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的科技创新之路

2016-04-13张克

华东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加州大学分校校区



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的科技创新之路

张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

关注中国政府、企业和专家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担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随着近期中山大学宣布在珠海和深圳建设新校区,中国高校跨区域办学再度成为高等教育和科研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跨区域办学的支持者往往援引美国闻名于世的加州大学系统、麻省大学系统和德州大学系统为例,以此证明中国也可以走以多校区推动科研创新的道路。然而,中美政经制度差异明显,高等教育和科研管理模式也多有不同之处,美国经验是否能够快速复制、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究竟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值得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管理者深思。

以加州大学系统为代表的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通常实施分权治理模式,各分校区在科研管理与资源布局方面拥有极高的自主权。加州大学系统所属的10个科研型大学如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圣地亚哥分校等在高等教育统计和对外交往方面均为独立实体。除了总校每年度按照特定程序给各分校分配政府预算外,各分校可以自行向社会募集科研所需资金。各分校因地制宜选择自身的重点科研方向和学科建设,例如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历史和自然科学最为知名,戴维斯分校以生物农业和环境科学为重点发展方向。圣地亚哥分校地处海滨城市,海洋科技类学科实力较强。虽然总校强调在理念和价值上的统一,但实际上大学系统呈现出分权治理的总体趋势。反观当前我国跨区域办学高校,多个校区共同隶属一个法人单位,在二级学院建制上又叠加了一层校区管理机构,影响了行政效率,各校区的学科特色和定位也不够清晰。

重视科研成果转化需求和尊重历史传统是美国大学系统科技创新的宝贵经验。加州大学系统从一所大学发展为10所研究型大学,得益于加州农业、工矿业和影视娱乐产业科技成果需求的快速增长。高校跨区域科学技术研发资源的布局应当顺应当地市场需求,避免仅仅为了“跑马圈地”而设立与当地产业结构关联较弱的学科。与此同时,美国大学系统分校多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科研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国内部分异地办学的新校区建设缺乏相关产业基础,沦为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近百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中,超过7成是在教育行政部门指令下直接合并的,原各校区的科研布局和优势学科在合并过程中出现内部竞争和自我消耗现象。更有少数校区遭遇了历史传统断裂和去“特色”化过程,学科、专业和实验室重复布局,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撒胡椒面”,无法形成集聚效应。

美国大学系统利用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大力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深度融合。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该校既有按照传统学科隶属设置的院系,但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相对独立于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中心。当前我国多校区大学面临校区分散,学科沟通不畅,学科深度结构调整难度较大等问题。在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中,教育部取消了对各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建设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协同创新中心迫切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进一步向办学主体放权,以更加柔性的方式为创新主体做好服务工作。

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的科技创新道路植根于历史传统和社会需求之中,坚持各校区在科研布局方面的自主权,顺应了跨学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这些经验或许可以为中国多校区大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优化组织治理结构,探索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加州大学分校校区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我们的故事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高原地区应用氧调有望实现
美国一流大学财务收支状况研究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