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给同方学校新的春天
2016-04-12中山市同方学校孙建志
文中山市同方学校 孙建志
『课改』给同方学校新的春天
文中山市同方学校孙建志
中山市同方学校坐落于中山市的白溪村,是一所主要面向外来工子弟的农村学校,同方学校建校十年中,荣获多项省、市一等奖,办学成绩受到当地的赞誉,并把进入同方学校视为求学最理想的地方,曾经在中山日报和中山商报刊登学校的事迹,有两个节目登上2015年中山市少儿春晚的舞台,2015年中考进国家重点高中占32%,这些成绩对于一个外来工子弟的农村学校来说,来之不易,究其原因,课堂教学改革给同方学校带来了春天。
一、同方学校的现实背景孕育了“四字”教学法的产生
同方学校的现实背景有它的的特殊性,它具备着一般民办学校特点,也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同方学校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外来工子女,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在读书学习,同方学校学生全部走读,学生在家时间多,且无人监管,所以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压到学生课后是特定情况下的产物。由于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文化氛围淡薄,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外界知识面窄,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所以,教师在课堂必须采取一种牵动学生思考的办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弥补不足。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的基础都不是很好,完全放手自学,过于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完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是现代教育不允许,学生的现实和教材编排体系也不允许。
二、现代教育理论奠基了“四字”教学法产生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现代教育的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具备了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才可能获得终生学习,不断发展的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能够达到自主学习,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首先,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为基础,也就是说必须“能学”。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内在学习动机,也就是自己“想学”第三,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学习策略做保障,也就是自己要“会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同方学校“四字”教学法产生的核心理念
1.通过检查预习,并对预习做出评价,对积极预习的学生给予鼓励,不积极预习的学生给予督促,预习本身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检查预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为先,也就是“先学”。
2.让学生会学,教师在出示新课之前,改掉以往的做法,而是把新课内容用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学习,通过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读教材,在思考着学,在疑问中学,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学。
3.让学生学会,学生可以预习,可以学习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分析、感知、思维能力和知识背景毕竟有限,在学生力所不及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点拨指导,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内涵和拓展外延,才能达到学生真正学会。
4.学生通过预习有了听课的重点,降低了学习难度,通过尝试新课可以自学能学会和对教师点拨知识的心理认同和情感钦佩,自然喜欢老师,喜欢这科学习,自然想学。
四、同方学校“四字”教学法产生的要求
1.科学合理处理好两个角色即: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课堂不能离开老师,名师出高徒是有一定道理,课堂一定是学生的,最终落实到学生学会没有。
2.时效性。学生能学会老师不讲,学生学不会老师一定要讲,会的自然会了,不会通过老师点拨会了,就等于全部会了,达到最终目的。
3.主动性。在整个教学中无论是预习还是新课的学习都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自学会的不讲,学生能通过研讨、探究会的不讲,学生都不会的统一讲,学生个别不会的个别讲。剩余多的时间重点是操练和展示。
4.趣味性。“四字”教学法的课堂环节中突出了合作,探究的模式,形成一种学习氛围的造势,在练习环境中,通过展示,游戏,拓展,想象,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等环节,在成就中享受知识的乐趣,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同方学校“四字”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1.“查”
就是在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通过预习,学生才能进行自学,才能独立思考,在预习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能够自学会多少,有哪些学不会,学生不会正是听课的重点,这样会有效使用自己的注意力。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更好的对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拓展的内容和总结归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记录,并有利于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在新课之前通过检查预习和学生在汇报预习成果时发现学生自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教师要讲课的重点。教师在肯定学生预习中的正确理解过程就是对新课引入的过程,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正是教师新授课的开端。
5分钟(完成三件事)
1)检查学生对新知识预习情况,知道哪些学生容易掌握,哪些不容易掌握,调整讲课方案,也可谓第二次备课。
2)出示课题要学生知道这节要学什么,教师可以解释课题,引出新课的教学目标。
3)出示教学目标要学生知道这节学什么,完成哪些教学任务,也包括验收办法,总结评价等等,也就是新课前的说明。
2.“问”
以疑激思,以疑导学,教师对新授课内容首先以问题出现,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在教材中去寻找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去自学,去理解,去分析,去讨论,正是学生有求解的心里,学生才会认真读教材,学生才会出现盎然的学习兴趣,才会出现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的良好学习现象。
10分钟
1)问本节课大的问题,粗线条,轮廓的掌握,整体感知这节课,入门阶段;
2)问细节,涵盖全部内容,能回答这些问题基本上掌握了本课书面知识。在教师肯定或否定学生答案时,教师给出准确答案,加深印象,对大问题或疑难问题放到第三环节讲解。
3.“导”
学生在带着老师给的问题开始自学后会给出程度不同或对错不一的答案,这个时侯需要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开始点拨,解析和指导,在指导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析判断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掌握的程度,同时教师再次确定教师讲课的重点和要次突破的难点。在“导”的环节中教师注意细致全面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有画龙点睛之艺术功效,能够有拨云见日之豁然开朗。学习知识不是目的,学习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10分钟
1)把学生回答的答案通过老师分析讲解后,把这些答案串起来,加以归纳、总结、深化、拓展,对有些不好理解和关键知识点可以举例进一步,让学生清晰、明白;
2)对大的问题和疑难问题重点点拨、指导。
4.“练”
练习是课堂知识输出环境和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在练习中学生可以展示学习成果,完成学而致用,拓展学生思维,把学到的知识内化。
通过练习,重在夯实基础,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成就感,让学生在最基础的练习中复习、巩固、强化当堂学习的新知识。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加之本课内容进行综合练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最后进行课堂检测练习,通过这个环节反馈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情况的反馈,这样即对下一节课教学有指导意义,又对个别辅导有一定的指向性。
15分钟。前三个环节10分钟,第四环节5分钟。
1)基础知识练习,讲什么练什么,正答率要百分之百(事先提出要求)。
2)综合练习能力提升和综合提高。
3)可以穿插展示和趣味活动;应用新知识,借助练习进行课堂知识的小结。
4)当堂检测,信息反馈。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