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加强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思考

2016-04-12于丽先

社科纵横 2016年4期
关键词:主导权舆论

刘  文  于丽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网络时代加强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思考

刘文于丽先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和竞争的主战场,网络新媒体的技术特点也使我们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加强党对新媒体的引领和管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创新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维护和提升党的政治权威,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网络时代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内涵挑战对策

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和竞争的主战场,网络新媒体的技术特点也使我们党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的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非常紧要的课题。

一、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科学内涵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从其功能上来讲,意识形态既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合法依据巩固和维护现有的社会制度,也可以通过提供一种行为依据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批判。所以当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夺取并掌握国家政权后,就会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由阶级性、集团性思想观念体系转变化为社会性、国家性思想观念体系,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并实现对国家的思想统治。但是,这一转变并不是自发的、无条件完成的,而需要通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才能实现。

主导,按照《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一是“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的”,二是“起主导作用的事物”。因此,主导从词义上讲应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功能性含义,即在特定场域系统中一事物主宰、引导它事物的能力与作用,即主导作用;二是位置性含义,即事物在特定场域系统中的核心、至上位置,即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长期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要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但这种地位和作用又有着应然与实然之分。应然地位是通过法律法规等政治渠道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实然地位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人们日常交往生活中的现实地位。应然地位与实然地位并非是天然同一的,只有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内在合一、与社会各个阶层构成一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应然地位与实然地位的有机统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应然地位是法律确定,但其实然地位则需要经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发展、各类社会主体的高度自觉和对多样社会思潮的批判引领才能实现。

因此,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通过引领规范多样化社会思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舆论引导力、增强自身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等途径,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从其实质上来看,主导权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实现和作用方式上,无法靠国家政权直接赋予,更不能靠行政压服,主要靠得是意识形态自身具有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即通过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获得社会群体在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认可、接受、同意乃至尊崇,并转化为追求和践行行为的力量,靠得是广大民众的自觉认同,具有非强制性,这是它与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的重要不同。领导权是一种国家权力,是由国家政权所赋予,通过行政体系和政策条令来实现,具有规定性与强制性。

二、网络时代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传播的特性弱化了党对意识形态的管控力

有效地管控、引导社会舆论,是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时代,信息传播呈现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的特点,在这种传播方式下,政府和媒体实际上担负着信息“把关人”的角色,能够选择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受众接受的只能是传播者传送出来的信息,由此,党和主流媒体就可以对社会舆论进行有效引导和控制,以确保主流意识形态顺畅地灌输到人民群众中去,并成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但网络的出现,则打破了传统舆论的垄断性,改变了舆论的形成逻辑,使舆论的形成方向由自上而下向转变为自下而上。网络的开放性和离散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的,网民可以自己做主设置议题,人人都可以发表信息、裁剪信息、过滤信息,并通过移动终端及时发布消息,可以说人人都是消息源,这就为舆论的引导带来很大难题。表现为,第一,舆论引导的单向性与信息源的多样化产生了矛盾,后者使得人们完全有可能不按照既定的舆论导向而朝着其他方向发展。第二,网络的互动性,使信息传播从单向被动变成了双向互动,大众化变成了分众化。网民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信息消费时间和地点,对信息内容更趋挑剔,也更愿意主动加入传播过程。同时,网民也可以通过网络问政等方式参与重大新闻和公共政策的讨论。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等队伍的推波助澜,微博围观甚至取代散步成为公民新的维权方式,给舆论管理带来较大的挑战。第三,网络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其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传统主流媒体,使主流媒体时常从舆论的引领者变为新媒体的跟随者,其引导舆论的角色正在显著弱化。例如,在影响力排名前20的微信公众号中,官方媒体中仅有“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上榜。26万多个微信公众号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关键词的仅有5个。[1]随着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式微,与其他组织发出的声音相比,官方的声音可能由于其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反而受到某种程度的排斥,人们更愿意接受来自非官方的消息,这就为舆论的正面引导带来很大挑战,弱化了党对意识形态的管控力。

(二)互联网对党政治权威的消解影响了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党的政治权威与党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实践看,党的政治权威越高,党所奉行的意识形态就越具有感召力,越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同,党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就越强。但互联网的发展,在提升民众获取信息的速度,为民众表达意见、参与政治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给党的政治权威造成冲击。

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使民众相对于政党的独立性大大增强,民众过去需要通过政党来做的事情,现在可以选择通过网络来做,如通过网络设置政治议题,发表政治见解,进行政治参与,无需借助政党,使政党的影响力下降。另一方面网络对负面信息的放大效应也会冲击党的威信。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制作并发布新闻,为使自己发布的信息更抓眼球,发布者往往倾向于信息的“短、平、快”,在很短的篇幅内用上十分极端的副词替代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实词,这样就威胁到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使得一些对党和政府的负面报道在网上不断发酵、无限放大。如此,原来为监督政府进行的曝光就可能变为负面新闻的“原材料”,在各种媒体炒作下,变得面目全非。而网络时代信息共享的特点,使得谣言可以迅速扩散,特别是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加大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背景下,负面信息的放大容易导致“局部问题全局化、个别问题普遍化、细小问题放大化、表象问题本质化、社会问题政治化,形成了‘政治审丑’和‘社会描黑’等不良氛围”,消蚀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影响了正能量的传递,影响了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三)西方意识形态强势的网络渗透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6.68亿。网络已成为西方国家向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阵地,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经非常直白地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2]约瑟夫·奈所也说,“信息优势作为美国外交的力量倍增器同样十分重要。新的政治和技术的形式已经成熟,美国应利用自己庞大的软力量工具,把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经济模式和社会政治制度投射出去,并好好利用自己在国际上的商业和传播网。”[3]

近年来,他们不断在我国物色骨干和代理人,栽培个别所谓“公知”和“大V”,收买网络写手,炒作我国热点、敏感事件,插手民族、宗教事务,夸大社会矛盾,挑唆群众的不满情绪,加紧负面舆论传播,并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都上纲上线为社会制度问题,致使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大量充斥于网络信息平台,大量反共反华的书籍在网络上传播,搅乱着人们的思想,撕裂着社会共识。如今,在一些网络舆论场上,舆论走向已经呈现出被其操控的特征和趋向。

而在这场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由于西方国家掌握着技术和信息优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防御能力则明显不足。如全球大多数的大型数据库设在美国,全球最大访问量的100个网络终点中,有94个是设在美国的,在互联网的信息流量中,有80%的是英语。而且由于我国在引入互联网的同时,几乎全盘接受了来自国外的CPU、操作系统、路由器和服务器等产品,使我国网络信息存在不安全因素,遭受境外网络攻击的情况也日趋严重,据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仅2013年,就有3.1万个境外IP地址通过植入后门对中国境内6.1万个网站行进行远程控制,较2012年增长62.1%;境内1090万余台主机被境外2.9万余个控制服务器控制,其中位于美国的8807个控制服务器控制了我国境内448.5万余台主机,控制主机数量占被境外控制主机总数的41.1%。[4]可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四)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网络所具有的无边界性、隐蔽性、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特征,为各种意识形态在网上传播其价值观念、政治主张创造了条件。而各种意识形态也都已经认识到,网络民心是一种巨大的政治资源,从而将网络作为宣传自己政治观点的“跑马场”,在这里展开了争夺政治人心的角逐,西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都竞相利用网络传播自己,使传统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威性和可控性受到极大的挑战,也冲击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各种思潮传播、斗争、竞争的方式日益复杂多样,参与者、话题内容、话语形式都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如在传播方式上,不再明确地表明自己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把意识形态争论与学术思想讨论混淆在一起,打着学术思想讨论的幌子,以普适的面貌,不申明自己的立场和主义所属,只推崇某种意向,辩明某个问题,或重读某段历史,重评某个人物,看起来价值中性、学术中立,实际上却消解主流价值观。这种以漫不经心的传播表象,零打碎敲或者是悄悄进村的行事风格实际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在话题内容上,大到中国近现代史及其英雄人物的评价、党和政府的重大改革方案,小到盲道修建、奶农倒奶、警察办案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在网络上都会引发舆情争论,甚至被上纲上线为社会制度问题,成为网络意识形态争论的重要话题。在参与者上,除普通民众外,“意见领袖”的作用更为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国外敌对势力都在积极物色其代理人,培养“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在网民中往往拥有极高的关注度、追随度,他们影响网民受众心理的能力很大,能够使网民从喜欢他们到接受他们的每一句话,并能够为之盲目地参与到他们所引导的意识形态争论中去,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影响力受到冲击和弱化。

三、网络时代加强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对策

(一)深化意识形态领导体制改革,加强党对新媒体的引领和管理

确保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须在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下,深入研究网络时代,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制定新媒体治理战略,加快新媒体管理立法,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党对新媒体的管理体制,加强党对新媒体的引领和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党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的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制度、网络舆论应急制度和网络舆论传播制度,增强党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二是完善党与新媒体受众的沟通制度,从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网络问政以及运用微博、微信等新载体入手,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沟通系统;三是优化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突出新媒体人才的配置,使那些既具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又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同时还具有现代新闻传播观念,并能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进入党政部门。同时,要高度重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大力挖掘、培育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网络意见领袖,特别是要注意挖掘培育关心群众疾苦、心系国家命运、思想健康、发帖活跃的民间意见领袖。积极支持网络意见领袖参与有影响力的论坛讨论,利用这些意见领袖引导网上舆论,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确保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归根结底在于党的意识形态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彻底性,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与信任。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一要推进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使其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把社会实践进行理论升华,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当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具有创新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在不断应对和回答时代与实践的挑战中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二要增强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发挥党意识形态的导向性作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它不仅要从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同时也要学会容纳多种声音,有兼容其他诸种意识形态中科学、合理成分的气度和能力,在与其他意识形态共存、比较和竞争中获得主导性的话语权,增强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整合能力。三要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探索构建一套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一话语体系转化成人民的生活话语,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三)创新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在网络时代,要创造性地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发挥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并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特点,创新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一要转变传统的过分强调“我说你听”单向灌输方式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坚持双向性原则,实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从灌输式到渗透式的转变,即要在承认和尊重网民自主性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于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他们自觉地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建设。鼓励和支持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建立相关的网站,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平台,建立强大的国际网络传播,抢占和控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制高点,全方位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三要适应网络传播差异化、分众化竞争策略,努力提高网上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原创率和首发率,打造主流媒体的创新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提升受众对网上主流媒体的认可度、忠诚度和依赖感,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四)维护和提升党的政治权威,提高民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

只有党的权威增强,民众才会拥护党、支持党,从而认同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也才能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凝聚人心的平台。为此一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应该看到近年来网络对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及一些社会问题的监督和批评,虽经网络负面信息的扩大效应,客观上对党的政治权威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网络和网民,而在于党自身。因此,要通过加强党自身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使党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权威性,消除关于党和政府负面新闻的“原材料”。二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夯实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只有同人们的利益融汇为一体,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拥有对其他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持有者只有真心实意地为人们的利益而奋斗,让人们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才能赢得人们的拥护。因此,党要想长期拥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就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体验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一根本属性,把拥护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自身的完善发展和幸福生活追求联系起来;就必须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人们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李艳艳.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J].红旗文稿,2014(14).

[2]赵启正.努力建设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J].外交学院党报,2004(1).

[3]揭晓.论网络环境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J].理论导刊,2014(9).

[4]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3/28/c-119997542. htm.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D25;D64

A

1007-9106(2016)04-0011-05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研究”(2014BKS002);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时代党对意识形态主导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机制研究”(2014605706)部分内容。
*

刘文(1968—),女,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主导权舆论
试论青年婚姻家庭话语主导权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围绕东北工作主导权的博弈——以张学良、齐世英为中心
浅析网络视域下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问题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