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建议

2016-04-12许辉霞贾红杰王余富高家旭王文华

南方农业·上旬 2016年8期

摘 要 介绍了重庆市开县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其成因,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重庆市开县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2.013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905.1908.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9-5 19:08:00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幅员面积3959 km2,辖40个乡、镇、街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处在三峡库区腹地的开县农业面源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必要了解开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探讨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为治理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1开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成因

1.1现状

从开县2007年农业污染普查时来看,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9%、23.1%和34.3%;种植业总氮和总磷排放(流失)量分别占农业源的76.7%和65.4%;水产养殖排放量较小。到2012年,开县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3.7%、17.3%、18.2%,水产养殖排放量有所增加;种植业总氮和总磷排放(流失)量分别占农业源的82.7%和81.8%。由此可以看出开县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主要有2个方面,即畜禽养殖业带来的大量的化学需氧量排放和种植业导致的总氮、总磷流失。

1.2成因

1.2.1 畜禽养殖由户户散养转变为规模养殖

2015年初开县生猪规模养殖50~100头的有397户、100头以上的485户;山羊规模养殖50~100只的646户、100只以上的314户;肉兔养殖500~1000只的43户、1000只以上的23户;禽类规模养殖500~2000只的292户、2000只以上的112户。规模养殖场已建池进行沼液利用的仅为30.2%,由于种养脱节,大量的畜禽粪便直排溪、塘、河流或农田。这些规模户在贡献了开县50%以上出栏量的同时,也排放了超过50%以上的污染物。

1.2.2 农业投入品超量施用

2014年开县化肥施用量(折纯)57945 t,比2009年增长11653 t,增25.2%,按10万hm2耕地面积计算,平均每667 m2耕地施用38.63 kg。农药使用量813 t,平均每667 m2施用0.54 kg,并逐年增长。农膜使用量1607 t,平均每667 m2施用1.07 kg,比上年增11.2%。

1.2.3 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

在施肥上,由于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农民施肥观念落后引起的施肥不科学,化肥浅施、表施、洒施比较普遍,甚至还有“一炮轰”的施肥现象。其次,以化学肥料为主,不注重有无机相结合。再次,有机肥施用量大幅减少,较往年减少30%左右。由于施肥的不合理,导致肥料利用率较低。与1982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2007年开县土壤肥力呈现“两高两降一低”的变化,即含氮量提高,有效磷含量提高,速效钾下降,土壤pH值下降,作物肥料利用率低。根据调查,近几年农药施用量增加明显,增加的主要是除草剂,大约60%的农户除草剂用量超过3 kg;平均每667 m2农药施用量为0.99 kg。

1.2.4 水田种植面积不断减少

开县国土局第二次耕地调查有田4.05万hm2,用于水稻生产的仅3.07万hm2,特别是冬水田面积大量锐减。近几年,开县冬水田主要依靠自然蓄留,常年面积不足0.33万hm2,且水层较浅多为夹板田。水田的蓄水保水、保土保肥、钝化有害物质等功能大大降低。

1.2.5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近年来,人口集中居住度较10年前有所增加,农村居民人粪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也相应增大,但处理率也很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10%左右。

1.2.6 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

高山区秸秆利用率19.8%、用作燃料约20%、田间焚烧约56.6%、丢弃约3.6%;平坝地区秸秆直接还田和卖做养殖场饲料比例较高,约占61.6%,秸秆用作燃料约占7%(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田间焚烧约占23.7%,丢弃约7.7%。

2开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对污染防治意识薄弱

污染治理将是一场持久战。面源污染治理的主体是生产一线的农民。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民盲目用药、农药废弃物随意丢弃现象十分普遍,扭转绝大多数农民的用药习惯必将是一个漫长过程。

2.2地方重视不够,治理投入不足

污染治理主要停留在县政府少数部门,乡镇、村对治理明显重视不够,宣传也不够,没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合力。人力、财力与治理工作的难度、强度明显不成正比。

2.3技术手段落后,治理范围仍然较窄

目前,污染治理还没有更多简便有效的手段,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实施的量占开县作物播种面积的总量还很小,除草剂等一些污染源还没有纳入治理范围。

3开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3.1实施禁、限养区内规模养殖场拆除治理工程

全面拆除汉丰湖核心保护区,鲤鱼塘水库准保护区支流两岸,东河(东华大桥—温泉集镇),南河(镇安风箱坪大桥—临江集镇),以及紫水河、水田河、麻柳河、头道河、驷马河、观音河等支流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开展了禁限养区规模养殖场拆除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目前,开县已完成128家规模养殖场的拆除工作。

3.2实施限养区畜禽规模养殖粪污处理利用工程

重点对开县限养区内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处理。在温泉、长沙、铁桥等柑橘果园、蔬菜基地,大力推广“畜—沼—果(粮、菜)”等高效循环农业1万hm2。

3.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根据近几年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最终确定适合开县配方肥方案8个,经与西洋、洋丰等肥料生产企业合作,按开县农业委员会提供的“方子”,生产配方肥约3000 t,开县财政对施用配方肥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给予2元/667 m2的直接补贴,2015年开县推广补贴配方肥0.67万hm2,减少化肥施用量27.92万kg,增粮243万kg,节本增效692万元,氮、磷、钾肥利用率平均提高3个百分点。

3.4实施绿色防控工程

采用生物农药、物理防治、天敌等绿色防控措施,替代化学农药或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在柑橘上推广“树顶杀虫灯、树上彩色板、树干捕食螨、林中诱虫罐”生态物理防控技术;在蔬菜上推广杀虫灯、粘虫板、白色乙烯尼龙防虫网、石灰氮、植物源农药等新技术。在水稻上推广“福戈+爱苗+枯草芽孢杆菌”化学防治组合,水稻“三病两虫”用药次数同比减少2次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2015年,开县累计推广柑橘绿色植保防控面积0.27万hm2,蔬菜绿色防控面积0.07万hm2,水稻0.07万hm2,通过示范带动,预计全县减少农药使用11000 kg,节本增效4400余万元。

3.5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

自2003年以来,依托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大力发展户用沼气,每年发展2000口以上。到2014年底,开县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7.6万口,实际利用6.4万口,利用率84.2%,每年消纳人畜粪污70万t。开县有0.31万hm2蔬菜、0.57万hm2柑橘、1万hm2水稻施用沼肥,不但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还提高了品质,改善了土壤结构。

3.6实施秸杆还田工程

重点在低坝区域推广中稻—再生稻免耕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在中高山地区推广稻草直接还田腐熟技术,同时推广玉米秸秆还田腐熟。2011年以来,开县累计推广秸秆腐熟剂约350 t,推广面积约2万hm2,项目实施区域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秸杆利用率提高13个百分点,耕地地力有较大提升。

3.7加强面源污染监测

开县农业委员会在丰乐、白鹤、厚坝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通过对降雨量、耕作措施、施肥施药状况、作物秸秆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监测,为开县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数据参考。同时,对库区11个淹没乡镇的化肥、农药施用、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等情况进行调查,为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