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学教育观探索
2016-04-12管正平张金香
管正平,张金香
(1.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2.上饶黄市学校,江西上饶334116)
先秦礼学教育观探索
管正平1,张金香2
(1.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上饶334001;2.上饶黄市学校,江西上饶334116)
礼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因此学习是礼学的一个重要原则。礼学认为教育可以使民众知礼,知礼的成员可以承担更多责任,同时获得更高地位。礼学中的教育对象很宽泛,教育有了制度化的要求:严格教师的任选、提高教师的礼遇、注重教学内容修养和实用的方面、考核教育效果、惩戒不合格学生等。
礼学;学习;教育;教师
礼学观念认为“礼者,不可不学也”[1]16,因此在礼学中,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因为作为社会规范的礼,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实行。“学者,觉也,所以觉寤未知也”[2],学习就是认识未知的过程。“人不可以不学”[3]445,学甚至被认为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只有人人学习,才能最后达到人人知礼的理想境界。学习离不开老师,因此教和学是教育的两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一、教育的意义
一方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通过教育使民众知礼,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4]231-232,教育的结果是能获得民众爱戴并得到支持,最终赢得民心。因此统治者在取得政权并安定民众以后,就要开始兴办学校,“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1]248-249,教学甚至被认为是国家的首要政务,“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648。通过教学培养出合格人才,“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1]649因此,学习是统治者的要求,是政治措施之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648在孔子和冉有的一段对话中:“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5]116孔子提出了在富民之后必须加以教育的主张。
另一方面,处于下位民众希望上进的要求,“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6]125,这个要求,必须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君子学以致其道”[5]171,学习是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学记》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648,充分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拿孔子来说,他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5]149,他对自己的好学颇为自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4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5]171,他把学习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原则。学习对个人有重要意义:学习,是个人通往高尚的必由之路。个人的某些优秀品质,必须经过学习这一过程,才能升华为人格精神,正如孔子所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5]140学习对提升自我的作用,孔子有过论述: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5]155
学习更是从政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掌握和提高管理能力以后,才能真正去管理社会,这个观点在子皮与子产的一段对话中表达得很充分: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7]689
子皮提出让尹何在行政中学习的论点,子产则充分论述了缺乏能力而执政会带来的危害,表达了必须任用学有所成的人执政的观点。
二、关于教师
1.高度重视教师
学习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老师,《论语谶》提及了很多圣人曾经求学的老师:“五帝立师,三王制之。黄帝师力牧,颛顼师绿图,帝喾师赤松子,帝尧师务成子,帝舜师尹寿,禹师国先生,汤师伊尹,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周公师虢叔,孔子师老聃”[8],反映了自古以来尊师的传统。礼学对老师相当重视,《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1]654用现代话说就是,“三王四代〔的君主之所以圣明〕,就因为能够慎重地选择老师”[9],将成就功业归因于老师的教导。《礼记》指出,“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1]397,认为教师能通过培养官员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治理。因此,统治者带头尊重老师,给予老师很高礼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1]654,可见即使贵为天子,也不将老师视为臣子。孟子和万章在谈论诸侯和老师关系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曰:‘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4]187,其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即便是贵为天子,也不能传唤老师。
学生对老师的礼遇也很高,“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1]109-110,平日侍奉和服丧都近于父母,“哭父之党于庙,母妻之党于寝,师于庙门外,朋友于寝门外”[1]945,闻丧之哭也是仅次于父母。如果老师有仇未了,则学生有义务挺身而出,礼法规定:“师长之仇视兄弟。”[10]215
2.严格要求教师
尊师的同时,也对选择老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1]397,可见自古以来就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没有合适的人选时,宁缺勿滥。
1.3.1 CT增强扫描检查 对患者行CT扫描检查时,均使用64排CT扫描仪。扫描前,对所有患者做低张饮水的肠道准备,即让患者饮下1 000 ml温开水。扫描时,患者平躺、屏气或平静呼吸,扫描由肝顶至肾下级,并实行横轴位上的CT 增强扫描。90例患者都行三期增强扫描(延迟期、静脉期及动脉期),根据各个患者的实际体重,向患者经肘静脉注射70~90 m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注射速率为3.5 ml/s,注射完碘海醇大约30 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注射完碘海醇大约70 s后,进行实质期扫描;注射完碘海醇大约160 s后,进行延迟期扫描[4]。
一方面,要求教师懂得教育规律,“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1]653。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的管理人才,“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1]654,远大的教育目标,要求老师自身有过硬的素质。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首先是品德教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653,为了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1]653-654,好老师能够培养学生志向,善于语言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成才。
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必须掌握教学技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655,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基准,随时调整内容和方法。好老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短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1]653,找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一个合格的老师,还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17。
3.谨慎选择教师
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老师时,则是要求学生善于选择老师学习。孔子详细表达了这个观点。首先从他自己求学经历看,“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5]173夫子没有局限于仅仅向特定的老师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63,只要是贤于自己的,都是学习的榜样,甚至面对不贤,也可以是提高自己的一个契机。他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37,指出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老师的贤能,而且要有主动学习的强烈动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自觉抵御不良品质,可见选择老师是对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从“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的记载中[11],我们看到了学生选择老师的具体情况。学生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老师,还应该培养自我求知能力,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4]144,充分强调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育制度
《礼记·学记》有一段话:“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1]649,提及古代的学习地点。《孟子》提及统治者“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4]91,对教育制度的沿革,作了更加详细的说明,朱熹也认为:“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12],可见教学制度很早就开始施行了。此外还可以看到诸多其它规定,如学校地址,《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廱,诸侯曰頖宫。”[1]236再如入学时间:“人生十年曰幼,学。”[1]16此外如入学仪式:“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傧于东序,一献,无介、语可也。”[1]396诸多记载显示,教育已经是制度化的常态。
1.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有明确规定。如《周礼》规定,在保氏的职责中,有这样内容:“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10]212《礼记》提及:“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钥师学戈,籥师丞赞之。胥鼓《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1]392-393“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1]25。综合以上记载,教育内容主要分成两块:一块注重品德教育,如礼、乐等;另一块则注重实用,如射、驭、书、数等。至于具体教学内容的作用,春秋时期的叔时指出:“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3]485-486,教学目标极其宽泛,其指向涵盖治国大政以至于个人修养。
2.教育对象
礼学中教育对象是多层次的,往上直至天子和诸侯,往下普及到寻常百姓。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概括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13]。
通常,臣子朝见天子时,都要脸朝北面,但“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1]654,老师不以臣子身份授课,这条规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天子也需要接受老师教育。《礼记》提及:“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1]824,我们可以看出,诸侯也必须接受教育。礼学记载了三王对世子的教育,“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1]397,我们可以看出,天子早在执政之前作为世子身份时,教育就开始了。不仅仅是世子,乐正设教时,“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1]256。礼学也关注普通民众的学习,如乡射礼、乡饮酒礼等基层社会组织的活动中,都包含有一些对学有所成进行肯定的仪式。孔子弟子中的颜渊、原宪、仲弓等,都是以低贱的身份来向孔子学习的,可见受教育的对象极其宽泛。
礼学也提及一些妇女受教育的例子,如《周礼》提及:“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10]116,这里规定的教育对象是女御,是宫中女官的名称,亦为帝王之妾。再如春秋时期,有一段关于伯姬和傅母的记载:
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详其事,贤伯姬也。[14]
伯姬是鲁宣公之女,宋共公夫人,傅母被认为是古代贵族女子的教养者。
因为教育对象是全社会的,人生的每个阶段,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学习的要求,因此教育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孔子曾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5]37,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终生学习的观点。《管子》中记载,管仲病得很重时,齐桓公去探病并求教说:“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15]管仲90岁去世,虽然无法确认他们两人的精确年龄差距,但显然此时的齐桓公已经是一位老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断学习的历史现实。
3.考核惩戒
教育考核是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礼学制订了考核目标和制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1]649
在教育过程中,礼学认为对学生的惩戒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周公就曾“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1]392,可见惩戒是教育的有机成分。礼学对惩戒有足够的重视,做出了慎重而严厉的规定,如“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1]256,以惩戒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保证教育的尊严。当然,惩戒是十分谨慎的教学手段,必须经过多方面的教育,并且经过多道程序以后,才开始实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一旦被做出无教育价值的认定,这个结论是终生的。
[1]礼记注疏[M].郑玄,注.孔颖达,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
[2]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54.
[3]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4]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
[5]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
[6]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
[7]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左传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689.
[8]七纬附论语谶[M].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768.
[9]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63.
[10]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
[11]刘盼遂.论衡集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342.
[12]朱熹.朱子全书:第6册[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13.
[13]朱熹.四书集注[M].陈戍国,标点.长沙:岳麓书社,2004:3.
[14]范甯,注.杨士勋,疏.穀梁注疏[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0.
[15]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519-520.
[责任编辑 许婴]
On the Educational View of the Ritual Study in the Pre-Qin Period
GUANZheng-ping1,ZHANGJin-xiang2
(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2.Huangshi Middle School,Shangrao Jiangxi 334116,China)
Rituals can be mastered only by learning,so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he ritual study.The ritual study holds that people can know rituals through education,and that persons with rituals can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ies and get a higher position.The educational objects cover a wide range and education poses institutionalized requirements:making strict assignment and selection of teachers;improving teachers’courteous reception;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ality of teaching content;evaluating the teaching effect;taking disciplinary action against incompetent students.
the ritual study;learning;education;teachers
B222.9
A
1004-2237(2016)02-0108-04
10.3969/j.issn.1004-2237.2016.02.018
2016-03-20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ZX03)
管正平(1968-),男,江西广丰人,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E-mail:375809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