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中和街道城郊观光农业发展思考
2016-04-12宋发英肖晓华
摘 要 中和街道地处重庆市秀山县城中心位置,辖12社区85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有284.9 hm2,常驻人口10余万(流动人口3.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仅1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官湖社区、麻土社区、新齐村、迎凤村。该街道具备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良好条件,并且官湖社区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分析中和街道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提出“合理规划布局,改变现有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郊观光农业;产业调整;问题;对策建议;重庆市秀山县中和街道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2.032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904.0030.01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9-4 0:30:00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必将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秀山县距离重庆主城区、湖南长沙约400 km,距湖北武汉、贵州贵阳约500 km。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全县人口65万,是渝东南部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县城内的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在周边县(市)首屈一指,辐射区域达10余个县。中和街道地处秀山县城中心位置,辖12社区85个居民小组,有耕地面积284.9 hm2,常驻人口10余万(流动人口3.2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仅1万余人,主要集中在官湖社区、麻土社区、新齐村、迎凤村。秀山县中和街道具备发展城郊农业的良好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善,不再是只停留在饮食生活,更注重的是休闲养生;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发展,县城区域不断扩展,区域内的传统农业正经历向“观光、休闲、旅游”农业转型的蝶变。
1传统农业现状
中和街道属于秀山县城三个组成街道之一,传统农业逐步萎缩。2015年,整个街道无粮食生产任务,粮食总产仅4800 t,蔬菜总产6500 t,水果总产1200 t,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余元;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很多农民成为了失地农民。区位优势方便了农民身份的转型,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收入比传统农业更直接客观丰厚。2015年,整个街道从事二三产业人数占总人口85%以上,二三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万元以上。
2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城郊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向转变,将一、二、三产业通过农产品加工、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产业等融合起来,有效克服农业本身的单一性,促进农业从单纯的生产性功能向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移。
2.2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城郊观光,促进了传统种植养殖业、餐饮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够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为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了新的投资途径,带动了区域性经济发展,致富了一方农民;另一方面,也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促进农民就地就业,有效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和空间。
2.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城郊观光农业能够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环境清洁、空气新鲜、能够贴近大自然风貌环境。城郊观光农业的繁荣发展,不但能保存原有的山林、绿树、田园等农业植被,也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地为区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2.4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城郊观光农业联结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能够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同时,通过旅客将先进的城市文明、文化理念等向农村渗透,能够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3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城郊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转型生态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理念的更新,自然、和谐、绿色、养生成了城市人群向往的生活方式;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转型产业——城郊观光农业应运而生。中和街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前的传统农业现已经地处城郊,距离城中心2.5 km以外。辖区交通便利,渝怀铁路、国道319线、渝湘高速公路连接线贯穿,东靠秀山四大风景名胜凤凰山景区,西有县城百年老街——西街,北有乌杨湿地公园,南接平凯“水现莲花”景点,区域内地势平坦,森林覆盖率80%,自然条件优越,历来被誉为“小成都”。
4城郊观光农业成功案例
官湖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坐落于秀山县中和街道官湖社区金竹林组,是一个原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体所有,种植 、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流转土地33.33 hm2,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集约土地经营,延长农业生产链,提高附加值。通过自己投入和政府支持与引导,当地基础设施得以改善。目前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观光园按功能规划为服务区、景观区、种植区、养殖区、活动区。兴建小型现代化的养殖中心1个,修建物质存放区,工作人员办公区,以及小规模接待区各一个,修建沼气池10口,满足生态建设需要,建设滴灌系统1套,发展果树及名贵花木,中草药种植。修建小型会议中心1个。观光园2015年正式对外营业。
官湖社区现有人口2000多人,生态园成立之前,大部分青壮年长期在外务工,只留下空巢老人和残疾人与儿童,导致大面积土地撂荒。生态园建成后采取街道牵头企业带动,农户入股方式,建设荷花观赏区4 hm2,水产养殖1.33 hm2,种植各类树木8 hm2(15万株),生态草坪0.67 hm2,果园6.67 hm2,花卉种植13.33 hm2,完成水世界等游乐设施。目前已解决村民145户、400多人在园区工作,每人每月工资1500~1800元,每户每年增收入2万余元,有效地提高了村民人均收入。
5发展城郊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当下依托田园、农舍、农副产品、民俗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两大模式,一是农家乐型,所谓“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一是农林园区型,就是分布在乡野的农业园区、果林区,二者皆为第一代乡村旅游产品,就是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对这类产品进行深度解剖,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产品以农副产品品尝、购买及观赏田园风光为主,兼及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多样性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游客活动空间不大,游客接待量有限;“农”味不浓,乡村景观特色不明显,城市化、现代化痕迹明显,核心吸引力不强;环境卫生不佳,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高。
6对发展城郊观光农业的思考
6.1合理规划布局
应根据本辖区区位环境、民俗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情况,依托已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全面评估休闲农业,与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相结合,编制《秀山县中和街道城郊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对全县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科学划定功能分区,明确每个区域发展重点,对我县的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给各乡镇(街道)发展休闲农业提出指导性意见,保证休闲农业发展的前瞻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个性化。如,依托官湖生态园带动邻近社区发展。打造好北部森林氧吧、东部凤凰山公园及传灯寺山庙、西部西街老街人文景观、南部石莲社区水现莲花景观,形成中和东西南北各有亮点,相互相衬格局发展模式。
6.2改变现有模式
现在的“农家乐”存在模式单一、季节性强,“观花-打牌-吃饭”三部曲成为主的弊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客人的需求,更要注重更高层次的发展。一是发掘秀山花灯文化底蕴、少数民族人文习俗;二是发掘秀山饮食文化,把特色饮食注入游乐项目;三是让游客动手做好开心农场,做一天农民或者一季农民,体味自己采摘收获的乐趣乡村旅游由单一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型并将在未来成为趋势。因此,乡村旅游亟需转型升级,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型。城郊观光农业是在农家乐、乡村旅游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它与农家乐所不同的是,游客由匆匆过客转变为滞留休闲。城郊观光农业不是简单的“农家乐”华丽转身,而是新时代的农业功能的升级、业态延伸、服务提高,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6.3加强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城郊观光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质,健康的食品是城郊观光农业最大的吸引力。调查发现,本县部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环保意识淡薄,垃圾、污水处理设备落后,甚至没有相关设施。因此,发展城郊观光农业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协调好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要划分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杜绝过度开发和粗放经营。要加强对城郊观光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守住青山绿水。要鼓励企业运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和清洁能源。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6.4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本地城郊观光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经营理念,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关部门要把城郊观光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扶贫、旅游、农业、就业等各种政策性培训范畴,开展职业道德、旅游知识、服务技能、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接待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指导建立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管理、引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能,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避免行业间恶性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客源信息相关服务等,促进城郊观光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