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金台制笔”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6-04-12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637131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金台制笔南充

杜 凡(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南充 637131)

★文化产业★

南充“金台制笔”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杜 凡(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南充 637131)

作为南充地区颇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台制笔”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地区文明发展的载体,其传承和保护研究有利于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金台制笔”的特点,对其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和目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如今走向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此探讨出一系列传承和保护“金台制笔”技艺的方法策略,对重振“金台制笔”的辉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台制笔 发展 保护 传承

毛笔制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艺术宝库贡献的一件珍宝,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南充地区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历来文化氛围浓厚,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金台制笔”就是南充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明珠,至上世纪80年代,在南充地区依然保留着悠久的毛笔制作传统和高超的制作工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传到现在的就是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的“金台制笔”。“金台制笔”是中国传统手工制笔技艺的缩影,经历了传入、起步、辉煌、式微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史也是中国传统手工制笔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写照。“金台制笔”的手工技艺是人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出的一系列规范化、典型化、定型化的技艺和样式,是人类智慧的硕果,它折射出南充地区的风土文化和生活百态,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载体。只有通过保护或重新唤起这种非物质的“文化记忆”,把握这种文化的整体意义,才可能了解历史文明的真正内涵和其中蕴含着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本文试图结合“金台制笔”的现状就如何保护和传承这门技艺作一番探讨。

一、“金台制笔”的发展史和特点

(一)“金台制笔”的发展史

金台毛笔相传是蒙氏家族在蒙恬遇害后,在逃难中将制笔工艺带到顺庆区金台镇的,虽然这已无法考证,但如今在金台镇蒙氏仍为大姓。通过几百年的发展,制笔业已在该镇形成了一项传统,成为村民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之一。到上世纪80年代,制笔业已遍及整个金台镇,全镇九个村几乎村村都有人制作毛笔,金台镇还定期有“笔市”进行市场交易,产品远销四川全省以及陕西汉中等地,制笔业曾经繁华一时。

(二)“金台制笔”的特点

据金台镇如今唯一还在坚持手工制作毛笔的老人冯志才介绍:金台毛笔的笔头主要以羊毛、山兔毛、香狸毛、黄鼠狼毛为主要原料,猪鬃、马尾、胎发也常使用,其中,以黄鼠狼毛和山兔脊背毛制成的毛笔为上品,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狼毫”和“兔毫”,有时会根据几种毛质的性能、特点进行配比制作出软硬适中的“兼毫笔”。原料不同,笔的性能也不一样。金台毛笔制作工序从72道至108道不等,主要有铰笔筒、煮麻、除脂、拣齐、切毛、梳匀、干修、粘锋、刻字、挂绳等工序,每一道大工序又有若干小工序,每一道都不能偷工减料,如“梳匀”,就是用尖利的牛角梳一遍遍把兽毛和黄麻梳匀在一起,要梳30多遍,否则会影响毛笔质量,写起来容易分叉,或笔尖按下去抬不起来。金台制笔是一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的传统技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

二、“金台制笔”的发展现状

金台毛笔的制作技艺细腻复杂,是纯手工技艺,由此制作出来的毛笔非常精美,既具实用价值,又有传统手工艺的特征,2013年,“金台制笔”技艺被南充市顺庆区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金台制笔”的辉煌已不复存在,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

(一)市场需求萎缩

随着人类书写工具的改进和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毛笔风光不再,从古代大众化的日常书写工具逐渐变成了专门的艺术创作工具,毛笔越来越脱离人类的日常生活而变成了艺术家们的专用工具,普通大众几乎在生活中用不着毛笔,毛笔市场急剧萎缩。

(二)科技的冲击

现代机器制笔业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手工毛笔制作,“金台制笔”基本上是纯手工技艺制作,为了保持传统手工毛笔的特性,每制作一支毛笔都需要经过繁杂的工序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生产效率非常低。随着机器工具和自动化设备的广泛运用,现代制笔业的产能有了极大地提升,这无疑让“金台制笔”这样的手工制笔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地位。

(三)缺乏技艺传承人

由于市场萎缩,发展空间窄,经济效益低,许多以前的金台制笔匠早已放弃这门手艺另寻生计,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继承制笔技艺。据调查,目前金台镇唯一还在坚持进行传统手工毛笔制作的是已满73岁的冯志才老人,老人说自己坚守这门技艺并在市区模范街摆摊销售,纯粹是出于一份热爱,不希望因为没有技艺传承人而让“金台制笔”技艺在自己手中消失。目前金台制笔的技艺传承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因而无法传承更谈不上创新。

(四)法律和政策性困境

虽然2012年南充市顺庆区文化馆对“金台制笔”的流程进行了影像拍摄、资料登记加以保存,但是这种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濒临失传的困境。因为这并没有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和存在的根本动力问题。“那么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只能是永远地停留在保护这个阶段,而被保护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只能成为人们在博物馆或图书馆观望的欣赏品,而不能真正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社会中蕴藏的真正活力与震撼力。”[1]目前政府对于市级以下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金台制笔业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任其发展下去便无法摆脱最终消失的结果。

三、“金台制笔”的保护和传承对策

(一)政策上的扶持是“金台制笔”复苏的前提

“金台制笔”技艺被列入顺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金台制笔”迎来复苏的大好契机。“金台制笔”这种完全靠手工制作、市场目标群体非常单一和狭窄的传统产品,如果只靠产品自身在社会发展浪潮中摸爬滚打的话,肯定敌不过市场的大浪淘沙。作为一种早已超出了商品定义的传统手工产品,政府应该在保护和传承上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可喜的是,当地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一点,2013年,顺庆区文化馆在整理民间文化过程中,专门请专家将金台毛笔制作的原材料、制作工序等资料进行详细梳理、记录、整理成档案,并全程拍照存档,准备申报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可以尝试成立“金台制笔”研究会,进一步搜集制笔资料,把金台毛笔历史沿革、制作人的传承谱系、制作毛笔工序的情况记录、整理成文本加以研讨,可以在南充展览馆中设立专门的开放性非遗展厅,加大宣传力度。另外,还应对金台制笔匠人和下一代传承人的各种权益给予保护,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与扶持,以便更好地将“金台制笔”技艺挖掘和保护,形成完整的技艺体系,走出挖掘-保护-发展-传承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对内注重创新,对外取长补短是“金台制笔”重新发展的关键

1.注重制笔技艺的研发与创新

在如今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时代,任何一种产品要发展关键是要适应时代需求,要主动创新。对“金台制笔”从业者来说,要摒弃以前“等、靠、要”的思想,遵循市场规律,进行产品革新,才能实现“金台制笔”再次的发展。河北的“侯店制笔”不失为“金台制笔”的一个好借鉴:2000年初,侯店制笔艺人王文申成立公司专攻手工毛笔的制作与开发,并创立了“侯店制笔”品牌。他先后研制出了重达48公斤的乾坤巨豪、短至仅有10厘米长的三相毛笔等100多个不同特色的毛笔产品,极大地宣传了侯店毛笔品牌,令侯店毛笔名声鹊起。相比之下,因为精力有限,“金台制笔”艺人冯志才老人制作的毛笔如今只有几种产品,在整体上显得档次不高,没有包装,没有品牌,最贵的笔卖不到100元。一种地方产业慢慢销声匿迹,而同样的产业在别处则能方兴未艾,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市场萎缩那么简单。创新并不是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而是要在保持其原有特征和内涵的基础上加入符合时代气息的新元素,使其跟上现代人审美观念,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利用新科技、新技术改良毛笔,提高制作效率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层出不穷,如果固步自封,必定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金台制笔”也应主动走出去,学习其他地方发展得较好的毛笔制作和推广经验,为我所用。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坚守传统毛笔技艺,又要根据现代毛笔制作新工具、新材料的变化,推陈出新,不断改良工艺。目前在笔头制作中已经出现了梳毛机这种半自动化的机器,而笔杆及其他笔料加工制作的机械化程度更高,基本上已经脱离了纯手工操作,在用料上,除了兔毛、羊毛、猪鬃等传统材料,用尼龙等新型化工材料制作笔头的毛笔正占据着大部分初级书画爱好者需求市场。“金台制笔”如果无视这种变化,就会丧失发展机遇。传统笔坊加工技艺的保护,不是漠视或故意回避现代技术,而是在保证毛笔制作技艺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尝试通过机器来提高劳动效率,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来更好地保护传统技艺。

(三)培养传承人,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是“金台制笔”传承与发展的基础

传承大众化,意味着打破一家一户式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局限。“金台制笔”过去主要是一家一户式的,各家有自己的制笔作坊,规模较小,小的就是夫妻两人,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几人,从业者基本上都是由农民转变而来,文化不高,生产力量薄弱。因为市场萎缩,如今这些制笔匠人基本上都放下了这门手艺,下一代也不愿意来传承,数年以后,“金台制笔”可能真正面临失传。要重振“金台制笔”就非得有一些有文化、有见识、懂营销,热爱本行业的有志青年参与进来。

1.面对中小学生举办毛笔制作培训班

目前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势必会培养更多的传统书画爱好者,这对毛笔制作从业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增加了对毛笔的亲近和喜爱,对于毛笔制作自然多了一份兴趣。“金台制笔”可以依靠政府推广,在全区乃至全市广大中小学校开设毛笔制作手工课,如毛笔制作观摩课、某一工序的体验课等,培养孩子们对手工制作毛笔的兴趣,让孩子亲身感受毛笔的制作过程,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让毛笔制作走进大学校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焕发新的生命力需要植根于有活力的土壤,高校无疑是最合适的地方。通过政府协调,让制笔艺人在高职类院校开发一门毛笔制作选修课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传承方法。毛笔制作作为一门技艺,本身就是高职类院校职业技能的一个范畴,南充目前职业类院校很多,让金台毛笔制作技艺成为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既让学生多掌握了一门技能,又能对“金台制笔”技艺起到传承作用,对学校来说,这也可成为一种特色,对制笔艺人和学校都是双赢。

毛笔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生产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生活需求,而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文化生活需要。因而,毛笔制作有别于一般的商品制作,制笔者本人的文化素养不高就很难站在与使用者同等的高度感受毛笔的使用价值,更无法达到研发新产品的境地,以上两种模式不失为提高毛笔制作人文化素养的好途径。

(四)产品定位适应市场需要是“金台制笔”传承与发展的根本

产品定位是指针对某类目标顾客群体确定产品在市场上适当的位置。恰当的产品定位是市场营销的前提,“金台制笔”也不例外。

1.私人定制专门毛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个画家都有着自己长期形成的用笔特点和习惯,而这些特点正是他们作画风格在绘画中的个性体现。素有当代“中国笔王”之称的制笔大师周鹏程说:“书画家对笔的要求很高,不同的人对笔的要求不同,同样是一支笔,有的人认为太软,有的人认为太硬,要制好书法家所用的笔,先要了解他写什么字体、画什么画,才能大致制作出他适用的笔,有时甚至在试笔后还需与书画家深入沟通后进行修改。”可以这么说,几乎每一位画家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用笔要求。为个人量身定做毛笔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书画家们的实际要求,制作出更加适合于他们创作的用笔。

2.研发高端毛笔产品

毛笔在满足使用这个前提下,还要注重毛笔的精神价值,凝聚和升华其内在民俗文化内涵。在坚持推广大众化、普及性毛笔的同时,也要设计和制作出精品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毛笔。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有全国最大的毛笔交易市场,这里有专门的制笔工艺店,开发独具艺术特色的精品毛笔,一支笔可以买到300至1000元不等。也有人在毛笔杆上做文章,将微雕技艺融入毛笔笔杆中,一支笔可以卖到上万元。另外,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特殊功能或特殊制作的毛笔更会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

3.开发不同画种毛笔产品

传统书画的市场空间有限,毛笔的制作要面向大众化,必须开拓其他画种的市场。变则通,不变则亡,毛笔的演变不仅仅朝着实用、审美和收藏的方向发展,更应该开疆破土,拓宽应用领域。不固守某一领域,推出美术绘画新产品到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如时兴的扇形水粉画专门画笔,以及其他如水彩笔、油画笔等西洋画种工具,也可参考当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绘画课程研发新的笔种,定制相关课程用笔。

4.胎毛笔定制

胎毛笔是毛笔的一种,以婴儿第一次剪下来的头发制成,又称状元笔。不少父母都会为初生子女制笔以作纪念。胎毛笔的价格因为做工及包装不同价格差异很大。胎毛笔一般是留作纪念而并非真的拿来写字,具珍藏纪念意义,属于新兴的毛笔制作品种。

(五)营销方式的创新是“金台制笔”传承与发展的保证

缺乏现代营销体系是制约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需要实施品牌经营和建立合理的、多样化的营销渠道。

1.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金台制笔”地理标志品牌

地理品牌是指某产品已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在社会逐步形成了以“产地名+产品”来表征产品特点,是产品的区域声誉、质量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商品经济中,地理标志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免费的广告,可极大提升产品知名度。金台制笔已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特征,具有一定知名度,如果加以包装打造,成为地理品牌商标,必将让“金台制笔”重新焕发新春。

2.营销途径多样化

传统的营销途径就是实体商店销售和建立专门的销售队伍,但在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社会中,网络交易平台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营销渠道。互联网早已深入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毛笔交易来说,互联网虽然只是一个媒介,但其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去空间化及巨大的潜在消费群,都为笔坊生产创造了空前的商机。通过互联网,了解各地的市场信息,掌握各地毛笔的流行风格,从而根据多元化的需求制作适宜各地消费者的毛笔,可以说,互联网数字技术的传播,信息交流的互动,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前可利用的网络平台很多,如建网站、搜索引擎推广、建网店和微店销售、建微信公众号等。

3.毛笔制作体验店

自己动手进行DIY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借助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的利好政策,在一些景区、商业区开设“金台制笔”体验店,让毛笔制作走进普通民众。南充地区开展“金台制笔”体验店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条件,那就是古城阆中和三国文化源,结合传统的春节文化和三国文化,在古城、万卷楼等景区内开设“金台制笔”体验店,为游客提供参与传统制笔工艺的机会,让大众亲眼观看传统的、复杂的制笔过程,亲自体验制笔的部分工序,既培养人们对传统制笔工艺的兴趣,又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能填补人们对传统手工劳作亲切体验仅止于想象的精神空缺。“金台制笔”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能主动去适应社会与时代的新变化,在实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适应市场需求,注重装饰性、艺术性,满足人们欣赏性的多元化毛笔展示需求,走大众化、生活化之路,成为一种民众工艺,相信“金台制笔”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之路必将愈走愈畅。

【责任编辑:桂静】

[1] 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06).

[2] 张广河.侯店毛笔:昔日御笔的传承之忧[J].神州,2014(19).

[3] 刘爱华,艾亚玮.被捆绑的手艺:制笔技艺的当下境遇与发展路径——以文港毛笔为例[J].文化遗产,2011(01).

[4] 刘爱华.手工艺类非遗半市场化属性阐释及保护探析——以文港毛笔作坊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5] 朱友舟.毛笔制作工艺研究——以散卓笔为例[J].创意与设计,2012(03).

G12

A

1008-8784(2016)04-01-5

2016-01-09

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南充‘金台制笔’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NC2014B057)。

杜 凡(1979—),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工程硕士,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金台制笔南充
万金台战斗遗址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
2018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8~151期)
砥礪奋进 筑梦前行——庆祝中国制笔协会成立35周年
金台观日
金台之歌
2017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4~147期)
坚持法德并举 助力治蜀兴川
2016年前10月制笔行业统计分析
四川南充上智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