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2016-04-12王莉玮王春丽何为媛熊伟张一知许静郑孝前
摘 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报告、意见和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重庆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农业创新建设的探索。以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为例,阐述了“二园一样”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及其内涵,该模式突破了西南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值得在广大地区推广。
关键词 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2.010
知网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60905.1925.006.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6-9-5 19:25:00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报告、意见和文件中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就农业和农村发展而言,“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然而,长期以来,农业生产过度追求土地的产出率、使用率,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化投入品,既影响到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当前比较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又影响到农产品品质、人体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治理农业污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势在必行。
2013年,为推动现代农业的生态转型,探索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开展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建设技术模式的试验示范,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决定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作为第一批试点基地开始了三方(农业部生态总站、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共建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通过试点建设,探讨解决怎样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大城市郊区农业何去何从等现实问题。
1区域基本情况
重庆是“长江一线”和“西南一片”的衔接点,是国家战略发展的中心城市,也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重庆市海拔高差2723.7 m,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2014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4.25万hm2,下降0.5%。粮食综合单产340.3 kg/667 m2,增长0.2%。油料播种面积29.99万hm2,增长5.8%。蔬菜播种面积70.81万hm2,增长3.9%。水果种植面积34.33万hm2,增长5.4%。
巴南位于重庆主城南部,属主城九区之一,农村地区广大,生态资源丰富,是重庆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缩影。集体村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天坪山,距市中心约50 km,海拔450~570 m,幅员9.8 km2,耕地面积237.53 hm2,林地面积466.67 hm2,有大小山坪塘62口,可蓄水15万m3,周围10 km内无工矿企业。该村辖10个村民小组,1066户、2988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0元。
2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2.1大量使用农用化学品
2014年重庆市化肥施用量96.64万t,其中氮肥49.68万t,磷肥17.93万t,钾肥5.4万t,复合肥23.64万t。重庆市农膜使用量达到3.66万t。2010—2014年重庆市农药总量(商品量)达到4.56万t(年平均使用农药量为9115.42 t)。其中:杀虫剂总用量26774.25 t,年使用杀虫剂5354.85 t;杀菌剂总用量6714.42 t,年使用量1342.88 t;除草剂总用量8962.84 t,年使用量1792.57 t;植物生长调节剂总用量320.84 t,年使用量64.17 t。每667 m2使用农药量年平均为175 g,其中:杀虫剂103 g、杀菌剂26 g、除草剂34 g、植物生长调节剂1.2 g。农用化学投入品随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流失,相当部分进入到水体中,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2.2土壤肥力偏低
重庆市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1.1%~9.85%;按《规程》六级标准的分级,以四级为主,占73%,三级占13.5%,五级占10.3%,一级和六级之和不到2%。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处于中下水平。重庆市土壤全氮含量为0.06%~0.38%,土壤氮素水平很低,普遍表现为缺氮。重庆市土壤全磷含量在0.027%~0.08%;其分级是以五级为主,占耕地面积的54.68%,四级占24.79%,六级占16.54%,三级以上不足4%。土壤速效磷含量在(2.5~6.5)×10-5;其分级是以四级为主,占耕地面积的48.5%,五级占33.92%,六级占11.4%,三级以上仅占6.01%。从总体上看,重庆市的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均处于中下水平,土壤普遍缺磷。重庆市土壤含钾量为0.45%~3.03%,平均值为1.72%;其中以含量为1.51%~2.0%的三级土壤比例最大,占61.31%,二级占16.74%,四、五级分别占15.23%、6.72%。与其他养分相比,重庆市土壤含钾量相对丰富。土壤速效钾含量为(0.313~1.4)×10-5,平均为9.7×10-5;分级是以(0.1~5.0)×10-5的四级为主,占65.17%,三级以上占27.44%,五、六级分别占6.17%和1.22%。重庆市土壤中有效锰、铁、铜含量丰富,而土壤中的钼、硼含量普遍偏低,土壤锌多属于中等水平。土壤养分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氮和磷贫乏,耕地的自然肥力不高。要提高农作物产量,必须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扩大绿肥种植,推广秸秆还田等。
2.3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调查结果,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3.1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06%,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2.07万km2,占总流失面积的66.1%。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393 t/km2,年均土壤侵蚀量达1.06亿t。每年流失的表土若按20 cm厚度计算,相当于流失3.03万hm2耕作层,流失有机质达163万t。在渝东南和渝东北石灰岩地区,随处可见的“光石板”“碗碗土”,都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的石漠化后果。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
3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
针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和产业转型四大问题,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的总体要求,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利用有限的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进行耦合,使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根据这一总体思路,提出西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1)解决土壤肥力问题,通过各项技术的推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过度开发。(2)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3)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变废为宝,促进绿肥种植与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4)建设植物篱,有效缓解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问题,同时美化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
4建设模式
以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为例,具体阐述基地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以期对西南丘陵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参考。
试点基地以梨为主要产业,结合基地大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探索出了“二园一养”复合生态农业模式(见图1),突破了西南丘陵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
4.1模式内涵
“二园一养”复合生态农业模式:针对丘陵山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三大突出问题(即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水土流失),立足于生产-生活-环境协调发展,以生产发展、经济增长为推动力,以意识提升为保障,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反哺农业生产,将“生态田园、生态家园和生态涵养”有机结合,集成推广清洁生产、清洁工程和生物拦截等综合技术,辅以技能培训和补偿机制,达到生产优质高效、生活文明宜居、生态环境优美的目的,从而破解丘陵山区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同步推进的难题。
4.2模式图(流程图)
“二园一养”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即“生态田园、生态家园和生态涵养”并进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田园”即以梨园的标准园建设为重点,推广土壤综合培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梨(茶)标准化栽培技术等;“生态家园”即以实施清洁工程为重点,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和公共清洁设施建设,推广户用沼气发酵技术、垃圾分类处理技术、污水无害化处理技术和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等;“生态涵养”即以建设生态拦截沟、生物篱、林下绿肥和人工湿地为重点,推广生物拦截技术、绿肥覆地技术、氮磷阻控技术等。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具体流程见图1。
该模式主要针对西南丘陵地区面临的资源匮乏、土壤贫瘠、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从解决产业发展瓶颈、改善人居环境、减轻和修复生态环境着手,实施生态田园、生态家园和生态涵养建设。针对基地产业发展情况,生态田园建设以梨园为主,按照《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方案》进行建设。绿色防控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来控制梨树病虫害和梨园杂草,按每(50×667) m2安装1盏太阳能杀虫灯,每667 m2悬挂粘虫板15张、糖酒醋液15瓶(每瓶200 mL)的标准控制虫害;同时,对果实实施套袋,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梨树下种植三叶草,按每667 m2播种0.6 kg的标准栽培,过少则抑制杂草作用不明显,过多则会与梨树争夺土壤养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梨树营养诊断施肥,推广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绿肥还田。提高有机肥施用量等来培肥梨园土壤肥力。生态家园以农村清洁工程为核心,通过污水处理池、人工湿地、垃圾收集站等工程的修建和各类技术的推广,实现家园清洁、环境优美。生态涵养主要是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植物篱的形式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涵养水源,保护环境。对基地管理者、农户、业主等定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技术,为生态农业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园一养”模式的各环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生态田园主要以解决田间生产为主,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生态家园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对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污水和人畜粪便进行处理。生态涵养主要针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问题,利用植物篱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同时美化景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可以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处理后产生的沼液、沼渣又用于农业生产,同时生活中产生的有机垃圾也进行堆沤作肥料还田,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处理后也是很好的有机肥,实现了生产-生活循环协调发展。植物篱的建设,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美化环境,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农业生产。该模式从整体上实现了生产-生活-环境协调发展。
5效益分析
5.1生态效益
鼓励使用有机肥、经过有效处理的畜禽粪便废弃物,沼渣沼液还田等措施促进农用化肥使用量的减少,有效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生物农药的喷施,替代了高度高残留农药;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糖酒醋液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了“猪-沼-梨”生态农业模式。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农膜得以回收利用,建立废弃物回收池,不仅减少农村面源污染,还可以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青山绿水间掩映着红檐青瓦白墙的农房,显得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家家户户庭院绿化,窗明几净,处处是宜人的田园风光。
5.2经济效益
减少农用化肥施用,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施用化肥,使成本减少。产业通过品质提升,打造绿色放心食品,可以提升品质、提高销量,能带来经济效益。村庄环境改善,人居生活条件变好,能够带动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多途径致富增收,年均增长20%以上,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
5.3社会效益
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村环境条件的改善,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垃圾分类等技术培训和农业环保宣传,不断增强农民生态环保意识。集体村通过项目的实施,(1)农业产业化得到巩固,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充分认可。(2)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设备配置增加,并安全实用,农村环境得到美化、亮化,村民生活在优雅的环境中。村成立了4支院坝舞队和1支腰鼓队,处处体现乡风文明、邻里团结、和谐相处的新气象。(3)通过农民学校的培训,村民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在产业技能、旅游服务、敬老爱幼、公益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集体村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更加吸引城镇居民到村里游览观光,更加聚集了人气,示范的效果更好。进一步促进了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