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优辅差的策略

2016-04-12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中心小学张怀强

师道(教研) 2016年2期
关键词:优秀生汤姆学困生

文/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中心小学 张怀强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优辅差的策略

文/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中心小学张怀强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一、营造氛围,培优引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从而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我教学《小麻雀》这一课时,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并对学生提出两点要求:1.你在预习中学到哪些知识?2.你在预习中还存在哪些困惑?并在课伊始全班反馈交流。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所知所惑,教师在倾听中对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初步了解。这时,教师可以给优秀生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当小老师进行讲解,说说他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的、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并讲讲课文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优点等。其他学生举手质疑并做应的补充,这也给了学困生一个很好的表现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只要合理调控、指导“小老师”把新知识讲得更完整些、更深入些即可。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小老师提问来突出教学重点,可以这样提问“小老师”:“你自己已经掌握了分析课文的方法,你觉得在分析课文时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问题?”实践证明,合理利用优秀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其他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交流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师传授方式。

二、合作探索,培优辅差

合作精神体现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能力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丰采的素质。因此,教师要把合作学习和讨论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发,引发思维碰撞,尝试合作的乐趣,让学困生得到更多时间和空间上切实的帮助,让优秀生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金奖章》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学习方法。优秀生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以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为主,通过质疑、讨论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中等生利用辅助资料,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对比和角色扮演,从中理解文章以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享受到合作探索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学困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以朗读感悟、对比分析和动画展示等方法,化难为易,在生动形象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阶梯练习,提优补差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指向“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课堂练习的编排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具有阶梯性。如引导学生学习完《大拇指汤姆》后,我设计再现性、探索性、创造性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适合学困生):说说汤姆都有哪些神奇的经历。

第二层次(适合中等生):说说汤姆的父母为什么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第三层次(适合学优生):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写出汤姆神奇经历。

阶梯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引导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前进,既保证各类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让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弹性作业,促优扶差

作业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情绪和积极性。弹性作业旨在使各类学生的认识和愿望系统产生积极的情绪。严格地说,语文科在教学的总体目标以及各单元的作业基本要求尺度上,对全体学生是一致的。但是实践表明,如果每节课都机械地向学生“一刀切”,布置等量同要求的作业,就无法使作业内容适应各类学生的实际满足能力和愿望系统,其结果导致学困生消化不了而陷入紧张忙乱,对作业失去兴趣;学优生却因为吃不饱而感到乏味;而对于中等生,亦无法提供进一步探求的吸引力,由此都可能产生各自消极的心态。通过弹性作业的调剂,可在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上,给学生以机动,使他们较好地克服上述弊端,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例如我在备课时划出作业的必作题和选作题,备好少量综合题,在布置作业时以不同的符号标明,其中选作题和综合题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就从数量、质量和形式上将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所需的时间差距拉平,可望使全班学生形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学困生也因此缓解了学习压力,可望提高其作业的正确率,避免拖欠,依赖抄袭心理,从而提高其作业的信心和自觉性。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优秀生汤姆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贪吃的汤姆
掉钱
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发挥优秀生的作用
关注优秀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优秀生心理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