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块化走向融合制: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2016-04-12魏红英黄伟贤
魏红英,黄伟贤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学院创业教育教研室, 广东 深圳 518055)
从模块化走向融合制: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探讨*
魏红英1,黄伟贤2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学院创业教育教研室, 广东 深圳 518055)
在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中,存在着模块化趋势问题,表现为理念功利化、过程固结化、知识模块化、课程分割化、体制碎片化等.本文站在可持续性发展视角,从创业教育模式的理念、课程、体制、对象、主体五个维度,构建创业教育多元“融合模式”,并结合实践,阐释了融合的路径和方式: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复合人才培养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创业教育对象点线面的融合、政校企行四方协同联动等.
创业教育;模块化;融合模式
对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有:①尝试界定创业教育模式概念.“创业教育模式作为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活动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环节的组合与构成”[1];②归纳其他国家或地区创业教育模式,如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3种典型模式,即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2],三加一模式[3]等;③提出中国创业教育的各种模式,有立体模式[4]、嵌入模式[5]、体验模式[6]、全程全场全面和全员的四全模式[7]、“三段式全程化”模式[8]、“融入式”[9]、沉浸模式[10]、“三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实践平台、教育评价)模式[11]等.但许多研究者仅仅只探讨创业教育,而不是创业教育模式,有的甚至直接以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指代创业教育模式.由于忽略了教育模式的系统性、结构稳定性和维度的多样性,只强调教育模式中某一要素或方面,如教育目标[12]、或教育对象、或课程体系[13],导致构建的创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指导价值大打折扣.
在1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可谓众彩纷呈:初建了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了大学生“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等创业活动;创建了创意创新创业园、孵化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校外拓展,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内在的缺陷并制约创业教育未来发展,表现在: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的内在联系被割裂,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被分解,出现了创业教育的理念功利化、过程固结化、知识模块化、课程分割化、体制碎片化等模块化趋势.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如何推进,如何保持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摆在职业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提出需要选择新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理念、课程、对象、方式、体制之间多元“融合”的创业教育模式.之所以选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样板案例,是基于2个方面:一是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在全国1335所专科(高职高专)中位居第一[14];二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产业链和人才供需链的新常态,突出供给侧改革,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设计、科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部分地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提升了创业教育的效果.根据第三方(麦可思报告)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近四届毕业生在毕业后一年内实现自主创业的达到5%,比全国高校平均比例高出3.64%;毕业3年后创业率为12.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7%)5个百分点.创业企业成活三年及以上比例超过60%,多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1 从功利到素质:创业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
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功能定位和价值追求问题.这一问题来源于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和推断.目前,尽管看法不一,但普遍认同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的界定,创新创业教育指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的培养,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15].该定义比较全面反映了创业教育本质.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认为,创业教育是大学生掌握学术性的、职业性的两本教育护照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该护照证明大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enterprise),表明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可见,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更多的关注能力的培养,是事业心与开创能力的培养,是具有“创业遗传密码”的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人才的培养.
从发生学意义看,中国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国外创业教育的不同,是应对中国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产物,由我国政府主导和引导,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就业导向的功利烙印.这从政府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可见一斑.2010年教育部的文件直接将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联系起来,文件名称为《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这一功利化的价值追求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确实起到些微作用.但是,政策的功利性割裂了创业教育、技能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导致创业教育定位模糊,出现了把创业教育理解为“开办企业论、第二课堂论、特定受众论”的实践偏差.这一就业导向的定位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不具有可持续性,需要重新定位.
1.1 培育复合人才胜于就业职工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所具有的自身类型特征,即高素质高技能复合人才,它既区别于技工学校单一技能人才的培养,又不同于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创业教育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内容,需要系统地融入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复合人才的高度对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价值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在现代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知识之中的综合文化素质教育中,培养创业基本素质所需要的理性、科学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的“三育人”教育,培养出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拥有跨界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人才.
1.2 培养创业精神胜于创业技能
创业教育的“重心”放在哪里?挖掘创新潜质,进行“种子教育”[16].由于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的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17],创业实践渗透创业者对创业价值认同、对创业形势的理性判断、对创业项目的价值权衡、对创业失败的[18]意志磨练等,需要创业教育提升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判断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协作能力,因此,创业教育不能仅仅进行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要启蒙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精神塑造是创业教育的“重心”,要像美国百森商学院、哈佛商学院那样,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塑造和培养;要如深职院所做,“在学生心中种下创新意识和创业理想的种子”,让它在适合的时机、适合的土壤里长出坚实的果实.
2 从边缘到中心: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渗透
目前,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由于时间短,课时紧张,大多采用分割式的课程模块,创业教育处于边缘化地位.一是叠加式.一些学校在已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等课程体系中加入创业课程,课程教学中形成两张皮现象;二是边缘化.有的学校设立业余课程,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通过举办创业讲座、活动竞赛进行创业精神培养,没有固定安排和系统规划,更多的仍然停留在就业指导的范畴.三是特定性.课程开设对象只针对少数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或只针对毕业学生.只将少数特定学生纳入创业教育中.四是非体系化.课程少而不全,有时多年不变,缺乏系统性动态性.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是,进一步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中增加、在内容上渗透、在过程中整合,实现“全体学生参与、全方位开展、全过程实施”的“三全”教育.主要有几种具体途径:
1)整合式.整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整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与实践;整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三类课程;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社会资源,共同开发打造“横向和纵向相结合、主修和拓展相融通”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发系统化的融合课程,推进创业教育的跨学科、跨学院、社会化的课程建设,构建“专业+”(即主干专业+拓展专业,学生除了学习招生录取的主干专业外,还必须学习另外一个拓展专业,为个体发展奠定可塑的基础.)的专业之间交叉相融的复合教育体系,拓宽教育途径.
2)渗透式.推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融合,与专业渗透,在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中,挖掘关于创新创业意识和素养内容,并纳入教学大纲,把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学,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渗透创新创业内容,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的渠道.这样,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取创新创业相关的理念和知识,部分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要求.
3)创设式.创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变创业教育同构化和同质化问题,根据专业特点,以及“素质+技能+能力”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求,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使课程设置与专业设计上不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岗位技能,而是着眼于职业群或职业面.项目化课程,社团课程化.结合专业教学,由有科研课题的老师设计操作性项目课程,融入到“专业+”和“课程+”的复合课程体系中.通过“专业课程+项目(科研项目)课程”,培养“专业能力+创新能力”.
4)提升式.一是将创业基础纳入各专业必修课范畴,二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要素,纳入课程规划.参照落实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创业基础”教学大纲,将创业基础作为各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
5)动态式.建立课程的动态运行机制.包括课程的动态调整和学生学制的动态管理.引入动态运行机制,根据社会动态的多方位需求,将创业课程设置纳入按需增减、随机组合的动态变化之中.倡导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业.
3 从单一到综合: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式相统一
目前,各职业院校的创新教育处于摸索粗放阶段.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往往出现两种侧重点不一的做法,一是注重创业知识的灌输,主要与创业有关的工商管理课程,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法律知识、市场调研等.这些知识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创业教育更需要实践教学.二是偏重于实践教学.缺乏基于学生需求的具有持续性的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
1)模拟教学,实践育人.可以学习国外实践教学经验.国际上典型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从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流程入手,以案例和虚拟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鉴别、组建创业团队、设计商业模式、整合创业资源.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引领教学、情景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2)团队学习,项目育人.将“从学校到工作”职业理念转换为“从学校到生涯”的联业教育理念,创建以创业为目的的学习团队.由学生组成团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项目,动手实干,从实践中总结学习.组建实战导师队伍.建立现代师徒机制,由创业导师个性化地对创业团队进行实践指导.
3)基地实训,理实一体化育人.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建立有实质活动的、训研创于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这三个对接实训基地与产教园区,产业园将产业链、教学链、实训链、就业链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通过课程教学与企业互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4)过程指导,平台育人.搭建创新创业的各种平台,包括创业组织平台、创业竞赛平台、创业宣传服务平台、创业市场运作平台、创业交流平台、创业成果展示平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创业学院组建创业社团,组织策划“创业启航”等系列活动,打开创业窗户;设立创意创业园,搭建企业孵化平台,实习创业带动就业;成立微观装配实验室,提供学生“从创意,到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服务,使之成为“创客”的“梦工厂”,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创办“四会两赛三联盟”,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通过文博会、高交会、创交会、国际创客周大会以及创业竞赛和技能大比武,将有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加强实践训练.“三联盟”即创交会联盟、深圳创客联盟和全国高职院校创客联盟,承担着交流信息,共同提高的任务.
4 从特定到常态普及:创业教育对象点线面的匹配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无序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教育对象的界定上表现尤为突出.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瞄准普通学生,推动大众创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以“协同育人、复合育人、文化育人”的整体思路,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以及社会资源,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进行持续性的教育.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建立启蒙教育、预科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教育、在线教育“五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启蒙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开课.“启蒙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课.“预科教育”,包括KAB、SYB、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以及由各专业开设创新型项目化课程,实现“专业课程+创新教育”,为有清晰创业梦想和明确创业生涯规划的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知识与技能.“职业教育”,即通过创业学院开设 12门专业化创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即通过校外专家评审推荐学生项目进入学生创意创业园进行孵化.“在线教育”,依托学校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开设《创业实务》在线教育课程.这样,形成一个从普及开始,分层筛选,再到适者培养的育人过程,构成普及型、拓展型、精英型三个层次的创业教育对象,让每个学生惠及其中.
这一做法的特点:点线面结合、分阶段、分层次、体系化.
点:打造创业教育的金字塔,对有创业需求和即将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专业教育,提供个别化、个性化的创业教育指导、训练,使培养目标精准化.
线:对即将工作的毕业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分析、创业政策导读、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就业创业指导.
面:扩大创业教育覆盖面,连贯统整并拓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落实到职业院校,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创业,但是要求教育对象具备创业思维与能力.建置完整的能力导向课程架构,全方面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技能等,使人人有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
5 从单一到多元:外部多元合作与内部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
创业教育主体不仅仅是学校,还有政府管理部门、社会相关组织、校友等,如何打破各自为政、封闭分割局面,如何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这是目前职业院校创业教育面临的又一难题.有益的做法是:搭建外部优势互补,内部协同推进的多元协同联动机制.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互惠共赢、共生共荣的机制与体制.
5.1 建立外部优势互补机制
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构成创业教育协同机制.创新政校创业教育虚拟合作体制机制.也就是,在不改变现有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框架下,由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者教育部门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协调决策执行机构,统筹整合行政资源,协调部门力量,对地方重大创业教育事务进行衔接、磋商、交流和对接,落实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探索政校企行创业教育合作模式.依托各种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学校创业孵化器,整合优势资源,建立服务与开放型基地,形成“培训、研究、孵化、成果转让”等一体化的实用性创业孵化平台.
5.2 建立内部流程一体化的体制
职业院校内部构筑集教学、实训、活动、服务等教学服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形成从学校到学院、再到专业,从政府到行业、到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导师贴心服务.各主体之间协同工作,共同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
5.3 建立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进校园制度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以专职教师、成功企业家、社会各方面创业成功人士和政府相关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专兼相结合的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该队伍由“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统筹,不仅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帮助,还亲自参与教学工作和学生创业项目指导.
5.4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从教育的角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可以为大学生创客联盟,也可以是资源平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客联盟平台由17所海内外知名院校、9个创客相关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9家知名企业、8个专业孵化器、2个知名媒体组成.它可以扩展为资源平台,专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政策咨询、项目推荐、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创业指导、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服务.
[1] 鲍冠艺.浅析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模式[J].改革与开放,2009(5):186-187.
[2] 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220(5):52-56.
[3] 苏世彬,黄玉林,陆培民.“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基于台湾育成中心经验的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6):55-62.
[4] 丁瑞忠,王全文,吕海航.“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鲁东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90-92.
[5] 赵光锋.专业教育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原则、模式与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6(2):16-18.
[6] 王博.体验式教育与传统创业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构想[J].职教论坛,2015,32(5):90-92.
[7] 王平.高职院校“四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4):92-96.
[8] 李苏燕,黄道平.创业教育模式新视点:“三段式全程化”[J].职教论坛,2015,14(5):18-21.
[9] 刘海远,韩晓玲.跨学科视角下“融入式”高职创业教育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5,5(5):63-67.
[10] 陈超逸.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5(3):154-155.
[11] 张赵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22-26.
[12] 陈浩凯,徐平磊.印度和美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与中国的创业教育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9):45-49.
[13] 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6.
[14] 中国科学评价中心.2016-2017年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600强)[EB/OL].[2016-07-03]. http://www.nseac.com/html/263/676582.html.
[15] 杨玥,刘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5(5):77-81.
[16] 张林芝.浅谈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式[J].教育研究,2006(8):90-91.
[17] 李家华.创业基础(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8] 葛军燕.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挑战、使命及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13(9):47-50.
From Modularization to Integration: a Discussion on the Mode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EI Hongying1, HUANG Weixian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2.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Office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is becoming modularize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tilitarianism of the concept, the ossification of the process, the modular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system. In this essa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ive aspects of the educational model has been optimized, including the concept, curriculum, framework, objects as well as operators. An “Integrated Mode” in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has beencreated to interoperate the path and method to integration. This upgraded and diversified education model will combin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with interdisciplinary personnel training, integrat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courses as well as coordinate the schools with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modularization; model of integrating
G642
B
1672-0318(2016)05-0063-06
10.13899/j.cnki.szptxb.2016.05.012
2016-04-26
*项目来源: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15ZDA001)、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GD15XGL54)的阶段性成果
魏红英(1966-),湖北孝感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行政体制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组织发展等.黄伟贤(1979-),广东罗定人,讲师,硕士.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