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中国梦的研究

2016-04-12邓锋琼

社科纵横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明制度生态

邓锋琼

(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中国梦的研究

邓锋琼

(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中国梦的提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及现实基本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总目标。生态文明已由一种理论发展为国家的战略目标,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为中国梦提供了新的理论解读,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制度创新、路径创新及战略支撑。

生态文明中国梦绿色发展创新支撑

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简称中国梦,学术界掀起了对中国梦的研究。目前,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密不可分,需要我们采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方式、系统的研究方法,将中国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诸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学者们将中国梦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探讨是其热点问题。笔者以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全面探析中国梦的理论视角、制度保证、实现路径以及政策支撑,这将对深化生态文明研究及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对中国梦的理论创新

(一)中国梦的提出

时代提出问题,理论解答问题。在改革开放伟大征途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突出的时代总问题作为导航,从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总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正是对这一总问题的深入探索和成功实践,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问题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正是对这一建党思想的努力创新实践,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总问题是“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正是十年探索十年实践,才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任务就化为一个新问题:“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既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总目标、总任务的概括,更是一个新的指导全党全国人民创新实践的思想纲领。[1]

(二)中国梦的内涵

实现中国梦,实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生态文明视域支撑下,对中国梦的理论解读就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生态富强梦;二是民族的生态振兴梦;三是个人的生态幸福梦。

1.国家的生态富强梦

中国梦的首要目标是国家富强。建国以来,中国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经济落后,物质生活水平低下,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当时唯一的出路。目前,使我国已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是,我们在赞誉经济发展取得如此巨大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国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问题频发,由一个经济大国正在转变为一个生态贫国。十八大确定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的高度,只有这五位都发展了,才能提国家的富强梦富强。目前,随着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枯竭,生态危机成为当前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问题会成为实现国家富强的一个短板,如果生态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其它“四位”的发展。胡鞍钢认为:“无论是全国还是各地方,生态资本都是最稀缺的资本,生态产品都是最短缺的产品,生态服务都是最紧缺的服务。”“当中国到2020 年GDP总量可能是1978年的42倍时,中国就不缺GDP,而严重缺乏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资产了。”[2]因此,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出符合人类本性的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保证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3]因此,生态富强成为“五位一体”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国梦首先应该是生态富强梦。

2.民族的生态振兴梦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中国近现代屈辱历史与现实国情的必然发展,民族的复兴是“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4]中华民族在苦难沧桑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而向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迈进。在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强国。“中国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强国,引领新一轮人类文明转换的潮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

3.人民的生态幸福梦

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长期以来,老百姓误将幸福等同于物质幸福,结果是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并没有过上预期的幸福生活,2012年的主题是“你幸福吗?”,这一主题的出现预示着人民群众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样的幸福才是人民群众追求的幸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成为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希望。“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充分提供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多提供生态产品。”[7]因此,人们在追求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同时提出了生态幸福,生态幸福成为时下人们追求的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生态幸福?生态幸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幸福是与物质幸福、精神幸福并列,指人们对所处生态环境满足程度的愉悦感受,这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广义的生态幸福是将生态幸福融入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之中,形成生态物质幸福(即建立在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基础上的物质幸福)和生态精神幸福(即具备生态人格并追求绿色生活),这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幸福观[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追求生态幸福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对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建设生态文明,旨在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让一系列环境保护行动制度化、规范化。如何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主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完善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容。

(一)建立坚实的生态文明基本制度

《决定》提出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用途管制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这七个制度,构建源头严防的基本制度;《决定》提出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及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这五个制度,构建了过程严管的制度;《决定》提出针对领导干部的盲目决策破坏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这对企业个人违反法律规定、破坏生态环境实行损害赔偿制度,构建后果严惩的制度。这些基本制度的建立,为解决生态问题比如雾霾、灰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制度发挥根本的、长期的作用,让制度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9]。

(二)建立长效的生态文化制度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优势。孔子提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老子提出“道生万物”、庄子提出“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10]新时期提出的中国梦就涵盖了“天空更蓝、水源更净、环境更美”这一“天人合一”的理想。建立生态文明的文化制度,目的是建构全社会环境保护的“自律体系”,在全社会树立持久的环保理念,在政府主导下,倡导企业、社会组织、人民群众集体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来,增强环境保护的软实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从个人层面讲,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绿色的生活方式。2015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其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目的是通过“环境日”的大力宣传,在社会成员中广泛传播“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理念,增强人们对“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认知与理解,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少开一天私家车,杜绝使用油烟煤炉、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家用废水循环再利用等等,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生活,减少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消费现象,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2.从企业层面讲,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对于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更新企业发展经营理念,创新企业经营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组织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强化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略企业对社会、对公众的责任意识,应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公众的生态需求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基本制度的作用下,各企业领域都在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寻求绿色发展的道路,中国石油行业也不例外。塔里木沙漠公路,是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为解决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勘探开发而修建的一条专用通道,也是全球流动大沙漠中修建的第一条等级公路,2008年,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荣获“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称号,这条公路在2014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公路”。美在哪里?美在公路的修建与维护中一直贯穿生态意识、环保理念。如今,经过这条沙漠公路,时不时在灌木丛中会有野兔等动物出现,还能听到清脆的鸟鸣,每年吸引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这条公路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对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创新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要为生态环境筑起一道法治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顺利推进,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用法治划出一条政府行政的底线,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11]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在立法方面:2014年4月《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新环保法的修订,对政府、企业以社会共同参与环保事业等方面的职权和责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2014年12月,《大气污染防治法》大修,这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法令,不仅在法条数量上增加,而且在内容上对现行法条作出修改,比如对超标排污进行按日计罚。《大气污染法》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个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12]。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新环保法以生态文明为中心,加强制度建设,重点从保障制度有效实施层面进行完善和突破,实现了从政策法到实施法转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认为:“新环保法宣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优先思想,是中国环境立法史上又一重要的里程碑。”[13]

(二)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后评估制度。

目前,京、津冀以及向周围省区辐射的雾霾现象,暴露了环境保护立法与实践需要的差距,通过立法坚强对大气等重要环境要素的保护,是维持群众基本生存条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因此立法后的评估环节,是提升环境保护立法质量的核心。建立立法后评估制度,摸清现行环保法实施的真实情况,找到法律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为今后法律法规的确立、修改、废除提供依据。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展开立法后评估试点,不仅是立法所需,更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

(三)完善执法制度

在环境执法方面,长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立法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执法制度。2014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其中强调加强环境执法,严惩执法违法行为,同时加大执法的科技力度,给一线执法人员配备高科技的手段,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等最新科技成果。比较突出的案例就是,2014年,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协调机制,随之产生的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和重污染期间的强化执法,这些高科技执法手段的运用对遏制污染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四、生态文明视域下对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支撑

(一)历代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概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和做法,比如植树造林、水利建设、资源管理和人口控制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主张用法律和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其指导思想,加大环境立法力度,并积极参与和加强国际间关于环境保护的交流与合作,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又上新台阶;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的基础之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这一时期掀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潮。

(二)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延续与提升

第一,关于生态与文明兴衰的关系。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14]。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援引恩格斯的一段话:“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1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科学回答了生态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

第二,关于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还形象地把二者的关系比喻成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长期以来,我们对“两座山”关系的认知,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忽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造成了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问题;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只是就生态论生态,并没有从全局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在生态环境中寻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将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习近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第三,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有7次提到“绿色”、4次提到“可持续”,强化了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是继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在国家发展理念上的一次提升,强化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各方面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在国内,在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致力于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习近平主席2015年11月30日在巴黎大会开幕式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6]将绿色发展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之中,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强国的目标和决心。

(三)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拉开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与中国梦之间关系的学术探讨,有学者认为:“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宣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部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福祉。[17]有学者认为:二者是内在通融、彼此耦合的:中国梦这一伟大工程的实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梦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而生态文明本身亦是中国梦体系的应有之义。[18]学者们从理论上已将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的关系阐述得详尽、透彻。

在笔者看来,十八大以来的发展表明,生态文明已由一种发展理念上升为一种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中的很重要的“一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理念贯通于生态文明建设,坚强生态文明的法治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在实践层面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系统动力学的原理,生态——经济——国家形成一个正反馈,这是一个自我闭合、自我增强的因果关系链。这个因果关系链的作用方式:如果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经济就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而来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兴旺发达,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如果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危机频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会终止,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发达也就遥遥无期。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事关国家的永续发展,事关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实践证明,现阶段,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都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服务的,中国梦为中国人描绘了一副未来的美好蓝图,而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路径创新及战略支撑。

[1]任平.“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出场的根本旨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

[2]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4-178.

[3]刘思华.保证生态需要应当放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首位[J].当代财经,2005(6).

[4]杨宜勇,谭永生.中华民族复兴进程检测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3).

[5]赵凌云.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1).

[6]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7]李克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1).

[8]黄绢,李枥霖.生态幸福极其实现途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4).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新华社,2013-11-15.

[10]承载人类生态文明的希望(钟声)[N].人民日报,2015-03-05.

[11]制度是让生态更好的有理保障——三论生态文明建设[N].光明日报,2014-11-11.

[12]童克难.治气成效显现任务任然艰巨[N].中国环境报电子版,2016-01-07.

[13]水碧天蓝朗润山川——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步履稳健[N].中国环境报,2015-01-02.

[14]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N].求是,2003(13).

[15]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42.htm.

[17]陈军.生态文明建设史实现中国梦的绿色基础[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3(7).

[18]王学荣.通融与耦合:中国梦战略与生态文明理念关系探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D616

A

1007-9106(2016)04-0006-05

*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经验研究”(14YB088)的阶段性成果。
*

邓锋琼(1978—),女,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文明制度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对不文明说“不”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