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场

2016-04-12郭绪印

关键词:敌后战场日军

郭绪印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一、两个战场的出现是中国的国情、军情决定的

全面抗战开始时,中国经历了10年内战,形成了国共两党、两军特殊的战略地位和军事状态。一方面,国民党掌握着全国绝大部分政权,控制着中国大部分地区、大城市、交通要道和较丰富的战略物资,拥有200万军队,背靠中国大后方,处于抗日战争的正面防御地位,直接面对日军的大规模进攻。这种战略地位及军事状态就决定了国民党及其军队适宜于担当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宜于发挥其特长。另一方面,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有血肉联系,但所掌握的武装力量数量较少、地盘较小,且多为贫困的乡村、小城市,物质条件较差,故而不适宜于在正面战场与敌人打正规战。但却具有游击战的丰富经验和优良的作战技术。这种战略地位和军事状态就决定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最适宜担负开辟敌后战场的重任,在敌后游击战中最便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质性合作是从军队开始的,但是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两党所承认和遵守的共同纲领,故而,合作形式是党外合作,双方所执行的是不同的抗战路线。因而,两个战场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两个战场的出现是从当时中国国情、军情、时情出发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正如毛泽东于1938年11月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分工,就目前和一般条件说来,国民党担任正面的正规战,共产党担任敌后游击战,是必须的、恰当的,是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②毛泽东预计的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阶段中,“首尾两阶段,都是正规战争为主,辅之以游击战争。中间阶段……游击战争将表现为主要形态,而辅之以正规战”。③

正面战场的正规战和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是互相配合、互相依存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毛泽东深刻指出:“在全体上说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不认识这一情况,不懂得正规军的建设和正规战的研究和指导,就不能战胜日本。”同时他又指出:“但游击战争是在全战争中占着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没有游击战争,忽视游击队和游击军的建设,忽视游击战的研究和指导,也将不能战胜日本。原因是大半个中国将变为敌人的后方,如果没有最广大的和最坚持的游击战争,而使敌人安稳坐占,毫无后顾之忧,则我正面主力损伤必大,敌之进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难以出现……要战胜日本也是不可能的。”④

二、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配合

从战略格局上说,只要两个战场存在,相互配合的作用总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两个战场各有牵制敌人的作用,不管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也就不同程度地支援了另一战场。但由于抗战前期、中期、后期国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政策的变化和抗战局势的演变,两个战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会有所变化,两个战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相互配合的状态也大有变化。

抗战初期即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广州沦陷前,照传统说法为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是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最佳时期。

1.抗战初期敌后战场概况和共产党对正面战场的配合

从抗战全面爆发到武汉、广州沦陷前,一年来八路军、新四军不仅在敌后对日作战1600多次,从战略上配合了徐州、武汉等战役,而且从战役、战斗上直接协同正面战场打击敌人。一年来歼敌5.4万余人,⑤收复了大片国土,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边、冀鲁豫、山东、苏南、苏中、豫东等十余个抗日根据地,牵制了日军兵力,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太原保卫战期间,毛泽东曾三次致电周恩来等人,对华北抗战、特别是太原战役的战略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周恩来作为中共的代表,直接参与阎锡山的会议,参与作战方案的筹划和战役指挥,同时协调八路军与晋军的配合。忻口会战中,朱德担任前线右路军总指挥,率领八路军和国民党的三个师对日作战。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创平型关大捷,歼敌千余人,击毁敌汽车100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是中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八路军129师769团的第10、11两个连,在赵宗德营长率领下于10月19日夜间奇袭了代县阳明堡的日军机场,击毁敌飞机24架,毙敌100余人,创造了步兵击毁敌机的奇迹。这两个战例鼓舞了全国军民,有力地配合了第二战区的正面战场。在山东,中共山东省委先后组织冀鲁边、胶东、鲁南、泰安等地区抗日武装,开辟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以游击战灵活机动地打击日本侵略者。⑥在台儿庄大战期间,为了配合正面战场,中共山东省委发动群众破坏鲁南的台潍公路、台枣铁路,并发动矿工起义,制造日军运输等困难。“中共苏鲁豫皖特委领导人郭子化,主动与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李宗仁联系,采取有力措施,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支援台儿庄大战。”⑦“徐州会战期间,在华北的八路军进行战斗达400多次,歼敌2万余人,牵制敌军五个师团,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⑧毛泽东曾指出:“敌攻鲁南时,整个华北五省的游击战争,对于配合鲁南我军的战役作战,也尽了相当的力量。”⑨同时,在华中,新四军张云逸支队协同桂系李品仙、廖磊两集团军在津浦南段联合作战,牵制并消灭了敌人一定的力量。“太原北部忻口战役时,雁门关南北的游击战争破坏同蒲铁路、平型关汽车路、杨方口汽车路,所起的战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又如敌占风陵渡后,普遍存在于山西各地的游击战争(主要是由正规军进行的),对于配合陕西、河南两省沿黄河西南两岸的防御战,所起的战役配合作用更是很大的。”⑩

除了在敌后战场积极配合正面战场外,在战略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上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人曾多次主动向国民党当局提供重要的建议。例如:“七·七事变”不久,中共中央即向国民政府提出了《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建议实行“持久的防御战”的战略方针和运动战,提出了避免持久的阵地消耗战的作战原则和指导思想。1938年2月,徐州会战之前,毛泽东建议国民政府“在敌深入进攻条件下,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方能配合内线主力作战”,提出了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

徐州会战前,周恩来对作战方针提供了重要建议。会战前夕,蒋介石令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前往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白崇禧行前,特请周恩来和叶剑英到其熊廷弼路寓所,请教对敌作战的指导方针。周恩来建议“在津浦线南段,采取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在徐州以北,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守点打援,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白崇禧对此建议,深加赞赏。他到徐州之后,协助李宗仁指挥,基本上采取了周公所指出的方针。”这一作战方针成为台儿庄大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国民党的持久战略方针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由军委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白崇禧给其部队每人发一本《论持久战》,倡导全军学习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武汉保卫战中,作战指导思想和战术运用比“八·一三”淞沪抗战有了改进,基本采取了战略上持久与战役上速决相结合。在达到消耗敌军、争取时间的目的后,部队主动撤出武汉,保存了继续抗战的实力。这与中共战略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此外,还有在政治工作方面的配合。共产党应国民党方面的邀请,派叶剑英率30多人的代表团到湖南,帮助国民党举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派了边章五、李涛、张经武、吴奚如等分别充任训练班副教育长和军政教官;还应邀派薛子正、张友渔等一批干部,分别到龙云、程潜、李宗仁、傅作义、刘汝明、邓锡侯等部担任政治工作,帮助军队提高政治素质。太原沦陷后,傅作义部退到河曲,傅先后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从此脱离了阎锡山的晋军系统自成体系。这时八路军120师进驻岢岚、五寨、临县一带,与傅作义部同一防区。傅作义邀请八路军将领肖克、程子华、南汉宸、曾山、罗贵波等到河曲商谈团结抗日。共产党得知傅作义部兵力严重缺乏,动员了3000多名新战士补充到傅作义部。傅作义派遣周北峰常与中共方面来往,联系合作抗日事宜。傅作义还组织部队军官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应傅邀请,中共中央派潘纪文、鲁志浩等74名干部到傅部建立政治部,并拟定《北路军政治工作守则》和《十项纪律》,使该部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概况

如果没有抗日正面战场的存在,敌后战场的开辟也是不可能的。在全面抗战开始后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主要有平津战役、淞沪战役、山西战役、徐州会战、豫东会战、武汉保卫战等。就全方位上来说,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努力抗战与节节败退并存。

毛泽东曾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这期间,在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中,中国军队表现英勇顽强,不少部队整营、整连的官兵以身殉国,几乎这期间的各战役中都出现过不怕牺牲的壮烈场面,尤其是台儿庄大捷和万家岭大捷振奋全国人心。这期间,正面战场共歼灭日军45万人,而国民党军也损失了100多万人。每个战役都能持续一至三四个月,大都尚能保存住主力,基本上符合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目的。“八·一三”抗战,国民党军队与日本军队以7.5∶1的伤亡坚持了三个月,使上海的100多工厂和许多学校争取到时间迁往四川大后方,对于奠定西南工业基础、提供持久战的物资供应有重大意义。这些都是努力抗战的一面。

另一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每个战役都是败退的结局。这种“节节败退”的原因要具体分析。从主观方面说是国民党最高当局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结果,在军事指挥上采取消极防御、被动挨打的战略战术,未能扬长避短。例如“八·一三”抗战的前期打得较好而中期即被动挨打,后期更加被动,使敌人能够充分发挥海陆空军联合作战的优势,而我方无险可守,徒有牺牲。最高当局指挥错乱,未能及时主动后撤,利用战前建造的防御工事——“吴福线”、“锡澄线”等工事,未能在战略要地金山卫、杭州湾一带布置重兵防御敌军登陆切断中国军队后退路线。随后在南京保卫战中又是消极防御,未能在南京的后方战略要地芜湖布置重兵,结果使敌军抢占了芜湖,切断了南京守军的退路,使中国军队丧失了20万人的有生力量。诸如此类的指挥错误和部署失当的战例甚多,造成了中国军队不应有的损失。

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客观原因则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现代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也是经济力量、科技水平的较量。1937年抗战开始时,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是中国的4.4倍。 日中双方军事装备更是相差悬殊,日军一个师团战时兵力约2.2万人,马5800匹,步骑枪9500枝,轻重机枪600余挺,各式火炮108门,坦克24辆。而中国军队一个师约1.1万人,步骑枪仅有3800余枝,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炮46门(其中迫击炮30门),掷弹筒243枚。日本陆海军有航空兵中队91个,飞机2625架;中国只有空军中队31个,飞机600架(其中作战飞机仅305架)。日本有海军舰队4个,大型舰艇200艘,共77.1万吨;中国仅有舰艇66艘,共5.9万吨。

虽然战争胜负并非完全由武器装备决定,但不能忽视武器的作用。毛泽东已指出中国能够以“持久战”打败日本,战争初期中国沦陷一些城市和地区总体上说是难免的,国民政府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也是对的,只是由于片面抗战和消极防御指导思想的错误,才导致决策上、指挥上的错误,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

但是,抗战初期(战略防御阶段),在两个战场配合下,战绩是应当充分肯定的。这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3天占领上海的迷梦,迫使日军没有力量持续进攻,不得不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三、抗战中期两个战场的变化

毛泽东曾指出:抗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它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反人民。它采取了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保存军事实力,而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它自己则‘坐山观虎斗’”。“从1939年起直至1943年秋季为止的五年之内,国民党政府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共高潮’,分裂国内的团结,造成严重的内战危险。”他又指出:“在这几年内,国民党战场实际上没有严重的战争。日军侵略者的刀锋,主要地向着解放区。到1943年,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为解放区军民所抗击;国民党战场所担负的,不过是日军的36%和伪军的5%而已。”因而,这期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针对国民党的反共政策,共产党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针,目的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贯串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尽管发动了反共高潮,但在共产党领导的军民一致反击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制约下,国民党不得不有所收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共产党的积极维护而继续保持着,两个战场的配合仍然是基本方面,共同抗日仍然是主导方面。

1.抗战中期敌后战场概况

抗日战争中期(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牵制日军兵力的趋势是呈逐年增加的:1940年为58%,1942年为63%,1944年为64%。据1940年初国民政府行政院统计室的报告,沦陷区共796个县,敌人完全控制的仅59个县,占8%弱;部分控制的248个县,占31%。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大都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牵制敌人兵力的。例如:1941—1942年,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千人以上的“扫荡”达174次,使用兵力达83万人,“扫荡”时间有的长达3个月之久。在“扫荡”中,日军采用“分进合击”、“囚笼政策”、“铁壁合围”、“对角清剿”、“捕捉奇袭”、“纵横扫荡”、“辗转抉剔”等伎俩,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及其周围修筑了密如蛛网的公路、封锁沟、封锁墙,设置各种碉堡、炮楼。不仅华北,而且华中与华南日伪军的“扫荡”、“清乡”也同样十分残酷。国民党方面对敌后根据地又采取“政治限制”、“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等手段。从1939年9月到1944年3月的5年中,国民党用来进攻敌后根据地的军队共计190万(不包括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军队),发动大小摩擦战约250多次。而根据地正是在反抗日军 “扫荡”和国民党的摩擦战争中求得生存、巩固、发展的。它在抗战中期的规模已远超过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到北达大青山,南到海南岛,东至东海之滨,西迄陕甘宁,分布在华北、华中、华南的广大地区,遍及全国19个省,人口达1亿。毛泽东指出,抗日游击战争的长期性和斗争的残酷性要求有一个战略基地和后方作为依托。“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无后方作战,本来是敌后游击战争的特点,因为它是同国家的总后方脱离的。然而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这种根据地也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在抗日相持阶段,尽管国民党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但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仍主动配合其对日作战。当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军事进攻、战略轰炸和封锁边境三管齐下,压迫国民政府投降时,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华北、华中广泛发动游击战,尤其是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的三个半月中,八路军参加部队达105个团,“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内有营长以上军官18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携械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以上共46806人);缴获各种枪械5942支(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铁轨21.7万余根,枕木154.9万余根,电线杆10.9万余根,收电话线42.4万余公斤;破坏煤矿5个,仓库11所”。日伪军的兵力损失,若加上晋察冀军区和晋西北的战果,共达50980余人。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把此役称为挖心战,以后每年8月20日作为挖心战纪念日。百团大战对于粉碎日本威胁诱迫国民政府迅速屈服的阴谋起了重要作用。百团大战推迟了日军南进的时间,钳制了大批在华日军,迫使日方于1941年初又将第17、33师团由华中调往华北,进一步减轻了华中正面战场的压力。此役通过新闻媒体传播于国内外,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并受到苏联、美国等盟国的高度赞扬。但是八路军在此役中付出了1.7万人的重大牺牲。从此,日军进一步把敌后战场视为主战场,集中兵力对付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缓解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事危机和国民党大后方的政治危机。

即使在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之后,敌后战场也没有放弃配合正面战场的方针。当年5月,日军在晋南向正面战场发动中条山作战时,毛泽东曾多次批示八路军总部:“我们的基本方针是团结对敌,是配合作战,在敌后猛击敌人,与正面友军配合作战,决不计较国民党的反共仇恨。”八路军各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华北敌后广泛打击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友军作战。中条山战役中,八路军积极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初期,陈赓太岳部队应卫立煌之约进入中条山及汾南三角地区,担任同蒲、白晋路南段交通破袭任务,从侧面控制日军。“5月22日以后,八路军为团结对敌,应蒋介石要求,在平津、平保及太原北铁路线部署了较大规模的游击战,并在临汾、安阳南北,进行灵活出击,使日军交通中断二、三日,同时拔除了中条山根据地日军的一些据点,有效地牵制了日军,掩护了国民党军的南撤。”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军集中主力于敌后战场,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消灭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使敌后战场和根据地进入“黎明前的黑暗”时期。但是敌后战场军民顶住了敌人巨大的压力,成为支撑危局的中流砥柱,使日军不能继续向西北和西南正面战场扩大进攻。

2.抗战中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概况

从1939至1943年的5年中,正面战场共进行了15次防御作战和两次攻势作战,给日军一定的打击。在这期间,国民党军对日军消极避战者和不堪一击、狼狈溃逃者固然有之,但英勇奋战、壮烈殉国的事例也的确不少。其中如随(县)枣(阳)会战,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除汤恩伯部之外,其余多为“杂牌军”,但作战十分英勇,采用了机动的运动战,致使日军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阴谋破产。从1939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中国军队先后收复了新野、唐河、枣阳、桐柏等地区,达到了守备第五战区的目的。1939年冬,中国军队展开了“冬季攻势”,四处袭击日军。第五战区中国军队在随枣地区展开反攻,以三个集团军,由北、西、南三面夹击日军,日军伤亡惨重,第三师团一度被中方包围。可惜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的行踪被敌情报机构侦悉,壮烈殉国。

三次长沙会战中,第一次和第三次中方都获得相当胜利,达到了诱敌深入、消耗敌人力量的目的。这三次会战迫使敌军退回原阵地,只是第二次会战中,中方指挥错误,损失严重。

1939年冬至1940年冬的桂南会战,中国军队打得英勇顽强,特别是昆仑关大战十分壮烈。战略要地昆仑关先后四次沦入敌手,又四次为中国军队攻克。中国军队付出1.5万将士生命代价,击毙日军5千余人及少将中村正雄,全歼了日军21旅团,消灭了这一精锐旅团的全部指挥官。是役,中国军队对桂南日军作战百余次,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将日军赶出了桂南,桂南重新成为中国正面战场的后方。

1941年3至4月,上高战役(江西上高地区)挫败了日军扫荡赣江两岸物资的大规模“鄱阳扫荡战”计划,改变了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历次会战兵力六比一之惯例”,敌我双方伤亡惨重,我军与敌多次肉搏。此役中国军队伤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1.5万人,军马2800余匹,击落日机1架,俘虏日兵百余,缴山炮、迫击炮10门及步枪千余支。

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的常德会战,中国军队艰苦奋战,第57师指挥官伤亡达95%,重武器被毁达90%,所有后勤兵员全部参加了一线作战,大部分牺牲。此役粉碎了日军消灭中国的主力、摧毁第六战区的战略企图,结果,常德失而复得,“战局恢复到会战前的战略态势”。

上述主要几次会战的概况说明,抗战中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许多战役中,广大官兵仍然是英勇作战的,也出现过不少壮烈事例,这些战役都在不同程度上歼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或牵制了日军的部分兵力,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

抗战中期,日方曾多次对国民政府诱降,但屡屡未能如愿,不得不继续以战争手段企图摧毁国民政府继续抗战的能力和主力军继续抗战的意志,因而战略上虽然相持,战役上迫使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得不继续进行防御战。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虽然未能如抗战初期那样良好地配合,但只要国民党正面战场仍与日军作战,甚至只要正面战场仍与日军对峙,也就必然牵制一部分日军兵力,客观上也就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存在和发展。换句话说,两个战场既然有共同敌人存在,客观上也就仍然有配合作用。

四、抗战后期两个战场的状态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时期,也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后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反法西斯战争在中国战区不存在战略反攻阶段,理由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尚未反攻,日本即投降了。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虽有些反攻战,但规模都未超过一个师以上,不能称为战略反攻。如此看法不够全面。笔者认为,这一阶段虽然正面战场未来得及战略反攻日军即投降了,却也有如缅北、滇西等地的局部反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多处、普遍进行了局部反攻(普遍的局部也构成了整体),战绩辉煌,也具有战略反攻的意义。在最后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进行了全面反攻。

1.抗日战争后期敌后战场的反攻概况

这期间,中共领导下的敌后军民抓住日军后方空虚的机会,在华北、华中、华南敌后展开大规模的攻势作战,采取“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即敌人向国民党战区进攻,解放区战场则向敌后发动攻势作战。这在战略上也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最好的配合。“各抗日根据地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共作战1.1万余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攻克县城20多座,攻克和逼退据点2500多个,光复大片国土,解放人口1700多万。”

进入1945年后,八路军、新四军继续对日军攻势作战,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季攻势和夏季攻势,收复国土24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近1000万。不断扩大的抗日根据地,已经形成对日军占领的许多中心城市、交通线和海岸线的包围,并在战略上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和美英苏盟军的对日作战起到了重大配合作用,同时也为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条件。

1945年8月9日,敌后战场军民响应毛泽东关于“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的号召,以近百万大军和220万民兵向日伪展开全面反攻,并以一部进军东北,直接配合苏军作战。在全面反攻中,敌后战场共歼灭日伪近40万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多座,解放了华北、华中等大片国土,为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战后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形成了明显的对照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的历史新阶段后,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形成败退趋势。日军为了摆脱海上被美军封锁的困境,企图建立一条纵贯中国大陆到印度支那的交通线;同时也为了消除美国第14航空大队对日军和日本本土的威胁,决定发动一场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豫湘桂战役。日军此役从战略上说是为了摆脱困境的保守性作战,而在战役上却是进攻性的。整个豫湘桂战役是由豫中、长衡、桂柳三次会战组成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出动了百万兵力,只有在衡阳保卫战等一两个城市的保卫战中努力抵抗了一番,其余大多数军队不堪一击,一溃千里。日军如入无人之境,由北向南长驱直下,从河南一直打到广西、贵州。从1944年4月到12月短短8个月,国民党正面战场损兵折将数十万,丧失国土20余万平方公里,丢掉了146座城市、4个省会,失去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与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在性质上大有区别。抗战初期的败退是符合“持久战”战略原则的“以空间换取时间”;而抗战后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反攻的有利形势下,国民党正面战场已拥有650万军队和2亿多人口的地区,军备方面得到了盟国的支援,正面战场如此大溃败,这只能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结果。溃败的具体原因之一是有的部队因长官贪污军饷而吃不饱饭、士气低落、纪律败坏;豫中连年灾荒,地形多平原,有利于日军的重武器发挥作用。但是,正面战场虽然是溃败的局势,却也吸引着四五十万日军,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乘日军后方空虚之机,大力推进了攻势作战,发展了根据地。

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也并非完全溃败,在滇西和缅北(远征军)战场上取得了反攻的胜利,收复失地16万多平方公里,歼灭日军4.8万多人。缅北、滇西反攻作战打通了中印通路,使盟军大批援华物资输入中国,支援了中国的抗战。缅北,尤其是滇西反攻作战,十分艰苦,中国军队付出了重大牺牲。滇西反攻,进攻腾冲“经激烈战役40余次,官兵伤亡十之六七,尤以未冬登城开始巷战,寸土必争,血流成渠,惨烈之状难以形容,官兵伤亡更倍于前,各部战力消耗殆尽”。仅“腾冲、芒市等役,官兵伤亡即达6万余”。在缅北、滇西反攻战中,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受到盟国的好评,博得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声誉。

五、结论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制约的,缺一不可。两个战场的作用都不可低估。

两个战场的相互配合,是阶级利益和政治主张不一致的两种力量在与共同的民族敌人作战时的一种特殊合作形式。它以实践证明:阶级利益不一致、政治主张不一致的政党或集团,在主要敌人、主要矛盾一致的前提下,仍然有必要和可能合作,合则两利。这一历史事实为当今台海两岸不同党派或集团在承认一个中国、以振兴中华为目标的前提下的合作,提供了历史经验。

注释:

①国民党也有敌后战场,但以正面战场为主。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41页。

③同上,第540页。

④同上。

⑤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392页。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忆》,军事科学出版社,第143-151页。

⑦王功安、毛磊主编:《国共两党关系史》,武汉出版社1988年版,第411页。

⑧同上。华北敌后战场歼敌2万余人,而台儿庄大捷也不过歼灭1.1万余人。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408页。

猜你喜欢

敌后战场日军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中原敌后抗战的李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