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以创新为核心理念的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
2016-04-12孙秋红马云蔚
孙秋红 马云蔚
(中共许昌市委党校 河南 许昌 461000)
·经济管理与改革发展·
建立和完善以创新为核心理念的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
孙秋红马云蔚
(中共许昌市委党校河南许昌461000)
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建立和完善以创新为核心理念的产业服务体系。以高效率的行政运作服务平台、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体系、全方位的中介服务体系等,促进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优化。
创新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机制
产业集聚区是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双载体,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也是引领改革创新的示范田。而建立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既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的突破口。从发展现状上,各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软环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产业集聚区的行政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企业财政融资能力欠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较弱等。按照推动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产业集聚区应在提质转型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以创新为核心理念的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
一、创新管理机制,搭建高效率的行政运作服务平台
(一)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
树立服务政府的理念。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行为的强势介入有其现实合理性,但随着产业集聚区进入发展阶段,政府要及时转变角色,准确定位,将工作重点放在促进集群内产业联系,打造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以及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等各环节之间的组织协调上。通过“一站式服务”、“开架式服务”、“自助式服务”、“首问负责制”和设立“服务投诉室”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构建园区政策服务平台,强化阳光政府的理念,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及时发布公共信息,对管委会的职责权限、办事依据、办事时限、收费标准、办事结果、重要决策、廉政规定、监督办法、责任追究等进行公布,健全政务公开工作,主动接受社会和企业的监督,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优先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走科学、环保、集约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持续、健康、高效地发展,争取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坚持“小机构,大服务”的组织原则,对现有管理结构进行重构,探索建立新的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其一,建立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参照复合行政和协同政府的理念,推进区划调整,解决经济发展功能区和行政区划套合的问题,建立开放式、发展式、整合式的行政管理体系,形成规范、有效的协调机制,便于对区内各项事务的统一运筹和管理。其二,建立健全专业型、服务型的管委会。按照防止机关化、行政化的要求,建设专业型、服务型的管委会,处理好集聚区管委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方便、快捷、有序的服务。
(三)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
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对产业集聚区进行科学评估和发展。强化对集聚区增加值、税收收入、企业数量、投资规模、外资引用等指标的比重,将考核重点转向集聚区创新能力、投资环境、品牌建设、运营效益等方面,更加突出主导产业项目和区内产业关联交易额、相关配套机构设置等集群发展情况,切实以科学考评体系引导产业集聚区注重集群发展。采取差别化政策,对产业集聚区集群实行动态管理。按照优胜劣汰“优晋劣退”的筛选机制,淘汰一些不适应形势没有希望的产业集聚区。对符合用地节约、生态环境良好、发展质量高、速度快等条件,经考核后给予奖励,在增量土地指标、环境容量配置和政府资金安排上优先支持。
二、拓展融资机制,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一)构筑高效的政府投融资平台
通过整合集聚区内各种专门的投融资平台,将集聚区内已有的产业投资机构、专门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机构以及为企业上市提供咨询和服务的机构整合在一起,组建大型的多功能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将产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小额贷款机构和企业上市服务机构通过股权这个纽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这几家机构可在业务、资金、信用、信息、市场等层面实现内部联动,扩大平台的资本规模,提高融资能力和资金运作的灵活性,同时降低自身的债务率和风险,从而更好地为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确保集聚区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二)借力资本市场提升投融资规模和效率
本着“上市一批、引导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加大对园区内龙头企业的上市辅导与推介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具爆发成长潜力的优势企业在主板上市融资。同时创造条件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创业企业快速发展,促进其尽快在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集聚区规范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为集聚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支持,提高融资运作水平。积极采用市场化选聘、加强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人员业务素质,建设熟悉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引进专业顾问机构,支持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合作,提升运作能力和水平。
(三)创造集聚区投融资的良好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作用。建立市财政专项资金与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实际融资规模相挂钩的奖补机制,推动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间接融资,努力扩大直接融资,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二是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高融资担保能力。支持依托各种行业协会组织的担保机构发展,把解决集群式民营企业融资与培育企业信用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带动民间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加强第三方平台建设。三是构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把企业信用纳入法律监管范围,对信用缺失的企业,通过相关法律追究其信用缺失的法律责任。
三、启动市场活力,构建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加大投入,建立公共创新平台。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是企业创新的载体,要鼓励重点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产业,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创新的平台。政府引导,建设企业创新平台。通过政府的引导,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企业研发平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多样化为合作形式,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企业和国内外的一些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科技研发,为企业解决科技难题,开展科技对接服务,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实施人才集聚工程
建立人才的引进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通过多种灵活方式建立创新型的人才引进机制,引进省内外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诸如,建立人才工作站、建立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等,在产业集聚区定期发布产业集聚区人才需求目录,广泛招揽人才。健全人才的服务体系。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包括人事政策、人才招聘、党建指导、人才培训等在内的“四项服务”,打造“四个平台”(即人才交流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人才与项目对接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四种机制”(即人才引进机制、人才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储备机制),建立起常态化、机制化、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才服务模式。实施企业家成长计划。在注重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拼搏精神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家培训,移植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方式。完善企业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的交流研讨活动,借助企业家协会等载体,促进企业家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互助共长。
四、创新产业组织形式,促进生产要素的集群式发展
(一)明确集群定位,培育集群驱动。在专家论证、科学决策的基础上,遵循实际,端正科学的态度,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当地可利用的区位、资源、交通等比较优势细致分析,对集群的发展方向和集群定位做到准确把握,制定集群政策,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突出主导产业。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突出主导产业,抓延链、提效益,抓补链、补短板,抓创新、强动力,抓配套、增后劲,合理配置要素,通过制定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培育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推动产业集聚区由企业集中布局向产业集群发展的转变。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建立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依托本地资源及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主导产业。
(二)组建产业联盟,促进集群发展。通过将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推向企业外部的联合创新,产业联盟可以发挥联合攻关以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协助开拓市场、促进产业集群方面的有效作用。
(三)注重业态创新,抢占业界制高点。关注处于形成期和成长期的产业,积极挖掘和培育新业态,力争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如河南处于物流、客流等交通枢纽的“十字架”位置,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在这里形成通路,具有明显的外包产业发展优势。建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外包产业建立研发、人才平台,设置租赁补贴等,通过对外包产业要素资源的有效调控,抢占这个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五、创新培育机制,塑造利于发展的集群文化
集群文化是连接产业集聚区内各行业和机构的无形纽带,是被集群内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所共同信奉和倡导的价值观,也是规范企业和机构向着共同目标发展的约束力。一是打造竞争与合作的产业生态文化。在营造区域的学习和创新氛围中,企业与各行为主体之间不仅是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文化要素的载体,基于信任与合作的文化网络是产业集聚区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要培养企业创新合作的文化认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伴随着资金流、技术流、以及人力流,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信任使集群内部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降低,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效率。在纵横交错的产业网络中,政府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根植这种社会资本关系网络,鼓励集聚区内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倡导同类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建立企业间这种相互依附的关系,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认同。二是要塑造安全可信的区域品牌文化。作为外部化的区域形象,区域品牌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良好的区域品牌的正向外部效应,能给区域造成积极影响,使区域内许多企业通过搭便车来分享搭载、辐射和协同利益。政府或者行业协是区域品牌形成的最主要的推动者,明确区域发展定位,挖掘资源或历史文化等资源察赋作为题材进行培育;鼓励、扶持区域内企业争创名牌,以名牌企业构建区域品牌;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特园区内企业共同制定地区产品质量、服务标准,并监督执行,以维护区域品牌的整体形象。三是要建设便民和谐的生态文化。产业集聚区是生活、文化和产业的有机统一。产业集聚区的居住环境应该体现产业和创业氛围,在硬件投入上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敦促企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倡导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模式,使经济增长和环境优化相互影响促进。同时,注重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一个良好的产业集聚区,也必须是生活的乐园,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例如,公园、学校、娱乐场所等设施,完善区域社会服务功能,为产业集聚区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从业者安居乐业。
[I]王缉慈.超越集群[M].科学出版社,2010.
[2]龚绍东,赵西兰等.河南工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唐苓.高新区行政服务体系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127
A
1007-9106(2016)04-0028-03
*本文为2014年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招标课题“建立完善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服务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134)的部分成果。
*
孙秋红(1970—),女,中共许昌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的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