不仅取用方便,且生活化的材料让他们直观地体验各种特性材料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还从中获得环境保护、变废为宝、节约能源等教育。

3.2 基于生活多形式使用美术教育材料

很多教师在美术材料的选择上,喜欢买现成的,为了完成某一节课而备,上完一次活动,收集的材料也随之废弃了,不能再次利用,材料的利用价值容易被局限,幼儿也没有了再次探索的空间,不能真正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纲要》中提到,“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因此,幼儿教师要利用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幼儿喜闻乐见的自然资源和废旧物品开展美术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现美术活动的生活化。例如,欣赏体现生态之美的电影《海洋》片段后,幼儿对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开展了美术活动“美丽的海洋家园”,幼儿利用收集的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对大海的感知。利用瓦楞纸皮、蓝色卡纸、盒子、勺子等工具材料进行涂染、拓印、彩绘等自主创作的特点,尝试将幼儿日常收集的硬纸皮作为绘画工具,鼓励幼儿用勺子倒色,纸皮刮画的方法,大胆表现自己心目中美丽的大海,共同分享主题美术创作的乐趣。

4.美术教育评价回归生活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可见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对幼儿正确的、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还能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1 聚焦幼儿自信,构建隐性评价的平台

在一次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面对的是三十几个幼儿及其林林总总的回答与表现,教师难免无暇顾及全局;活动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简短语言赞美,肯定的肢体语言等或许不能给幼儿美术创作多大影响;活动结束后的评价或来自教师或来自同伴,只是用语言来肯定或否定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亮点或缺陷,对幼儿继续进行美术创作并非有很大作用;这些情况的发生引发笔者对隐性评价平台的思考,隐性评价——就是为达到既定的评价目标,教师在言语、体态、行为上采取“隐藏的、不暴露”的方式,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构建隐性评价的平台,例如,在幼儿园专用美术活动室、走廊、教室墙面、区域活动等地方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展览,选择有特色和有评判价值的幼儿美术作品。这个平台让幼儿有机会欣赏别人的作品提高自身审美素质,当其他幼儿发现自己的作品后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在给别人介绍自己作品的同时提升审美表达。通过这样的展览评价平台,幼儿便会擦亮他们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常常关注到一些美的事物。

4.2 聚焦幼儿成长,发挥“档案袋”评价作用

“档案袋”评价,即将每一时期幼儿作品和发展小结收集起来装入各自的“档案袋”,通过长期收集给予幼儿个体的纵向评价。具体做法是:教师将班级上每一个幼儿每一次的作品收集起来放到幼儿档案袋里,期末装订成册,从作品和观察记录评价幼儿的发展阶段,评价幼儿在这一期间收获的成果和需要加强的进步空间。当然,这个“档案袋”的收集者和评价者不单是幼儿教师,幼儿自己和他们的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帮助幼儿梳理审美素质,提高幼儿记录生活点滴的美术创作能力,帮助家长记录幼儿在园的成长轨迹。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幼儿美术教育应带着孩子走进生活,参与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让幼儿园美术课程回归生活,回归幼儿的真实世界,使美术活动更生活化、灵活化、个性化,才能更好地理解美,创造美。开展生活化幼儿园美术教育,教师应多方位、多元化地为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充分运用多种生活化的指导策略,让幼儿不自觉地迸发出“动之以情、感之于心、思之于形、联之于境、赋之以美”的艺术情感。幼儿美术教育的真正课堂在生活中,愿幼儿能自由、快乐地在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并创造美,天马行空地奔驰于艺术的世界。

[1]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亚妮.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17-19.

[4]汤展亮.插上“生活化”的翅膀翱翔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天空[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25-226.

[5]温红云.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策略[J].教学研究,2014,03:100-102.

G613.6

A

2095-7327(2016)-10-0021-02

批准单位为福建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2015年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项目名称为台湾技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福建高职院校的启示,项目号为FJJKHX15—061。

陈秉龙(1968—),男,副教授,硕士,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美术教研室主任,福建学前儿童美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州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二级美术师。

猜你喜欢

美的生活化美术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