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二马》中的代际关系及启示
2016-04-12周书婧
周书婧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老舍《二马》中的代际关系及启示
周书婧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老舍的小说《二马》展现了20世纪初中英两国社会里年长和年轻两代之间的代际关系变化和随之而来的伦理冲突。工业文明的到来、国家和社会危机的产生,导致了以父权为尊的传统伦理秩序出现了“反叛者”。新的秩序尚待建立,“长者”和“反叛者”之间矛盾丛生,年轻一代人之间的观点同样无法统一。老舍从多个角度审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并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出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老舍;《二马》;代际关系;伦理秩序;文化更新
《二马》是老舍在英国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最早处理流亡海外中国人的生活与思想的现代小说之一”[1](P186)。《二马》的研究在所有老舍小说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小说中的中西文化对比意识一直是研究热点,以《二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为背景,学者们对中英两国的国民性、民族性以及伦理、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除了中英文化对比,小马、李子荣和老马两代国民形象分析也是研究热点,但依然局限于对小说中国民劣根性批判和新旧文化冲突两方面的探究。而在大裂变时代背景下,《二马》所表现的两代人的代际差异引发的伦理问题、文化更新的艰难却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
代际关系的概念基础是将同一时期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定义为“代”,由于不同代人的生理、心理、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导致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的差异。代际关系泛指老年人和年轻人两代间的人际关系,既可发生于家庭中,也可以是社会范围之内的。家庭范围之内的代际交换是家庭代际关系的重要规律。社会范围之内的代际隔阂的消除或弥合,一般表现为新意识代替或变革旧观念。在社会发展缓慢、社会环境较为封闭的情况下,社会上的一切事物、思想意识,上百年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两代人共同生活的几十年几乎是处在完全相同的时代和环境中,接触相似
的事物与思想,他们总是按其固有的惯性推进,所以“代沟”很少发生。[2](P51)一旦社会动荡,环境发生剧变,老一辈的生活经验将无法解决社会产生的新问题,年轻一代则越来越希望摆脱父辈,创造新的文化来适应新环境。但老一辈总是固守旧有的思想观念,于是文化断层在此产生。两代人的“代沟”就在互相的拉锯过程中变成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小说《二马》以20世纪初作为故事的发生背景:中国面临着内忧和外患,有志青年开始向外探寻救亡图存的良方;英国工业迅速发展,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深化,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频繁。在国家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国际间频繁的文化交流面前,老舍以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角度来审视老马与小马、李子荣,凯瑟琳和伊太太之间的代际关系变化和冲突,试图在新旧文化的取舍中建立一种崭新普适的伦理秩序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长者本位”的传统伦理观念
早在《礼记·祭统》中就有记载:“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即把忠和孝统一起来。中国传统伦理秩序与传统文化、政治体制紧密联系,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演化中形成了稳固的地位。随着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确立和稳固,宗法制度得以将血缘伦理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结合,制定出君臣有定、尊卑有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统治者又将这一套伦理纲常深深植入百姓的观念里,于是,宗统与君统休戚与共,国与家彼此沟通,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形成了几千年一贯的父家长制的宗法体制。[3](P24)在伦理的粘合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结构,构筑了中国人对伦理图景的宏大想象。
老马是中国“长者本位”的传统伦理文化支配下的代表人物。作为一个父亲,老马认为自己对儿子马威的一切应当有绝对的支配权利,顺从长者的意志是后辈孝顺的表现。老马理所当然地就把马唯仁留给马威的钻石戒指塞进了自己的口袋,马威即便抱有微词也只能忍下;老马知道自己无能,可也总要教训教训马威,“记住我是你爸爸”;当古玩铺和自身的安全被华工和华人学生威胁时,老马不顾马威的反对和马威经营铺子的辛劳,毅然决定要卖掉古玩铺,而马威除了离家出走无计可施。作为一个长辈,老马时时刻刻记着长辈应有的威严:老马烂醉在公园马路上被巡警送回家,酒醒后本来存有一丝羞愧,心里有点要责备自己,但是想到“父亲对儿子本来没有道歉的道理”,再说“老人喝醉了是应该的,况且还不至死,况且……”立刻觉得没有下“罪己诏”的必要了,心里舒服了许多。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强调等级差别,不但是“长幼有序”,更是“尊卑有等”。孔子认为“礼”不只是一种礼仪,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人们对遵守宗法等级差别的自觉意识。[3](P43)荀子著《礼论》:“礼者,人道之极也。”进一步把封建等级制度化为人民的最高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区分成为人之大伦。老马淫浸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久矣,自然会觉得自己和李子荣是“尊卑有别”,半点不可逾越:自己是个读书人,况且还是掌柜,自然要比靠当伙计为生的的李子荣高上一等,称呼他“李伙计”无可厚非,叫“李先生”才真是不成体统;自己明明没有半点谋生的本事,要靠李子荣支撑起古玩铺,却还要行使“掌柜”的权力,对李子荣呼来唤去,使唤他端茶递水,旁敲侧击地提醒他不要忘了自己“伙计的身份”。
二、传统伦理危机和“反叛者”的出现
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尊崇长辈对晚辈的绝对权威,要求晚辈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再加上古代中国封闭的社会环境,一代代的幼者总是能够继承长者的思想观念,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所以代际关系比较融洽,传统的一套伦理秩序能够延续下来。自鸦片战争失败,列强强制中国实施开放政策,中国不能再保持封闭自锁的状态,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列强的殖民压迫,有志青年积极探索救国道路,要求变化革新,破除一切封建腐朽。在这段时期中,年长和年轻两代人之间的思想差异不断扩大,矛盾逐渐产生,难以调和,年轻一代最终成为传统伦理秩序的“反叛者”。
老马作为年长者的代表,是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因为一切都是旧的,全是从老一辈那里沿袭来的,所有的东西都
有既定的存在方式,一切事情都有老的解决办法:活着是为了做官,要做官就要请客运动;年岁到了就要娶老婆,最好还是一个总长的女儿,好为自己谋上一官半职;娶了老婆就得有姨太太,因为这是老一辈人飞黄腾达的象征。老马的全部志向就是如此,长辈的过去就是他的未来,因此他对未来的想象是乏味和陈腐的,他的努力也就是做官和娶姨太太。他感觉生活没有一点新鲜味,简直是百无聊赖。即便是上英国来,也只是为了继承哥哥的古玩铺。他不懂得作买卖,也瞧不起生意人,认定了做官才是发财的大道,做买卖靠血汗辛劳赚钱是没出息的。古玩铺被他接手后每况愈下,他不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怪“教堂的塔尖把风水都夺去了”,还后悔自己上英国来时没有带一本算命的书来。老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不但从更老一辈那继承而来,以后还要继续传递给儿子,“马威有机会念书,将来回去作官……咱呢?吃太平饭吧!哈哈!”
经过船上的颠簸劳累,老马连把窗帘打开看看伦敦的胡同是什么样子的兴致都没有,只想留在家里睡懒觉,而马威第二天就在伦敦跑了一圈。马威是不同于老马的年轻一代,他们爱国、肯干、坚韧,而且一脑子浪漫思想。他愤恨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污蔑和不平等对待,可也真心叹服英国的先进事物。在马威的心里,伯父就是个英雄!可以在国外做自己的事业,挣外国人的钱!而父亲是没用的,不是做官,便是弄盅酒充穷酸。做官、名士,这些都是没用的,拿真知识挣公道钱才是真本事。李子荣本是官费留学生,在美国呆了三年,得了商业学士又上欧洲来。祖国处于战争之中,官费没了着落,贫困的家庭无法承担起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就算如此,他也要白天当店员、做翻译,晚上再到大学去听讲。李子荣的在美国和欧洲的求学经历锻造了他坚毅、乐观的性格,使他善于吸收新思想,接纳新事物,能自食其力,古文、外语、商业、古董他全能了解一些。就连一向认为中国人是“哈着腰挨打的货”的英国人对这个体格粗壮的小伙子也不由得啧啧称奇,因为他腰杆挺得直![4](P71)
作为年轻一代的小马和作为儿子的小马总是不能和平相处,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过自己梦想的生活,必然违背父亲的心愿,与传统道德伦理相冲突。在理想与父亲之间的两难选择中,父与子的代际冲突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但这种冲突并非激烈、显性的。父子间真正的矛盾在于两代人对于国家、民族责任感的不同。老马并非不爱国。一听外国人夸奖他们,他便觉得非常荣光。只要有人说中国的好,他便一定要请吃饭,要是夸饭好,非要再请一顿不可。为了讨街上英国老太太的喜欢,他穿着绸子大衫满街上走。高耳将军讲演英国往上海送兵的事,老马也要站起来规规矩矩的说:“欢迎英国兵!”老马想回国,而不明白国家是什么东西;老马对国家的困境束手无策,只得坐以待毙。但以小马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相信“国家主义能救中国”。这句懵懂的话虽幼稚,却显示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现实的倾轧下国族意识的萌生。[5](P30)他们知道“天下没有容易的事”,因此意志坚定。在国家危难的关头,为了自救,年轻一代不得不抛弃他们认为落后腐朽的一切,不再重复先辈的老路,探索新的道路来摆脱困境,于是两代人的矛盾便在此产生。
然而代际关系问题似乎不只是出现在中国社会。温都太太憧憬的恋人是英雄一般的人物,而温都姑娘追求浪漫自由的爱情。不但关于爱情的意见和母亲不同,对衣帽样式的爱好和美的观念也不一样,温都太太讲究材料好坏,温都姑娘觉得什么东西都是越新越好。凯瑟琳和父母没有共同语言,觉得在家里并不快乐;伊太太瞧不起中国人,认为英国人天生便是要高上一等的民族,但凯瑟琳总是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事物,背着母亲也要学中国话;即使没有父母的支持和祝福,凯瑟琳仍坚持追求自由的爱情。欧洲大战不但动摇了各国人民的经济基础,也动摇了人们的思想。旧道德、旧观念被重新估量,新思想在社会上掀起浪潮。有人能够顺应浪潮、获得自由,也有人逆着风浪极力抓住残破的旧东西。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多发生于新式青年和守旧家庭之中,最终酿成无可调和的惨剧。
三、“反叛者”的失败及启示
老马和小马去英国接管古玩铺的故事,以
老马被中国劳工攻击,古玩铺被卖,小马出走为结尾。凯瑟琳为了追求自由,最终选择和华盛顿一起离开家搬去外面住。老舍对马威和凯瑟琳的结局设置似乎是肯定了年轻人新的思想方式和伦理观念,肯定社会的进步需要年轻一代来颠覆既存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内容。但马威没有实现自己的“为国家做点贡献”的抱负,也没能保住古玩铺,凯瑟琳离家出走追求的自由爱情,最终也没有得到伊家的真正理解。这两个传统伦理的“反叛者”可谓是失败的。
一方面,像马威这样的“反叛者”们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仍过于年轻,空有一腔热血而理性不足。学校闹风潮,学生罢课,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为什么这样闹。李子荣曾评价年轻学生说:“有一点知识是最危险的事,今日的男女学生就是吃这个亏,只有一点知识,是把事实轻轻的一笔勾销。念过一两本爱情小说,便疯了似的讲自由恋爱,结果,还是那点老事,男女到一块儿睡一夜,完事!男女间相互的责任,没想;快乐,不会有的!我不能说我恨他们,但是我宁可娶个会做饭,洗衣裳的乡下佬,也不去和那位‘有一点知识’,念过几本小说的姑娘去套交情!”[6](P71)年轻一代喊着自由、革命的口号,却意识不到要追求何种自由,进行怎样的革命。年轻人无论是对付工作还是生活都资历尚浅,从书本上得来的浅薄知识还不足以把握人生的航向。
另一方面,社会权力仍然掌握在老一辈手里,传统思想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凯瑟琳与华盛顿不怕手拉着手去见一个伊太太,只是英国其他许许多多“伊太太”,把他与她吓住了,对于老的思想他们总有些不敢碰。但是《二马》并没有否定传统的一切,老舍既发掘传统文化的阴魂与负面,也不否定其亮色与正面,既透视国民的劣根性,又希望以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格为参照,力图从传统道德文化中寻觅道德、人性的和谐,来补救现代社会的危机,弥合新旧文明的断裂。[7](P4)因此,代际关系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两代人之间的决裂或完全脱离。
老舍通过对中西、新旧文化元素的褒贬取舍,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新型文化的想象。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孝的文化”。孔子在《论语》中对“孝”进行了非常详尽而经典的论述,书中19处出现“孝”,分别在14个章节中,而间接有“孝”的也有十余章。[8](P21)在老舍笔下,老马和小马的相处过程之中不乏父慈子孝的温馨场面:小马不辞辛劳照顾醉酒的老马,老马也被小马彻夜的照料陪伴感动;小马误以为李子荣对老马无礼,情急之下训斥李子荣。但老舍所表现的孝不是愚孝,而是要求晚辈能够真心地关怀长辈,尊敬长辈。
中国传统文化以“孝”来和谐家族亲人之间的关系,“仁”则是整个国家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剂。“孝”是儒家“仁爱”思想中“爱亲”的表现,“爱亲”需要进一步推至“爱人”,则表现为“泛爱众”,就是广泛地爱众人。李子荣满足了中国人对“仁义”品质的要求:遇上完全不懂古董生意的马家父子,多次施以援手,费尽心思帮他们经营古玩铺;在生意萧条时主动向老马请辞,以节省店铺开支;离开了古玩铺,还利用自己所剩不多的空暇时间无偿帮助小马经营生意。李子荣作为作者理想中的青年人,身上不但有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优良品质,也不乏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老舍以理性客观的方式清醒地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优劣,既没有囿于腐朽的封建传统,也没有盲从于西方现代的资本文化,而是试图将两种文化融合,实现优势互补。[9](P160)作为“老”中国文化的代表,和马威、李子荣完全不同,老马简直是“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隔着窗子想象着烟雨归舟、踏雪寻梅的景致。天气好了就帮温都太太种花、遛狗。他才年过五十就想着退休,把店铺的担子全都撂给小马。中国文学、文化中有一脉闲适无为的强大传统,它以老庄哲学、佛教禅宗哲学为根基,倡导人放下操劳奔波的进取态度,以超然隐逸、平和悠闲的心境享受生命的自由自在。[10](P166)但随着封建文化日渐腐朽,加之国家积弱,强敌入侵,这种看似“超然”的态度已成为无能、软弱的人用来逃避责任和现实的借口。正因如此,古玩铺生意遭遇挫折,老马只会想到将铺子脱手,而不是想办法拓展生意,挽救古玩铺。而在西欧,尤其是清教徒,“认为劳动致富是光
荣的,清教徒更提倡刻苦勤劳,并认为这是取悦上帝和颂扬上帝的最好办法”[11](P82)。人们劳作从而具有了宗教意义,工作成了每个人被上帝赋予的义务,成了他的“天职”。文化观念的差异导致伊牧师无法理解老马:“你看见过几个英国老头子不做事?人到五十就养老,世界上的事都交给谁做呀!”
老马虽是个“闲人”,但并非对一切都不热衷。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仕途”不但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更象征着无尽的财富与荣华。在这种官僚文化淫浸下的老马自然把仕途当成了功成名就的捷径。靠读书做官,靠续弦做官,“凡是能做官的机会,没有轻易放过去的”。于是教员不屑当,做生意也嫌俗气,一门心思只想着当官了。而在英国,经过启蒙运动之后,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与法制、宣扬天赋人权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人生而平等,长辈和晚辈、各种职业、官僚和百姓都没有贵贱等级的分别。这种文化差异使得老马在英国总是不适应,他不明白温都太太的丈夫生前为什么不去做官,为什么国务总理的车也要听巡警的指挥,反倒觉得“鬼子嘛,不懂得尊卑上下!”英国工业文明的列车在勤劳和知识的助力下狂飙突进,英国城市显出一片现代化景象:电气已经代替了煤炭,来保证空气清洁;城中的建筑、公路、花木的布置,无一不是按照科学规划的。以老马为代表的中国老国民却还深陷在封建迷信中不自知:古玩生意惨淡不是去自省,而要归结到“教堂的塔尖把风水都夺去了”;到英国第一次出门,生怕赶上“点儿低”就被熙熙攘攘的车流碰个脑浆迸裂,一时间后悔没有翻过黄历再出门。闭关锁国、八股取士使中国人目光短浅、精神萎靡,传统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国民连人格都不再健全。
洋务运动以来,中西交流愈渐频繁,西方文化已经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敬业思想和实业救国思想,很大程度上受了“天职”观念的影响。[12](P6)但是中国固有文化的过滤性,导致了“体用”之论的出现,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不了完善的资本主义。[12](P7)或许马威的出走,暗示着老舍的一种期待:年轻一代能够脱离老一辈的控制独立生存。于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吸收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成为可能。在这种新型文化之下,传统文化能够成为维系“老马们”和“小马们”的纽带,而抛弃了传统糟粕,学习了先进文明成果的“小马们”也能够从“老马们”手中接过古玩铺,并闯下一番自己的事业。
[1]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傅晓燕.多维视野中的老舍创作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高秀川.老舍《二马》中的恋爱与国族想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8).
[6]老舍.二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7]吴小美,魏韶华,古世仓.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董伟武.中西传统伦理精神文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9]窦雅珺.论老舍小说的东西文化双向批判意识——以《二马》《四世同堂》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
[10]阳国光.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浅析老舍小说《二马》中的老马形象[J].才智,2012(14).
[11]裘克安.英语与英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2]綦彦臣.资本主义的另一条腿[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建朝)
The Generation Relationship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Two Mas Written by Lao She
ZHOU Shujing
(School of Humanity,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Lao She's novel Two Mas shows the change of the gen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oung and the elder in the Chinese and British societies and the ethical conflicts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The arrival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crisis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rebel in the fatherhood-dom inated traditional ethical system.The new order was to be established,and conflicts happened repeatedly between the elder and the rebel,even the views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were hardly the same as others.Lao She surveyed the differences an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two generation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pointed out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ade a deep thinking about the way of Chinese culture's modernization.
Lao She;Two Mas;generation relationship;ethic order;cultural renewal
I207.42
A
1673-4343(2016)05-0050-05
10.14098/j.cn35-1288/z.2016.05.010
2016-07-19
周书婧,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