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大变局中的中国乡村(一)

2016-04-13何坤翁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变局城市化城镇化



聚焦大变局中的中国乡村(一)

【编者按】 2015年7月下旬,青年教师王君柏放在QQ空间的《回乡散记》被同事偶然转发,迅速引爆网络。天熹策论平台、人民日报微平台相继介入,迄今网络点击过千万。文中提到的九大问题,涉及今日乡村人口、土地、环境、治理、风俗礼仪等多个方面,引发网络上新一轮关于乡村衰败的热烈讨论。在学术界,乡村话题从来就不陌生,只是近些年来,在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如春节,借助于新媒体传播平台,对中国乡村的关注开始超出学术而变成全体网民的话语狂欢。为了从学理上解读中国乡村衰败的表象与本质,使得这场话语狂欢更多些理性与客观,本刊编辑部特地组织历史学、社会学、文学、政治学和城市规划设计等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学科着手,多视角地分析中国乡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大变局下的中国乡村。

张鸣教授从历史的视角描述百年来中国的乡村变迁,为我们展现了一条逐步走向衰败的乡村下降线。张玉林教授关注的是农村环境,他认为今日的中国农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一道恶化,原因是污染主体众多而环境监管缺失,两者构成共犯体系,如何改造碎片化而又低效的治理体系,已成农村环境治理的当务之急。慈勤英教授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现状,发现家庭养老已经不敷其用。段成荣教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根据多年调研数据,他认为制度保障、家庭责任和社会支持可以构成解决问题的完整体系,但从源头上消除和减少留守儿童才是根治之道。王泽龙教授从公平教育视角来分析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认为随着城市化加快,农民子女遭受的教育不公平凸显,而这与当前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紧密相关,最终的解决之道还是要依靠中央财政。赵世举教授以语言学家特有的敏感,关注城镇化过程中方言乡音的流失问题,他认为,乡音作为社会纽带、认同标记和心灵栖住地,其衰微甚至消亡最终会伤害中国文化的根基,因此应树立全面语言观,自觉维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贺雪峰教授从今日中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出发,认为实现乡村善治仅有民主选举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配套的制度安排,对于经济基础与社会发展程度复杂多变的广大乡村,制度选择要因地制宜。张星久教授借鉴欧美城市化进程的法治护航经验,审视了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历程,认为过去城市化乱象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与政府全能,要避免城市化的“拉美陷阱”,需要来一场治理革命。于立教授从比较的视角,介绍了英国城镇化过程对农村的保护性政策与措施,认为中国城镇化必须防范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导致的文化趋同,注意保存乡村地方文化特色。王君柏副教授归纳当前理论界关于乡村衰落的讨论,认为总体上存在理性派与乡愁派两种,务实的态度应该是综合两派观点,既顺应历史又立足现实,努力提高留守乡村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视角不同,上述10位作者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眼中的中国乡村,或者应然的中国乡村。乡村是中国革命之源和改革之根,关注乡村,寻求解决乡村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为中国的未来寻找答案。我们期待更多有识之士加入。

【何坤翁】

猜你喜欢

大变局城市化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影响的若干看法
莫耶与沈醉 大变局下的小恋曲
尘埃未定的大变局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家乡的城镇化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