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2016-04-12赵庆年

视听 2016年11期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 赵庆年

试析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 赵庆年

《舌尖上的中国》从第一季开始,就稳居收视冠军的宝座,风靡荧屏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它的成功为中国电视纪录片打开了一扇窗,从该节目中人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同样,《舌尖上的中国》也正是因为融入了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它的成功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电视纪录片;新发展;《舌尖上的中国》

一、“舌尖”热播搅动中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疑是纪录片中的一匹黑马,从播出的首季开始,就稳居收视冠军的宝座,同时段热播的电视剧与其相比就黯淡了许多,它的火热程度堪比烈日高阳,引得很多许久不看电视的朋友们也每晚准时驻足守候,并成为当时网络热门的话题。在微博上,博友们热火朝天地讨论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话题,淘宝里涉及片中的美食销量也持续攀升,甚至还衍生出了一个新的行业——知名美食点评网,围绕“舌尖上的中国”撰写攻略。随着节目的播出,“舌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网友自发创作的“舌尖”系列也开始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央视纪录片频道还邀请了相关专家,为《舌尖上的中国》开启研讨会,并且在法国戛纳电视节上,《舌尖上的中国》引领的“中国晚宴”活动受到了各国媒体的广泛好评①。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的电视观众打开了一扇窗,让中国的纪录片看到了新的希望,并且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纪录片海外销售的历史性突破,这是因为这部纪录片它记录的不仅仅是美食,更多的是记录一份情怀。《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首部自制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从2011年3月开始进行大规模拍摄,这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有60多个拍摄地,港澳台等中国各个地区都包括在内。它多方面地展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展现了大中国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向全世界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日常美食的热爱,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并从一道道美食中去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在这部纪录片开播之前,《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以“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前的日子”为名开设了博客,博客记录了大量关于《舌尖上的中国》制作时的相关文字和图片,向广大群众展现制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博客记录的从2011年8月到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播出前,团队博客访问量从800涨到纪录片开播前的6720,最后七集全数播完以后博客访问量人数达到35万②,这个数字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褒奖,是他们流出的汗水最好的回报。

作为观众,看到纪录片中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却万万没想到这些将镜头对准美食的工作者,很多时候只有面包、泡面解决餐饮问题。《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使我们不仅看到幕后工作人员的艰辛和汗水,还看到了“舌尖”在搅动中国的同时,让中国电视纪录片焕然一新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用这样的话语来阐述纪录片对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用。一直以来,纪录片是一种比较高端的文化产品,它承担着传递价值提升人文精神的任务。③作为整个电视发展的缩影,电视纪录片是中国电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应该不断持续健康地发展。

近年来,《故宫》《大国崛起》《红跑道》等经典纪录片依次出现,但是纪录片的收视率却没有保障,播出时间也常常被高收视的电视剧、娱乐节目逼迫到深夜时段播出,这严重影响了观众收看纪录片的热情,收视人群的缺失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一大障碍,使得电视台在购买纪录片时也格外谨慎。

事实上,《大国崛起》是一部拍得宏伟真实、大气磅礴的纪录片。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可惜的是,这部好的纪录片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其中的原因更多归结为中国电视纪录片一直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纵观近年,国内绝不缺少可以用来拍摄纪录片的素材,中国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都是纪录片拍摄的优质题材,但即使有这么多炙手可热的题材,电视纪录片仍像颗烫手的山芋,很多人避而远之。因为有市场考量和收视率的压力,中国电视纪录片仍然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市场和收视率成为限制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坎儿”。中国电视人也希望能寻找到电视纪录片在市场和收视率方面的突破口,找到解决此问题的秘籍宝典,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

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纪录片也在新媒体时代下不断前进,并且寻找到了新的突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新时代的电视纪录片学会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嫁接,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由电视媒体迈向网络媒介,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将自身融入新媒体时代,《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一)新媒体为纪录片市场注入活力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也表示,这部纪录片红火的大部分原因是“生逢其时”。首先这部纪录片最初是经由网络上的讨论,才得以蔓延并产生后续的强烈反响。央视网CNTV设置了《舌尖上的中国》播放平台,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各大视频网站看到其火红之势紧接其后也纷纷买下版权,争相播放,由此一来,市场和收视率也就自然有了保障。除此之外,《舌尖上的中国》在这个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受众多为70、80和90后,年轻群体通过新兴媒体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发表的意见看法,加之网络名人的舆论引导,使得讨论的声势日益浩大。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走红是新媒体时代为纪录片注入活力的一个典型范例。

(二)纪录片主题生活化

1.题材源于生活

电视纪录片对于题材的选择非常重要,题材太大使人觉得有距离感,难以产生共鸣,题材过小又显得狭隘无味。要想拍一部好的纪录片,把握好主题的选择是首要。《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题材使观众看了引发浓厚的乡愁,从生活美食提升到了文化的认同感,乡愁情节与爱国精神贯穿其中,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题材打破了人们对纪录片望而生畏的感觉,使它亲民而又不失大体。例如《舌尖上的中国》里吉林杏干湖的渔民的渔网只能捕到2公斤以上的鱼,小鱼则被人为地漏掉了,这些原生态的细节,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表现出来。

2.素材原汁原味

纪录片拍摄的素材其实要的不一定是宏伟壮阔、大气磅礴,而简单原始的东西最能呈现一个事物、一个场景最真实的魅力,原汁原味的素材能使观看者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回味无穷。首先,《舌尖上的中国》里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完完全全来自我们中华大地,这些日常生活的菜肴样式,经过厨师的精心烹饪,烹制出令人惊叹的美味,制作程序或简单或复杂,不变的是最原始、最健康的餐饮观念。再来,拍摄选取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将当地的风俗人情与饮食习惯表现出来,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令观看者感受自然真实的情景,认同感也油然而生。例如《自然的馈赠》中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的冬笋和嘉鱼县的藕全部来自大自然的产物,片中通过拍摄这些自然健康的食材烹饪出的美味佳肴,赋予了观众真实质朴的感官享受,再从拍摄朴素的人民通过采集、捡拾、挖掘、捕捞这些获取食材的过程,将最本质的食材形态展现出来。

(三)拍摄技巧的提升

《舌尖上的中国》无论从拍摄手法、意境表达还是艺术包装上都有前所未有的突破。技术力量的提升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使中国纪录片进入一个新纪元。

1.真实质朴的镜头描摹

真实的画面对于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但没有一部能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感动我们。这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改变了以前宏大叙事的拍摄模式,舍弃复杂庞大的情感构架,用细水长流的情感渲染方式,利用真实质朴的生活化镜头,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表现出来,这种不同以往的镜头描摹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主食的故事》中卖黄馍馍的老黄,镜头对准的只是他日常的生活,亲自制作纯正地道的黄馍馍。老黄每隔三天便骑上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拉着自己家里制做的七百个馍馍到县城里去卖。类似的真实质朴的镜头在这部纪录片中时常能看到,而这些乡野与家庭日常图景的镜头描摹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时刻。

2.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语言叙述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使许多观众为之感动,并默默地流下了眼泪,而其独特的叙述手法正是这部纪录片触动泪点的源头。《舌尖上的中国》画外音节奏从容,语言平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搭配着舒缓的音乐,对应着源于生活的质朴画面,让观众得到一种平静、和谐、亲切的视听享受。片中人物的语言多为家乡话,真实亲切,没有所谓专家的采访,全都来自平民的美食观,这样的叙述语言不仅抓住了听觉,更温暖了心灵。“老铺一直靠郭少芬和丈夫两个人打理,直到相濡以沫的丈夫在2011年去世。大澳是观赏日落最理想的地方,在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看似朴实的一句话将郭少芬对老伴的思念之情动人呈现。再如《我们的天野》中,江苏兴化水乡种植芋头的夏俊台淳朴的歌声,还有日喀则的桑吉用藏语表达对自然的恩赐、敬畏和感恩,这些家长里短、娓娓道来的叙述语言,感动着观众。

(四)制作投入的保证

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开播第一周,频道累计观众规模超过5000万。这个庞大的数字不仅担负着中国人民对电视纪录片的希望,还有着深远的传播价值。这意味着中国电视纪录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寻找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使纪录片摆脱了卡在门缝里的尴尬境地。

《舌尖上的中国》正是拥有了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并勇于创新,为寻找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突破口而努力。《舌尖上的中国》是陈晓卿导演自主提出的主题并进行拍摄制作的,以往都是上级定题,导演根据所定的主题进行拍摄。无疑,此次的尝新极具挑战,由于目标锁定的是大投入、大制作的方向,导演的压力不言而喻,但是导演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接受挑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制作。

除了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开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搜狐视频《搜狐大视野》的开播,搜狐视频重金打造这档栏目,成为有史以来视频网站投入最多的自制栏目,也是网络上第一个开创原创自制纪录片的视频网站。《搜狐大视野》自制的《那些花儿——超女快女背后的故事》系列,获得了超高的点击率和评价,播出仅12小时即创造120万次的观看记录,当周播放点击过千万。这些都是纪录片勇于创新后获得成就的表现。

三、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媒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舌尖上的中国》正是顺应了新媒体时代下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打响头炮,我们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前景,看到了新的希望,期待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真正的春天。

注释:

①王雪梅.央视欲打造 “舌尖”品牌 [N].金陵晚报, 2012-06-02.

②赵大伟.揭秘《舌尖上的中国》背后的创作始末[N].南方都市报,2010-05-30.

③刘淼.纪录片钟情新媒体[N].中国文化报,2011-12-27.

(作者单位:广西灵川县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任长箴:我的情怀主义专访《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执行总导演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