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文学中的方言翻译策略

2016-04-12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英汉文学作品方言

刘 亮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51



英语文学中的方言翻译策略

刘 亮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安徽 合肥 230051

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英汉方言差异,揭示这种差异对方言翻译策略的影响,分析了文献作品中英汉方言在语言特征、普及程度、社会标记功能和可接受程度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五条翻译方言的策略:改造原文方言、慎用中文音译、语境意义优先、活用中文口语和适当使用注释。

方言;文学;翻译;对比

1 问题的提出

方言表达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如在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作家较多使用黑人方言,而在小说《苔丝》中,作家则大量使用英国西南村镇方言[1]86。这些方言不仅传达了字面意义,也达到了特定的语用效果,让语言更真实、传神,刻画人物也更个性化,增添了作品的幽默感和表现力[2]。但就文学翻译而言,方言的使用对译者是个挑战[3]。在方言翻译实践中,笔者发现方言的语体特征经常缺失,字面意义传达也存在失误。如何既准确翻译方言字面意义,又保留其固有语体风格,是翻译界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当前各种翻译理论对方言翻译尚未有详尽阐述,对方言翻译的方法和原则缺乏系统探讨。学者对方言翻译从语言学理论、翻译理论、方言语言学特征以及方言的形态等角度[4],宏观提出了方言翻译的功能对等原则[5],但在方言翻译的具体实践中,仅有零星研究,并且集中于对单一作品和作家方言的翻译探讨[6],对一般性原则未作详尽论述。鉴于方言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使用的普遍性以及方言翻译的重要性,笔者在本文中尝试比较文学作品中英汉方言差异,并揭示差异对方言翻译策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了五条翻译方言的策略,并结合实例进行阐释,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方言翻译策略的广泛关注。

2 文学作品中英汉方言差异

要对方言进行翻译,就必需了解方言的特征。方言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产生及演变尽管存在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历史、社会、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英汉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特定的差异[1]90。这种差异决定了方言翻译需要结合语言特点和语境,采取符合语用原则的翻译策略。

英汉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语言特征不同

英语和汉语所属语系不同,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这决定了英语方言的各种变体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语音和拼写差异。

例1 “Mas'r,” said Tom,“I know ye can do dreadful things;but, after ye've killed the body,there an't no more ye can do.”

例1中“Mas’r”“ye”“an’t”等方言表达和标准语差别体现在语音和拼写层面。而汉语方言则较多体现在词汇层面,利用方言词语来指代同一意义。

例2 城里人醒不开咱的话哩,咱也说官话——你长得美哩,大美人。

此例中“醒不开”就是普通话中的“不明白、悟不透”的意思,同样的意义使用了不同的词汇。

这意味着在翻译英语方言时,译者较难在汉语中找到特定方言词语来对应英语方言的语音特征。这种语言特征差异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对英语方言所传递的语用功能进行判断和取舍,不能简单采用对等翻译法。

2.2 普及程度不同

方言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发展普及较快,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却从未真正流行起来。14世纪Chaucer的《Canterbury Tales》中首次使用英语方言,此后英语方言就广泛出现在英语文学作品中。英语方言不仅在英国文学中流行,在美国作品中南部方言和黑人方言也使用较广,有些英语作品甚至通篇使用方言,如马克·吐温的小说作品[7]。

例3 That’s bloody fantastic. He does know his onions.

这里的 “bloody”和 “know his onions”属于方言表达,但其意义对英语普通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对汉语文学来说,方言虽然使用较早,但却未能盛行起来。

例4 趁他酒醉,轻轻地收拾了随身衣服,款款地开了门出去,拽上了门。

这里的“款款地”就是方言表达[8],但现代读者已经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

2.3 社会标记功能不同

英语方言具有很强的社会地位指示功能,它可以标示出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9]。使用方言的人一般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程度不高。 如“serviette”用于上流社会,而非上流社会的人则说“napkin”。与此相反,方言在中文里和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关系不直接相关。一些中文方言因为历史和经济原因享受较高的社会认同,如上海话和广东话。

2.4 可接受程度不同

英语方言与标准语之间差异相对较少,不同方言使用者之间互相理解难度不大。此外,各种英语方言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都有较多机会出现,读者对方言变体的识别能力较强。而中文方言与标准语差异明显,方言使用者互相很难理解,方言地区差异较大。北方人去皖南山区,就根本无法理解当地方言[1]90。在文学作品中,山西和北京方言等华北方言经常出现,而南部方言,因其变体较多、晦涩难懂,则较少使用。

例5 就你那个话港得像猪拱的哎,那我借钱给你还借犯了法啊?

这句芜湖方言对于普通话读者来说就很难理解,其传达的字面意义和幽默感无法有效为读者所领悟。

3 英汉方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鉴于英汉方言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各种差异,译者很难甚至无法像翻译标准语言那样在方言翻译中采取“忠于原文”“功能对等”的处理方式[10],必须结合中文特点对方言语义和语体进行加工和再创造。

首先,这种英汉方言的差异决定了不能简单用中文方言取代英语方言,不能采用简单对等的翻译方法。

例 6 If you want meh tah fall fah you … you gotta gimme some thin worth trippin ovah.

译文 你吖的要是想人家拜倒在你石榴裙下,你可不得有点本事把人撂倒才行。

译者使用北京方言对英语方言进行了翻译,这种对等译法有两个缺点:一是现代汉语文学中方言创作和使用较少,方言在读者中的认知和接受度较低。如果读者不熟悉北京方言,那么译文中使用的北京方言“你吖的”“可不得”等表达就无法给读者传达意义。二是因为英汉方言的社会标记功能差异,汉语方言无法准确标示人物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背景信息。例6中人物的方言能显现出说话者的粗俗,而译文的北京方言则无法准确传达原文透露的这一关键语用信息。

由于英汉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征差异,也不能采用同音异义字(homonyms)法进行翻译。

例7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hurt,en sometimes you gwyne to git sick; but every time you's gwyne to git well agin.

译文 有时候,你会受桑(伤),有时候你得丙(病),但每次你都能浩(好)起来。

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方言变体集中体现在词汇差异,而不是音标差异。这种同音异义译法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括号的频繁出现也影响了语篇的连贯性,给读者造成阅读困难。这样的翻译处理既不能传达英语方言的语用功能,还会让读者质疑原作品中人物的基本口头表达能力,会导致对人物性格作出错误判断。

4 方言翻译策略

英汉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诸多差异决定了对等方言翻译法以及同音异义字翻译法很难适用,翻译方言显得十分困难。有人甚至怀疑方言的可译性,他们提出文学翻译可以忽略方言的翻译,只需要翻译出方言的字面意义,忽略方言的文体意义[1]87。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可取的,方言难翻译,但不等于不可译。尽管方言翻译很难达到完全对等,但译者应最大程度地在译文中反映出方言的字面意义和文体效应,把意义损失减至最小。

根据上文对方言特征以及英汉方言在文学作品不同特点的分析,笔者提出在方言翻译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五条翻译策略。

4.1 改造原文方言

虽然翻译方言也要遵守“忠于原文”的原则,但这种对原文的忠实也是有限度的。英汉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差异决定了方言翻译的对等不应该是机械对等,必要时可以改造原文方言或放弃原文方言部分意义。

例8 There was things which he stretched, but mainly he told the truth.

此处英文方言表达的“was”,在标准语法中应为“were”,如果机械对等翻译,很难在汉语中找到表达手段来传达此意义。因此,译者可放弃此处“was”的方言特征,按照标准语法译为“有些事情他夸大其词,但基本上他说得没错。”

4.2 慎用中文音译

由于英汉语音的差异,对方言进行音译不仅不能反映方言的文体效应,还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困难,甚至造成对方言使用者身份的误解。

例9 Right is right, and wrong is wrong, and a body ain’t got no business doing wrong when he ain’t ignorant and knows better.

此处的 “ain’t”“got no business”“ain’t ignorant”等表达属于方言口语表达,没有遵守严格的语法规范。如果译者想保留其方言特征,在中文中使用音译法处理,译成“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人要是不(布)笨,明事理,他和坏事就沾(占)不上关系。”这种中文音译容易让读者误判说话人的语言能力,以为说话人口齿不清,而原文的方言只体现出说话者的地域背景,并未暗示说话者语言表达有问题。

4.3 语境意义优先

不同的语境决定了方言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功能是不同的,因此方言翻译应重视方言的语境意义对等[5]151。

例10 What's the use you learning to do right when it's troublesome to do right and ain't no trouble to do wrong, and the wages is just the same?

此处的方言语法双重否定 “ain’t no trouble”,按照该方言语境,并未起到双重否定的功能,因此,在翻译时不应该保留双重否定意义,而要优先传达其语境意义,可译为“如果行善会惹上麻烦,作孽却能平安无事,并且报酬都一样,那你学着去行善还有什么用?”

4.4 活用中文口语

对于英语文学中的某些方言,译者可以采用中文口语的方法来反映出原文的文体色彩。上文已经指出中文方言无法准确标示出人物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而中文中的一些口语表达却有此功能。

例11 Now, you jest be ready too, for I tell ye all, chil’en.

此处的 “jest”“ye”和 “chil’en”等方言表达,在英语中属于语音变体,能反映出说话人社会地位较低、受教育不多的背景信息。由于英汉方言差异,汉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语音翻译传达此信息。而中文的口语表现力很丰富,可以较好实现原文方言的社会标识功能,可译为:“兔仔们都给老子听着,赶紧准备!”

4.5 适当使用注释

方言的历时性和地域性决定了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认知水平对方言进行必要的注释,使其意义能够为读者所获取。在无法用口语法翻译方言时,译者可以考虑对方言加以注释,对原作中具有特定历史和地域色彩的方言进行解释[6]。

例12 Da fellars call me ice cuz when i walk in da room everyone frezez.

此处的 “frezez”是方言中的语音变体,这种鲜活的语言表达在原文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个性,但在中文翻译处理时,却无法传达此处的语音特征和双关效果。为了准确反映原文的语境意义,可采用括号注释的方式进行处理,译为“大家都说我冷冰冰的,因为我一进房间所有人都冻住了(一动不动)。”

以上五条方言处理策略,可以根据语境综合使用。如果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方言是历史方言,该方言只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意义,则翻译时应考虑现代读者的认知特点,根据“改造原文方言”策略,无须机械对等处理方言翻译;并且根据“语境意义优先”策略,首先要吃透方言原文的语用功能,在译文中采取功能对等的翻译法,确保方言在现代读者中起到相似的语用效果,给读者一种独特的历史方言阅读体验。

例13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此句中的“meat”属于历史方言,其意义不是现代英语“肉”的意思,而是“食物”的意思,如果机械对等翻译,译为“一个人的肉就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容易让读者曲解原文含义,误以为原文意思是一些人爱吃肉,另一些人怕吃肉会长胖,因而肉是毒药,这种理解其实和原文相差甚远。译者可根据“语境意义优先”策略,优先保留其语境意义,译为“一个人当饭吃的东西,另一个人却视为毒药。”

类似的经典误译还有“Man is a political animal(男人是政治动物)”。其实,此处的“political”是英语历史方言,其意义是“群体”“社会”的意思,原文应译为“人是社会动物”。出现这些误译,就是对语言的历史变体缺乏了解,对历史方言的意义处理出现偏差。

5 结束语

本文简要回顾了翻译界对方言翻译的研究重点,指出了方言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尝试总结了文学作品中英汉方言的差异及其对方言翻译策略的影响,分析了方言对等翻译法和音译法的缺陷,并结合具体翻译例子,展示了五种方言翻译策略,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方言翻译实践的重视。由于方言翻译涉及多学科理论,需要语言学、文学和翻译学等相关学科提供进一步理论和实践支持,因此方言翻译的策略还有待学者开展更多深入的研究。

[1]韩子满.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4):86-90

[2]林斯坦.译出语的语言差异与翻译[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5(2):86-87

[3]姜静.国外方言翻译研究三十年:现状与趋势[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2):123-129

[4]桑仲刚.方言翻译研究:问题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6):935-943

[5]黄忠廉.方言翻译转换机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144-151

[6]桑仲刚.论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机制[J].中国外语, 2013(2):100-104

[7]Twain Mark.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14

[8]黄景湖. 汉语方言学 [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7:22

[9]胡宗锋.试论文学翻译中的方言理解与翻译[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3):163-166

[10]荆亚玲.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大同方言词语[J].语文知识, 2007(3):55-56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6.014

2016-02-24

刘亮(1979-),女,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H059

A

1673-2006(2016)06-0052-03

猜你喜欢

英汉文学作品方言
方严的方言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