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稻主要病虫害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简报

2016-04-12周芬林肖兴根肖冬芽

南方农业·上旬 2016年10期

摘 要 2015年,在江西省新干县对晚稻主要病虫害做了防治与不防治的对比试验(在不防某种病虫害的试验小区,对其他病虫害实施正常防治)。当年晚稻试验田间卷叶螟和稻瘟病轻发,二化螟和稻飞虱中发,纹枯病偏重发生。结果初步表明:全不防区与二化螟不防区、纹枯病不防区稻谷减产较明显,其他病虫害不防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各主要病虫害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纹枯病>二化螟>稻瘟病>稻飞虱>卷叶螟。喷药防治晚稻病虫害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总体投入产出比为1∶4.11。卷叶螟不防区比常规全防区效益更好,这是否说明在病虫害发生比较轻的年份,有的病虫害防治是没有效益的,值得今后进一步试验探讨。

关键词 晚稻病虫害;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产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435.11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8.016

2015上半年,我们进行了早稻主要病虫害“防”与“不防”试验,结果表明喷药防治早稻病虫害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了解水稻主要病虫害“防”与“不防”对产量的影响及防治效益,下半年我们继续在新干县溧江镇堆背村万亩高产示范片核心区进行了晚稻病虫害“防”与“不防”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 供试作物品种

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

1.1.2 试验防治对象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

1.2试验概况

试验田安排在新干县溧江镇堆背村万亩片核心区二晚田,稻田为沙质壤土,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

1.2.1 栽培物候期

晚稻于6月26日播种,7月18日移栽,8月19日晒田,9月9日破口,10月22日收割、测产。

1.2.2 施肥

667 m2施45%三元复合肥35 kg、尿素7.5 kg作基肥;栽插后7 d,667 m2施尿素10 kg作追肥;9月2日667 m2施尿素2.5 kg、氯化钾3 kg作催苞肥。

1.2.3 病虫害发生情况

试验田间稻瘟病轻发,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中发,纹枯病偏重发生。

1.3试验设计与安排

1.3.1 试验处理

试验设置7个处理:全不防区,稻纵卷叶螟不防区,稻飞虱不防区,稻瘟病不防区,纹枯病不防区,二化螟不防区,常规全防区。

1.3.2 小区面积、重复与排列

试验处理不设重复,共划分7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3.33 m2,各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间做田埂隔离。

1.3.3 药剂种类和用量

防治二化螟:40%螟施净150 mL /667 m2,对水30 kg。

防治稻瘟病:75%三环唑 40g/667 m2,对水30 kg。

防治纹枯病:50%苯甲·丙环唑20 mL/667 m2,对水30 kg。

防治卷叶螟:1.8%阿维菌素150 mL/667 m2,对水30 kg。

防治稻飞虱:50%吡蚜酮30 g/667 m2,对水30 kg。

1.3.4 喷药时间和方法

第1次喷药:8月11日喷药防治二化螟。

第二次喷药:8月27日喷药防治卷叶螟、纹枯病、稻飞虱。

第三次喷药:9月11日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卷叶螟。

1.3.5 施药器械

及时雨牌3wd-16型电动喷雾器。

1.4调查方法

1.4.1 调查次数

在各病虫害发生为害定局后调查1次。

1.4.2 调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小区查50丛水稻。

1.4.3 调查内容

二化螟调查总株数、枯心(白穗)数,计算枯心(白穗)率。

稻瘟病调查病叶(穗)数,计算病叶(穗)率。

纹枯病调查病株数,计算病株率。

稻纵卷叶螟调查剑叶数、剑叶卷叶数,计算剑叶卷叶率。

稻飞虱调查总虫数,计算百丛虫量。

产量调查:各小区分别收割、称重,计算小区产量,折算667 m2产量。各小区分别进行考种,计算结实率、千粒重等。

1.5气象条件

7月20—25日高温晴热,7月26—27雷阵雨,7月28至8月13日晴间多云,8月13—19日雷阵雨,8月20日大雨,8月21—26日多云、间或雷阵雨,8月27至9月22日晴到多云、间或雷阵雨,9月22至10月20日晴、间或多云。

2结果与分析

2.1防治效果

试验田间二化螟、稻飞虱中等发生,稻瘟病轻发、卷叶螟轻发,纹枯病偏重发生。因此,全不防区与纹枯病不防区、稻飞虱不防区和二化螟不防区损失较明显,其他病虫害不防区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从表1可见,三代二化螟不防区的枯心率4.67%,全防区枯心率0,全不防区枯心率5.6%;四代二化螟不防区白穗率为2.15%、全不防区白穗率为2.22%、全防区为0;试验田稻瘟病不防区发生少量的穗颈瘟,完全不防区穗颈瘟较重,其他各小区没有发生;全防区纹枯病病株率为2.15%,纹枯病不防区的病株率为52.02%,全不防区的病株率为65.2%;全防区卷叶螟四代卷叶率为0.12%,卷叶螟不防区四代卷率为1.1%,全不防区四代卷率为1.15%;全防区稻飞虱百丛虫量为28只,稻飞虱不防区百丛虫量为4200只,全不防区稻飞虱百丛虫量为4800只。

2.2对产量的影响

全不防区与纹枯病不防区、二化螟不防区晚稻减产较明显,其他病虫害不防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

从试验结果看,二化螟不防区667 m2减产88 kg,减产率15.77%;稻瘟病不防区667 m2减产62 kg,减产率11.12%;纹枯病不防区667 m2减产96 kg,减产率17.2%;稻纵卷叶螟不防区667 m2减产30 kg,减产率5.38%;稻飞虱不防区667 m2减产58 kg,减产率10.39%;全不防区,667 m2减产140 kg,减产率25.09%。

2.3防治效益

从试验结果看,每kg稻谷按2.7元计算,每667 m2每次喷药工钱按10元计算,常规全防区,共喷药防治3次,挽回稻谷损失378元/667 m2,667 m2农药及施药人工费92元,投入产出比为1∶4.11;二化螟不防区,喷药2次,挽回稻谷损失140.4元/667 m2,667 m2农药及人工费用73元,投入产出比为1∶1.92;稻瘟病不防区,挽回稻谷损失210.6元/667 m2,667 m2农药及施药人工费87元,投入产出比为1∶2.42;纹枯病不防区,挽回稻谷损失118.8元/667 m2,667 m2农药及施药人工费74元,投入产出比为1∶1.61;稻纵卷叶螟不防区,挽回稻谷损失297元/667 m2,667 m2农药及施药人工费80元,投入产出比为1∶3.71;稻飞虱不防区,挽回稻谷损失221.4元/667 m2,667 m2农药及施药人工费71元,投入产出比为1∶3.12。

3小结

晚稻试验田间卷叶螟和稻瘟病轻发,二化螟和稻飞虱中发,纹枯病偏重发生。全不防区与二化螟不防区、纹枯病不防区稻谷减产较明显,其他病虫害不防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不喷药防治减产率达25.09%。各主要病虫害对晚稻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纹枯病>二化螟>稻瘟病>稻飞虱>卷叶螟。喷药防治晚稻病虫害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总体投入产出比为1∶4.11。

但本次试验发现,卷叶螟不防区比常规全防区效益更好,这说明在病虫害发生比较轻的年份,有的病虫害防治是没有效益的,可否根据品种的抗性、病虫害发生基数、天气情况确定防与不防,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