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对比研究

2016-04-12冀开运朱凯琪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市北碚区400715西南大学含弘学院重庆市北碚区400715

商洛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外交政策美国苏联

冀开运,朱凯琪(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市北碚区 400715;2.西南大学含弘学院,重庆市北碚区 400715)



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对比研究

冀开运,朱凯琪
(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市北碚区400715;2.西南大学含弘学院,重庆市北碚区400715)

摘 要:两伊战争不仅是交战双方——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厮杀,同时由于处在冷战两极格局之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际上也在暗中进行较量,并通过它们的外交政策体现出来。对美国来说,保证波斯湾自由通航与遏制苏联是其首要的战略目标,而对苏联来说,获得两伊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妥协与防止美国在中东的扩张是其战略重心。两国围绕各自的战略目标,根据战争形势不断调整政策,按照政策倾向均可分为三个阶段。通过比较各阶段的政策,探究美苏在外交立场和举措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揭示其合作与竞争的本质特点。

关键词:两伊战争;外交政策;美国;苏联

两伊战争是一场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战争,这不仅是因为其战局复杂多变,还因为当时两个超级大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外交角逐也可以看作是20世纪80年代两者中东政策的缩影。学术界不乏对两伊战争根源以及相关外交政策的研究,但是鲜有学者将美苏两者在这场战争中的外交政策进行对比并客观分析。本文旨在依据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及史料,将美苏两伊战争的政策进行对比。

一、两伊战争中美苏对波斯湾的战略意图对比

两伊战争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冷战结束的前夜。此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虽然仍有对峙之势,但是对中东的策略已经发生微妙复杂的变化。两伊战争中,美苏不约而同地在国际社会宣称“严守中立”,暗中对交战双方都予以支持,并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倾向性政策。

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一次对美联社编辑谈话中,阐述了美国对两伊战争的四项原则:第一,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冲突保持中立,不会站在任何一方进行干预。第二,美国期望苏联会采取克制态度,不要卷入交战国的任何一方。第三,在这场冲突中保持中立,并不意味着美国不关心这场冲突。我们将维护我们在波斯湾地区的切身利益。具体的说是:霍尔木兹海峡和波斯湾的自由通航不得受到任何干扰;为了防止冲突扩大而威胁那个地区的安全,还将答应那些受这次冲突威胁的非交战的友好国家提出的援助要求。第四,必须早日结束这场冲突。这场冲突继续下去,谁也不会得到好处。我们将支持国际组织为实现和平解决争端的努力[1]。

对此,可以明确解读出美国的战略意图:一是保持波斯湾航道自由,二为遏制苏联。两伊战争一开始战事只是在陆地进行,并未对海湾地区及世界的石油安全构成明显的威胁,美国还能通过与交战双方的武器贸易中获得了巨额的利益。但是从1984年起,两伊之间进行的油轮袭击战几乎波及了波斯湾地区的所有国家[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纷纷向国际社会寻求帮助,身为盟友和超级大国之一的美国必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在科威特提出护航要求时,美国为11艘科威特油轮提供了易帜护航,并一再要求交战双方保证波斯湾航道的自由。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石油运不出去,西方经济大有陷入瘫痪的危险,而海湾国家的财路也将被切断[3]。对于美国来说,波斯湾航道自由不仅是保证其国内石油安全与经济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其海湾盟友的要求。美国必须努力展现出一种为世界石油安全而努力的姿态,以期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

与美国相比,苏联本身就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它对波斯湾石油的依赖程度远逊于美国。虽然也要考虑到海湾各产油国的要求,但与美国相比,波斯湾航道安全对其的威胁要小许多。不过中东地区就在苏联之侧,该地区的稳定直接涉及到苏联边界的安危。1979—1980年,苏联穆斯林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一比重在苏联年轻人还要更高[4]。而苏联又在1979年12月末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中东各国尤其是伊朗在暗中援助阿富汗使苏联的进程受阻,苏联需要通过在两伊战争上的态度以换取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支持。

阿富汗战争是此时苏联中东战略中的关键一环,苏联旨在通过阿富汗战争建立一个亲苏的政权,但是其侵略行为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伊朗将苏联悍然入侵阿富汗的行为视为对其安全的挑战,并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次日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游行。虽然苏联在两伊战争爆发后向伊朗频频示好,但是伊朗仍在阿富汗问题上坚决反对苏联,这也导致了苏联在战争中后期开始对伊拉克有所倾斜。在两伊战争爆发伊始,苏联就主动提出要对伊朗进行军事援助,但是伊朗拒绝了这一美意,同时伊朗总理拉贾伊在两伊战事爆发两周之后召见苏联大使,警告苏联不要利用伊朗面临的一些问题制造麻烦[5]。拉夫桑贾尼在一次采访时曾描述了其被苏联明确告知如果放弃对阿富汗的援助,苏联将会切断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伊朗仍选择了拒绝。交战的另一方伊拉克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也是反对苏联,但是与伊朗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不同,伊拉克实施武器来源多元化[6],能够获得美国等西方各国的援助,因此苏联对其的制裁难见成效。除此之外,伊朗是阿富汗和苏联的共同邻国,从地缘上说更为敏感,对于苏联来说,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更为重要。虽然伊朗在阿富汗问题上一直不愿对苏联言听计从,但是并不能说毫无成效,在1987年后,伊朗在阿富汗战争上的立场逐渐软化,可以说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外交目的。

处在冷战的特殊阶段,美国和苏联中东战略的一个核心内容必然是相互遏制。对美国来说,恢复在中东的影响力,遏制苏联在中东扩张可以说是其80年代海湾政策最根本的要求。而对两伊的近邻苏联来说,中东地区的安全直接威胁到其国家安全,所以遏制美国势力扩张对其而言则更具紧迫性。虽然两伊战争中美苏没有像朝鲜战争那样在背后针锋相对,但是竞争的痕迹仍清晰可见。1979年,在伊朗人质事件爆发后,苏联大力煽动伊朗人民的反美情绪,并向美国政府发出警告:苏联决不允许美国政府利用人质问题“对伊朗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对伊朗事务的任何干涉都是对苏联安全的威胁”,苏联决不会袖手旁观。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苏联否决了美国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的提案,表示愿意向伊朗提供经济援助,以对付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苏联此举意在拉拢伊朗,并排挤美国在波斯湾的影响[7]。由此可以看出,美苏虽然没有直接对抗,但是实则暗中较劲。可以说,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是80年代两者中东政策的缩影。

二、美苏对两伊战争政策的阶段性比较

两伊战争从1980年打到1988年,8年中国际时势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美苏外交政策也随之灵活应对,根据两国的政策倾向,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均可划分为3个阶段。而两国外交政策三阶段形成原因、表现形式均有相同点和区别。

从美国方面着眼,战争伊始的第一阶段,美国还持观望态度,不愿与交战双方中的任意一方因战争事务而产生矛盾,也不愿和苏联一起牵扯进这场战争,因此在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便宣布“严守中立”,而实质上在暗中与两伊保持军事和贸易往来,坐收渔翁之利。1982年,伊朗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这引起了美国的担忧。因为在霍梅尼掌权后,长期采取对美国的敌视态度,并企图在中东地区输出“伊斯兰革命”,伊朗在战争中的优势将威胁到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因此从1983年开始美国政策进入了第二阶段,开始出现了对伊拉克较为明显的倾斜,10月7日美国国务院题为《两伊战争:美国改变严守中立政策的可能性分析》的情报备忘录详细地论证了美国应该从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援助伊拉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在1984年恢复了与伊拉克的外交关系。同年开始对伊朗实施武器制裁,禁止一些国家向伊朗提供武器。1987年是美国外交政策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美国开始采取更为激烈的方式,如为科威特等国油轮护航、推动联合国通过停战协议、加大经济和军事制裁力度等手段来迫使伊朗停战[8]。

苏联赞赏伊朗伊斯兰革命中的反美立场,出于经贸利益和地缘政治的考虑,在两伊战争初期更倾向于伊朗[9]。但是苏联对两伊战争的政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两伊战事爆发之初,虽然出于与交战双方的关系考虑,苏联并未有明确的支持或反对的表态,而是选择与美国一样宣布中立并保持与两伊的秘密交易。事实上由于阿富汗战争的原因,苏联在一开始更积极地与伊朗接触。1980—1982年初,苏联中断了对伊拉克的直接武器销售,增加了与伊朗的科技和经济合作,并为伊朗开通了多条陆上交通要道从而减少其对波斯湾水道的依赖。军事上,苏联默许叙利亚、利比亚和朝鲜向伊朗出售武器。从1982年中期开始,苏联的政策开始出现了变化,苏联开始减少与伊朗的交往转而开始增加对伊拉克的援助。出现此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伊朗国内对人民党的迫害和霍梅尼的“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也暗含反苏的内容,而伊朗在战场上的胜利也使苏联感觉到了威胁。1984—1988年,苏联虽然修复了与伊朗的关系,但在实际中却为伊拉克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并在战争后期推动停战[10]。

相对于美国在两伊战争爆发之时与两伊都不存在外交关系,苏联在起点要幸运得多。战争伊始,苏联与两伊均有外交关系,尤其是对于推行反美的伊朗来说,苏联是其武器的重要来源国和贸易伙伴。伊拉克虽然由于采取“武器来源多元化”政策,逐渐与西方国家接近,但苏联对其依然拥有相当的影响力。然而,两伊都坚定反对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苏联不得不通过在两伊战争中对双方加以援助或者妥协的方法以换取两者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缓和。可以说,由于阿富汗战争的影响,苏联在中东国家普遍遭到抵制,两伊战争本是苏联介入波斯湾的绝佳机会,却因阿富汗问题而被束缚手脚,显得有些窘迫。

美国虽然在战争开始时处于相对劣势,但却利用两伊战争的机会,为交战双方提供武器和情报,同时还加强了与波斯湾各国的联系,并以护航为理由为美国军事力量在波斯湾的军事存在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理由。此外,萨达姆希望伊拉克取代伊朗曾经“海湾警察”的地位,于是向美国抛去了一个橄榄枝,美国也借此契机与之越走越近。两伊战争可以说为美国扩大在波斯湾影响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而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其战略设想。

三、美苏对两伊战争政策的异同分析

处在冷战阶段,美苏外交政策本应针锋相对,但在两伊战争中美苏却出现了不少的相同点,两者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甚至可以说两伊战争是冷战烙印极小、极具特色的一场局部战争。就其共同点,本文进行将其归结为4个方面:

第一,从战争开始时美苏均对外宣称“严守中立”,也向双方提供各种援助,但是事实上却有明显的倾斜。

第二,美苏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来自其国内以及国际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施加的压力的影响。就两国国内角度而言,美国国会内部以及国会与总统之间对是否该对两伊战争采取积极的措施存在极大争议,苏联则因由于阿富汗战争带来的困境使其国内对此也产生了不同看法。国际关系体系具有整体性和联动性,内部单元的变化就可能会引起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变动[11]。在这里,与整个国际社会关联最为密切的问题即为波斯湾航道的自由与安全,这直接影响到海湾国家的石油收入与世界的能源供给。由于两伊交战对石油的开采和运输安全造成极大地破坏,各国普遍都将希望寄托于拥有超强军事能力的美苏,因此两国均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第三,事实上,美苏心照不宣地都认同绝不能让伊朗获得胜利。美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两者都担心伊朗一旦取得战争胜利,就会在中东地区大肆推行“伊斯兰革命”,这会直接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威胁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安全。正因为如此,1982年伊朗在战场上处于优势时,美苏为了防止伊朗取胜,都给伊拉克提供了数目可观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为之提供情报,帮助伊拉克扭转了战场上的劣势[12]。

第四,战争后期,美苏两国共同推动了停战。虽然美国在两伊战争过程中通过向交战双方及中间国销售武器获取了巨额的利润,但是随着战争的旷日持久,两伊战争成为一场双方各有胜负的拉锯战。交战双方投入巨大,逐渐入不敷出。美苏意识到战争的进行只会使它们深陷泥潭,进退维谷,阻碍其中东战略的展开。此时伊拉克已表达出停战的愿望,而伊朗却坚持作战。从1986年开始,美苏开始积极推动停战,主要是通过向伊朗施加压力来实现的。两国还在为波斯湾国家的护航、封锁运入伊朗的武器、通过联合国598号决议等事件上进行了合作。虽有决议,但两伊对停战条件久久难达一致,伊朗坚持停火的先决条件是澄清战争责任,找出战争的祸首。伊拉克则强调和解的条件是停火和撤军[13]。由于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调解终未取得进展,对停战起到更多外在影响的,还是美苏对交战方施加的军事压力和外交压力。

虽然美苏在两伊战争中的外交政策有许多相似点,但是对比双方的外交政策仍有各自明显的特征。对于美国来说,丧失了伊朗(原先的巴列维王朝)这一代理人,实现其在中东的利益追求就要通过维系与波斯湾各君主国的关系,因此维护波斯湾航行自由,保证产油国石油运输安全是美国在两伊战争中区别于苏联的显著诉求。与之相比,苏联由于之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阿富汗战场,因此也无多余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对两伊战争施加更多的影响。此外,由于两伊为苏联的近邻,这个地区的安全直接关系到苏联的国土安全,所以苏联更关注防止战线扩大而危及其边境。

从推动停战的角度来说,美国的动作更为激烈。苏联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政治斡旋或者军事援助来支持伊拉克迫使伊朗停战。而美国的表现则更为明显和激烈,它不仅禁止其他国家向伊朗输送武器,还直接派遣军队对伊朗的石油设施进行攻击,伊朗后来陷入四面楚歌之境,最终不得不接受停战协议,与美国的制裁都有直接关系。

四、两伊战争与美苏波斯湾战略意图的互动分析

(一)美苏争夺全球霸权与两伊争夺波斯湾霸权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美苏仍处于冷战阶段,作为国际社会中地位相当的两极,两者都在争夺全球霸权。作为波斯湾地区实力雄厚的两个大国,伊朗和伊拉克争夺波斯湾霸权的意图也昭然若揭。萨达姆铁腕领导下的伊拉克内有石油美元支撑,外因埃及暂时缺席在海湾地区呼风唤雨,野心膨胀,希望取代伊朗获得海湾警察的地位。而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朗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伊斯兰革命”,还大有外扩之势。两者的扩张必然引发彼此间的矛盾。作为世界能源中心与中东的政治重心,两伊在波斯湾地区的霸权争夺也必然影响到美苏的波斯湾战略,两者在外交上的较量可以被视为两伊争夺地区霸权与美苏争夺全球霸权的冲突与妥协[14]。

虽然两伊谋求波斯湾霸权的意图都与美苏争夺全球霸权的战略相矛盾,但是伊朗通过输出伊斯兰革命的方式,想要成为伊斯兰世界旗手的行为与美苏以意识形态争夺全球霸权的战略猛烈冲撞,美苏的地位遭到挑战,这是两者都难以容忍的。相较之下,伊拉克争夺霸权的方式对美苏霸权的威胁较小,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维主导下,美苏都希望通过帮助伊拉克来惩罚伊朗。

(二)美苏在波斯湾地区地缘政治上的利益差异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而言,美国位于北美洲,与交战地有千里之遥。而对于苏联而言,两伊就在其国土之南,尤其是伊朗是其近邻,对两伊事务处理不当将使其领土直接暴露于危险之中。此外,两伊的态度对阿富汗的战情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苏联还必须遏制美国在这一区域的扩张,绝不允许在自己领土的南面出现一个亲美政权。伊朗一直采取坚决反美的态度,这是苏联乐于见到的,但令其无奈的是,伊朗在反对美国的同时对苏联也不甚友好,其“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共和国”的主张使苏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但波斯湾作为世界重要的能源战略通道,其在美国的地缘政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波斯湾的石油是美国及其北约盟友的能源命脉。由于石油为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波斯湾石油航道的安全和自由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利益,美国若想在中东维持其影响力,就必须在阿拉伯国家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最重要的就是保障他们的石油出口安全。当然,苏联也有与阿拉伯国家维持友好关系的需求,但相比之下,由于其本身拥有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因此其因为资源而受到的制约要远小于美国。

(三)伊朗和伊拉克外交政策对美苏此时政策的影响

两伊战争中的核心关系为交战双方即伊朗与伊拉克的关系,美苏在此期间的政策必然也受制于两伊的外交政策,而两伊的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苏的影响,即美苏外交政策与两伊外交政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由两伊的态度所决定的。

萨达姆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采取了较为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他从泛阿拉伯主义的道义出发,从遏制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的意愿出发,将其与谋求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外交实践高度结合,所以,伊拉克不仅得到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而且还得到美苏的实际援助,这也使伊拉克在战争中得道多助,提高了其继续作战的能力。

而霍梅尼则从泛伊斯兰主义的理想出发,意图输出伊斯兰革命,反美的同时也反苏,造成了自身的孤立和孤单,也造成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恐慌和担忧。若伊朗输出革命成功,也将直接威胁美苏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其地区霸权雄心与美苏全球霸权野心迎头相撞,因此,伊朗过于极端的理想主义外交抵消了其谋求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外交优势[15],使美苏不得不对其提高警惕,心生厌烦,甚至通过武器禁运、军事制裁等手段来防止其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伊朗在经历几年外交上的困窘后,也对其过于孤立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微调。1984年,外交部长韦拉亚提发表电视讲话说:“口号(不要东方,不要西方)的目标是否定外国的统治,而不是反对交流。”[16]这为伊朗恢复正常外交提供了可能,也为伊朗外交过渡到务实灵活打下铺垫,但是霍梅尼的一贯原则是抵制与美国的接触,他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我们不能懒散地坐在那里,我们与别的政府没有关系,这与我们的宗教法律是相矛盾的,我们应当与所有国家建立关系。我们将不与美国建立关系,除非美国的行为适当。”[17]霍梅尼的强硬态度也是美国在战争中选择倾向伊拉克并在战争后期直接出兵打击伊朗的根本原因。

五、结语

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取决于美苏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和两国的地缘政治考虑,也取决于两国当时的国内政治和全球战略,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时伊朗和伊拉克的国内政治、外交定位和战争形势。美苏对两伊战争的政策直接和间接影响了两伊战争的进程和停战,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两国对两伊战争的政策既有很多一致和相似的一面,也有互相遏制、制约、竞争的一面,显而易见,合作与竞争并存,合作多于竞争,因此两伊战争是冷战格局下冷战痕迹相对淡漠的一场局部战争。

参考文献:

[1]范鸿达.伊朗与美国:从朋友到仇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105.

[2]冷雪梅.“伊拉克门”研究:美国武装萨达姆政策解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68.

[3]吴成.走向共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第一个十年[M].北京:线装书局,2008:296.

[4]戈尔德施密特,戴维森.中东史[M].哈全安,刘志华,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404.

[5]刘竟,张士智,朱莉.苏联中东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04.

[6]Kenneth R,Timmerman.The Death Lobby:How the West Armed Iraq[M].New York,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1:71.

[7]Tripp C.A History of Iraq[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39.

[8]Chubin S,Tripp C.Iran and Iraq at War[M].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8:195.

[9]Menashri D.Iran[M].New York London:Holmes&Meier,1990:248,249.

[10]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76.

[11]杨曼苏.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1.

[12]Gregory Gause F.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Persian Gulf[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70.

[13]吴成.两伊战争[M].北京:线装书局,2009:118-119.

[14]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26.

[15]霍马·卡图简,侯赛因·沙希迪.21世纪的伊朗:政治、经济与冲突[M].李凤,袁敬娜,何克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47.

[16]Jerrold D,Green.Ideology and Pragmatism in Iranian Foreign Policy[J].Journal of South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1993:64.

[17]Gary Sick.Iran's Quest for Superpower Status[J]. Foreign Affairs,1987:701.

(责任编辑:李继高)

中图分类号:K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6)01-0038-06

doi:10.13440/j.slxy.1674-0033.2016.01.009

收稿日期:2015-11-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SS012)

作者简介:冀开运,男,陕西洛南人,博士,教授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S and Soviet Policy to Iran-Iraq War

JI Kai-yun,ZHU Kai-qi
(1.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400715,Chongqing;2.Hanhong Colleg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400715,Chongqing)

Abstract:Iran-Iraq War was not only a war between the warring parties:Iran-Iraq,but also was a secret contest between the two superpow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bipolar structure of the cold war,and it was reflected in their foreign policy.For the United States,to ensure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Persian gulf and contain the Soviet union were the primary strategic target,and for the Soviet union,to obtain the Iran and Iraq's compromise on Afghanistan and to prevent the expans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Middle East were its strategic focus.Revolved around their respective strategic goals,the two superpowers constantly adjusted the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war situation,both of their polic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By comparing the policy at each stage,to reveal its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rough explo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s diplomatic position and measures.

Key words:Iran-Iraq War;diplomatic policy;the United States;the Soviet Union

猜你喜欢

外交政策美国苏联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