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探源

2016-04-12赵渭绒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4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万民和睦周礼

赵渭绒(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4)

★文学艺术★

“和谐”探源

赵渭绒(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4)

在双音词“和谐”行用之前,可单说“和”或者“谐”。“和、谐”原本是一对近义词,“和”指“应和”属动作,“谐”指“言语相顺,不违逆”属状态,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连用而成了同义复合词。复合词“和谐”早在西汉时期已见使用,表示人际关系或舞者与音乐配合关系的和睦协调。东汉以后用量渐多、语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最晚到清代,其语用范围发展到泛指一切关系的和睦协调,这就和现代汉语的情况完全一致了。

和谐 龢龤 同义词

现代汉语常用的“和谐”一词,原指“和睦协调”。在双音词“和谐”行用之前,可单说“和”或者“谐”。

“和”本为动词,指“应和”,《说文·口部》:“和,相应也。”“谐”本指言语相顺合,《说文·言部》:“谐,詥也。”①同时,《说文》中另有字形从“龠(乐之竹管)”、表示音乐和谐的“龢、龤”,《龠部》:“龢,调也。”“龤,乐和谐也。”不过,古书中多借“和”为“龢”②,同时,“龤”在实际文献中也多写作“谐”③。因此“和、谐”兼表“龢、龤”所具有的音乐和谐之义,而“龢、龤”逐渐废却不用。

从秦汉古籍的使用来看,“和、谐”的使用频率不同,“和”的用量大大高于“谐”。总体来说,二者意义基本相同,语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在表示音声的和谐时,“和”往往表示配合得当的动作,即应和、唱和。如,《易·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小雅·宾之初筵》:“龠舞笙鼓,乐既和奏。”《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谐”表示由于配合得当所产生的彼此共鸣的和谐效果。如,《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后来,“和”通过引申也可表示彼此共鸣的和谐效果。如,《尚书·舜典》:“诗言志,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④《礼记·檀弓上》:“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弹之而不成声。”⑤

由音乐义域扩大,表示民众关系的和谐时,“和”可兼表外在和内在的和谐。如,《礼记·乐记》:“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这里所说的上下之和不仅包含外在的和睦也包含内在的和谐。《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这里“和”是与“敬”并重的两种行事前提。《礼记·经解》:“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和与仁,霸王之器也。”这里的“和”指在上者发出号令后百姓不但顺从而且内心喜悦,足见其表示兼具内外的和谐。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再如,《礼记·儒行》:“礼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周礼·夏官司马·撢人》:“撢人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事,以巡天下邦国而语之,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而“谐”重在表现外在的和谐。如《礼记·礼器》:“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作动词、表示使双方关系和谐时,“和”既可用于百姓,也可用于邦国。如,《周礼·春官宗伯》:“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周礼·秋官司寇·掌交》:“(掌交)使和诸候之好,达万民之说。”《左传·襄公十一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这里用于邦国。《周礼·地官司徒·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这里用于军旅。《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礼记·礼运》:“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知勇,以功为己。”《礼记·冠义》:“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这里用于百姓。“和”还可以指一切事物之间关系的和谐。如《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而“谐”通常只用于百姓。如,《尚书·舜典》:“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⑥《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一曰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三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谐、和”也可连用,表示使百姓关系和谐。《周礼·地官司徒·调人》:“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

综上可见,“和、谐”本是一对义略有别的同义词,因此,《尔雅·释诂》言:“谐、辑、协,和也。”《广雅·释诂》曰:“和,谐也。”

伴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和、谐”连用而成了同义复合词。调查发现,复合词“和谐”早在西汉时期已见使用。《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西汉毛亨传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⑦这里毛亨用“和谐”形容后妃和君子之间的关系。《诗·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毛传:“骖之与服,和谐中节。”这里用以指骖马与服马的和谐就如同舞者合于音乐的节拍。

东汉以后,“和谐”一词的使用渐多、其语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夫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这一句出自《后汉书》所记载的仲长统的文章《法诫篇》,指政事的和谐。《全后汉文》卷二二《礼物》:“合欢铃,音声和谐。”《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三国魏何晏注:“纯如,和谐也。”《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这里又指音乐的和谐。中古以后,其语用范围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几乎可以泛指一切关系的和睦协调。《金史》卷七十三:“卿其勉尽乃心,与丞相议事宜相和谐,率循旧章,无轻改革。”元刘庭信《春恨》:“【折桂令】几时能够单凤成双、锦鸳作对、鱼水和谐?”宋无名氏《沁园春》:“人偕老,类鸳鸯匹偶,鸾凤和谐。”最晚到清代,其语用范围基本就和现代汉语完全一致了。如《清史稿·乐志》夏谚歌第十三:“识民心爱戴,民俗和谐。”《清史稿·藩部·科尔沁》顺治元年敕命:“凡有怀欲吐,俱得陈奏,心意和谐,如同父子。”

今天,“和谐”一词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其不但包含了以往所具有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之和睦协调的内涵,而且还拥有了讲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等新的时代精神⑧,成为了一种在继承中拥有创新的新的时代要求。

【责任编辑:桂静】

注释

① 《说文·言部》:“谐,詥也。从言,合声。”段注:“詥之言合也。”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龢”下曰:“经传多假和为龢”。

③ 如《说文·龠部》“龤”下云:“《虞书》曰:八音克龤。”今本《尚书》皆作“八音克谐”。

④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是申说心志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而音律要和咏唱的歌声相应和。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和谐,相互之间不弄乱次序,那么神与人就能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⑤ 句中前“和”为应和的动作,后“和”为和谐的效果。

⑥ 这句话可理解为:“(舜)是瞽人的儿子,父亲心术不正,母亲言行暴虐,其弟象傲慢无礼,而舜能使自己和他们和谐相处。以其淳厚的孝心,治国不至于邪恶。”

⑦ 《汉语大词典》以毛传为郑笺,误。

⑧ 《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552页。

[1]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5]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武汉: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6]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H1

A

1008-8784(2016)04-16-3

2016-09-18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Research Fund of 2016.

赵渭绒(1976—),女,陕西渭南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万民和睦周礼
Effect of thickness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ingle domain GdBCO bulk superconductors
“和睦”
你会怎样做?
齐心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清明国祭
万民同心
河北保定:500万执行款缘何久拖不执?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