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德清、安吉两县美丽乡村建设考察启示
2016-04-12华谊张晓飞
摘 要 重庆市九龙坡区农业委员会考察团一行于2016年7月中旬以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学习为重点,对浙江省德清县和安吉县美丽乡村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考察所见、所闻、所思和查阅相关资料,对德清和安吉两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概况、做法、经验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并依据考察启示,对重庆市九龙坡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提高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搞好村民自治,实现管理民主;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村容整洁”等建议。
关键词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考察;启示;重庆市九龙坡区;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8.018
为了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经验,提升重庆市九龙坡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2016年7月中旬,九龙坡区农业委员会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赴浙江省德清县、安吉县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在德清县考察组实地考察了生态文化馆、五四村、燎原村和劳岭村,在安吉县考察组实地考察了马家弄村、双一村和余村村。考察组还听取了两地县委、县农业局和相关村工作人员的经验介绍并开展了深度交流。
1德清县情况考察
1.1基本概况
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县域面积937.92 km2,户籍人口43万人,辖8个镇、4个街道、150个行政村。“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德清,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从2008年开始,德清县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湖州市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部署,以“和美家园”建设为主要抓手,逐步形成了“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1]。
1.2经验和做法
1.2.1 土地流转,促进资源整合
德清县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分散的农村耕地,引进了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资本,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促进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1999年,德清县在沈家墩村试点开展土地流转,被农民们俗称为“股票田”,农民以自家土地“入股”,每年收取租金[2]。从沈家墩村开始,“股票田”迅速在德清全县盛行,目前,德清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45万hm2,流转率为75%[3]。本次考察的五四村在2007年建立了湖州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入股面积115.7 hm2,实现了100%土地流转[2]。
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1)建立了县土地流转指导中心、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三级服务平台”,具体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2)出台了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建立了事前统一合同、统一台账、统一流程,事中公开讨论、公开招标、公开账目,事后监督土地用途、监督土地收益的机制。(3)农业局设立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依法开展涉及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2, 4]。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开展,发生纠纷合理解决,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和信息公开使“买卖”双方心里都踏实。
一边是政府的规范引导,另一边还有农民的有序自治,在德清大多数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通过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坚持民主决策、财务公开,坚决保障村民利益。
1.2.2 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增收
2009年,德清县在全国范围内首创“洋家乐”这一全新概念,“洋家乐”最初指由外国人在我国德清一带农村经营的农家乐,其主要以低碳、环保、回归自然、崇尚原生态为特色,被当地人俗称为“洋家乐”。后来随着大量国内资本的涌入,与“洋家乐”相似的高端精品民俗也可称为“洋家乐”,“洋家乐”已成为全国休闲旅游发展的新样板。洋家乐的红火也刺激了由当地人投资经营的农家乐在德清的迅速发展,经济实惠的农家乐满足了广大中低收入游客的需要。“洋家乐”高端精品民宿与当地农家乐的融合发展,共同吸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促进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在乡村休闲旅游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良好基础上,德清县通过多项举措进一步助推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有:(1)召开全县农家乐、洋家乐休闲旅游工作会议,促进行业交流、表彰先进企业;(2)出台《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德清县民宿经营管理标准》等文件,规范行业发展;(3)与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签订培训交流意向书,通过相互学习、培训、交流,提高旅游管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4)德清县旅游委员会还联合公安、环保、卫生、质监等多部门,开展民宿规范提升专项工作[5]。
1.2.3 乡风打造,提升精神文明
德清县从2010年开始建设“和美乡风馆”,本次考察的五四村文化礼堂正是该村的“和美乡风馆”。“和美乡风馆”是德清县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举措,县财政每年安排9000万元专项资金,按每村每人2000元的标准对每个精品村进行奖励,2015年已实现全县150个行政村全覆盖[6]。“和美乡风馆”以馆藏为主要形式,主要展示村落文化、古今名人、文明乡风、民俗民风、村规民约、特色产业等内容,各馆展示的内容各异,形成了一张张各具特色的村庄名片,每一个乡风馆的背后,都书写了一个村庄发展的故事。“和美乡风馆”在凝聚村民人心的同时,提升了村庄人文气质,吹出了一股乡村文明的新风。
2安吉县情况考察
2.1基本概况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县域面积1886 km2,常住人口46万人,辖8镇3乡4街道,共169个行政村,有中国第一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美誉。从2008年起,安吉县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其中已建和在建的“精品示范村”达到21个,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
2.2经验和做法
2.2.1 标准制订,实现规范发展
安吉县历来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和标准的制订工作,2006年就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生态村建设规范》;2008年发布了《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2010年又出台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2014年由安吉县牵头,以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为基础的《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正式发布;2015年以安吉为第一起草单位的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在京正式发布,标志着安吉模式从省级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7]。《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通篇由12个章节组成,主要分成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9个部分,该指南让“美丽乡村”建设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之路,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确保了“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方法,为“美丽乡村”的高质量建设、综合治理、可持续维护、规范化服务、科学化评价提供技术支撑[8-9]。
2.2.2 信息建设,打造智慧乡村
从2012年开始,德清县开始打造美丽乡村便民信息服务中心,并于2013年底实现了全县187个行政村全覆盖。该信息服务中心主要由“村村看”视频监控、“村村用”信息平台、“村村响”音频广播和“村村通”数据光网四部分组成,“村村看”视频监控可实现全村数字视频监控,能加强村级治安防范、减少家庭财产受盗抢风险,也能为公安、交警和综治部门提供视频证据;“村村用”信息平台将本村信息、社区活动、党教、招工、门诊预约等超大信息资讯传送到数字电视中各村专用板块,农户在家通过电视端就能查看本村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充分发挥了“农村信息小窗口,便民服务大舞台”作用,成为政府与百姓之间联系的桥梁;“村村通”数据光网主要承载数字电视信号和互联网信息传送的功能;“村村响”音频广播可实现镇、村音频会议直播,镇、村各类通知播送,美丽乡村广播节目服务等功能。
2.2.3 环境治理,营造生态之美
多年来,安吉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积极开展环境提升工程,整治村庄的“八乱”(即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积极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塘等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使村庄人居环境达到“八化”标准(即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和服务强化),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2.2.4 因地制宜,促进产业融合
一产“接二连三”,按照“一乡一张图、全县一幅画”的总体格局,安吉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推进“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农民变股民”。二产转型提升,重点发展椅业和竹产业两大支柱产业,椅业拥有七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占据国内市场1/3以上份额;竹产业目前拥有生产企业2400余家,形成了从根到叶、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三产富民增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县域大景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基本形成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白茶飘香、昌硕故里四条精品观光带。
3九龙坡区美丽乡村建设思考
本次考察的6个村各具特色,但都真真切切地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美丽乡村20字方针要求落到了实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学习浙江省美丽乡村发展经验和九龙坡区建设工作实际情况,建议九龙坡区美丽乡村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强化。
3.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1)构建“美丽乡村”工作体系,形成区、镇、村层层落实的三级责任网络体系,同时号召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中,汇集各方力量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2)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拟定“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规程、标准、考评细则等文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3)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创新督查形式,完善督查制度,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3.2加大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
(1)坚持以“精品·生态·休闲”理念为指导,继续做好“花果、农产品加工、生态休闲”三大产业培育工作,加大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力度,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开展农业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工作;(3)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和融合,通过合理布局、提升质量、突出当地文化特色、拓展内涵等途径,着力打造以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农耕文化等为主的文化旅游特色村,大力提升九龙坡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达到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目的。
3.3提高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
(1)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在各村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树立本村道德榜样;(2)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改变农村信息渠道不畅、生产科技水平不高的现状;(3)全方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养成爱科学、学技术、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3.4搞好村民自治,实现管理民主
(1)制订详细的民主管理方案,加强农村基层的民主管理,完善村务、党务公开制度,广泛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2)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尊重民意,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到使群众满意。
3.5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村容整洁
(1)开展新修人行便道、安装太阳能路灯、改造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卫生保洁工作,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2)开展庭院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结合不同院落的历史文化特点,打造乡土气息浓郁的农家院落;(3)向村民开展文明礼仪、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沈佳倩.德清县和美家园建设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潮州在线.德清“新土改”[EB/OL].http://www.hz66.com/2013/1222/142848.shtml.
[3]浙江日报.协调发展的德清样本[EB/OL].http://zjnews.zjol.com.cn/system/2016/03/08/021054480.shtml.
[4]人民网.浙江德清看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怎样少走弯路?[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9771029.html.
[5]杭州网.德清民宿产业“亮剑”“中国乡村旅游度假第一县”呼之欲出[EB/OL].http://hznews.hangzhou.com.cn/xinzheng/quxian/content/2015-11/23/content_5989288.htm.
[6]新华网.德清:广建乡风馆[EB/OL].http://www.zj.xinhuanet.com/dfnews/2012-08/14/c_112717534.htm.
[7]浙江日报.美丽乡村 标准引领[EB/OL].http://zjrb.zjol.com.cn/html/2015-05/27/content_2878989.htm?div=-1.
[8]四川省农业厅.美丽乡村建设指南[EB/OL].http://www.scagri.gov.cn/zwgk/bfbz/201604/t20160416_467835.html.
[9]新华网.美丽乡村有了国家标准[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2/05/c_127459388.htm.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