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投入对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6-08-04王艳丽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23
王艳丽 陈 跃 范 锐(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河南 洛阳 471023)
大学生学习投入对满意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王艳丽陈跃范锐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洛阳471023)
大学生学习投入和满意度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两个热点。教师、学生和环境是高等教育投入过程的三大基本因素,这三者互相影响并作用于所有高等教育产出。本文基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数据,考察学生主动学习、生师关系和院校支持对大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动学习、生师关系对满意度的影响大于院校支持。
大学生学习投入满意度实证研究
伴随着规模扩大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机构正从以往的知识的共同体逐渐转化为知识的经营体。[1]学生成为高等学校提供的各种教育服务(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办学理念、社会声誉、师资队伍等)的消费者。大量研究表明,学生满意度指标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密切相关。学生满意度不仅成为衡量院校影响力的指标之一,也成为反映高校教学顺应社会需求程度以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为高等院校改革提供了具有实际价值的信息资源和方向性指导。
一、大学生学习投入与满意度
(一)大学生学习性投入
1.学习投入理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化,大学生学习与发展逐渐成为高教研究的重要议题。从上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对学生参与的概念进行初步研究,并逐步提出了许多概念框架和测量模式,这其中主要包括泰勒的“任务时间性”(Time on task)、佩斯的努力质量(Quality of effort,1960-1970s)、“阿斯汀学生涉入”(Student involvement,1984)、丁托的“学习和社交整合”(Social and academic integration,1987,1993)、“本科教育良好实践七原则”(Good practices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hickering&Gamson,1987)等,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印第安纳大学的乔治·库(D.George Kuh)教授等人正式提出“学生参与度”(Student Engagement)的概念[2]。Kuh认为学生参与度要具有双重核心特征:首先是强调学生在学习和其他教育活动中付出的时间和努力程度;其次是大学如何分配资源、组织课程,如何提供其他学习机会和服务,从而加深学生参与度,最终促进理想的教育产出。学生参与度理论不仅强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即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强调高校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激励学生的这种参与程度,采用有效的措施吸引学生参与到各项教育活动中。[3]
2.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
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简称“NSSE调查”)以学生学习性投入理论为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在校期间有效的学习投入和个人收获、满意度和毕业成就等。自美国1999年12月启动NSSE调查以来,截止2014年,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地区参加该项调查的大学数量已增加到1,574所,参与调查的学生超过4.5百万。NSSE调查及研究结果被广泛运用于评价大学教育的过程性质量、回应社会问责、开展院校研究,并为教育教学工作改进提供实证依据。[4]
(二)高等教育满意度测量
当高等教育被定义为服务产业之后,学生满意度就成为反映学生对于高校学习经历和高校教育价值的主观体会和认知的多维性概念,是一种期望与实际感受互动下的结果。
美国最早开始学生满意度的测量。有自1967年开始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新生满意度调查”,主要从师生关系课程与教学方法学生生活学生支持体系教学设备以及对于总体学习经历的评价六个方面系统考察学生的院校满意度;1993年,劳瑞斯里克那(Laurie A.Schreiner)和斯蒂芬妮朱丽叶特(Stephanie L.Juillerat)研发的美国大学生满意度量表(student satisfaction inventory,Noel-Levitz),覆盖了学术指导、成效校园氛围校园学生支持服务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教学成效招生和资助成效学术支持学生中心服务卓越性。英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学生满意度调查(NSS:National Student Survey)涉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学术支持组织与管理学习资源个人发展学生社团和整体满意度。
我国高等教育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尚属于起步和探索,有借鉴美国借鉴国外成熟测量工具展开分析;也有学者开始探索高校学生满意度本土化测量工具的研发,主要考查的是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学校环境、教学条件与利用、学校社会声誉。
(三)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与满意度
1.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
我国高校最近几年才开始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并借鉴国外的调查工具展开大规模的调查。北京大学于2008年基于自主研发的量表开始开展“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厦门大学于2010年通过自主设计调查量表开展了“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2007年将“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引进我国,汉化后在取得良好信效度的前提下,在国内组织相关高校开展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
从2009年至今,我国先后有113所院校参与清华大学组织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其中“985工程”院校15所,“211工程”院校26所,地方本科院校61所(包括6所独立本科,5所民办院校),高职高专院校11所,大学生有效数据总量超过30万。
2.学习投入调查与满意度
随着我国学情调查的开展,满意度的考查逐渐成为学业调查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和“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中已有满意度的相关成果。史秋衡老师构建了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各种逻辑模型。[5]文静、史秋衡的研究表明对满意度有重要影响的因子是教学引导、学校环境、图书馆资源和住宿餐饮。[6]鲍威老师基于“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研究发现院校满意度受到学生个体特质、院校组织禀赋、院校教学环境三个要素的影响。[7][8]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的发展过程,满意度题项也越来越多,但关于满意度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因此,这里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从满意度的角度考查学习投入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和分析
(一)样本
本研究基于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学情调查数据绿色问卷。该问卷共发放1400份,回收、清理和剔除不合格数据后剩余为1337份有效数据,其中一年级399份,二年级397份,三年级377份,四年级164份;男生的比率为58.5%,女生为41.5%;98.5%为汉族,非独生子女82.1%,独生子女17.9%,农业户口为75.9%,非农业户口为24.1%。
(二)因素确定
1.初始模型
满意度是个多维的概念,受到院校特征、学生学习背景、院校教学与管理等多因素的影响,学习投入过程指标对学生的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基于以上的研究,本文假设学习投入过程指标主动学习、生师关系和学校支持三个因素与学生满意度存在正相关,构建了初始模型如图1。
图1 学习投入对满意度影响的初始模型
2.各构成要素解释
在不同的调查中生师互动、主动学习和学校支持包含大量的题项,考查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具有不同的丰富内涵。本文调查数据基于CCSS、,因此选取部分通用性的题项,具体的变量见表1。
表1 各变量内涵和分值算法
表2 模型拟合度指标及拟合情况
在表1中,若观测变量是有若干调查题项组成,则其值为所有题项的平均值。其中主动参与课堂包括主动提问、作报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和同学讨论完成作业;阅读量包含指定的教材或参考书、学术论文、非指定的书籍(拓宽知识面或休息);写作量包含长篇、中篇和短篇;与任课老师关系包含学习得到老师及时反馈、和老师讨论分数和作业、参与老师课题和老师讨论职业规划和价值观;与辅导员关系包括和辅导员讨论职业规划和价值观、需要时能找到他们。
(三)构建模型
1.模型拟合度
本研究利用spss22和AMOS22软件包对调查数据以及初始模型进行分析。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调试、识别、检验,最终得到主要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拟合后的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均达显著(p<0.001),说明该模型假设中所有的路径均成立,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2.路径系数
图2展示的是主动学习、生师互动和学校支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及这三者对满意度的影响路径系数。路径分析的路径系数一般以标准化的回归系数作为直接效果值,标准化的间接效果值等于路径系数值相乘,总效果值等于直接效果值加间接效果值,具体指标见表3。
(四)结果分析
1.综合分析
从图2和表3可以看出:首先,生师互动、主动学习和学校支持三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其次在对满意度的影响上,主动学习和生师互动和学校支持都对满意度起到正向的影响作用,其中主动学习和生师互动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较大;最后,就满意度构成因素来看,学业指导满意度和就读经历满意度在满意度中占重要比重。
图2 学习投入过程影响满意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
表3 各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系数
2.生师互动
表4 生师互动各因素构成系数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生师互动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影响最大。辅导员是学校中和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大可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日常琐事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和学生息息相关,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存在与整个大学生活,甚至其传播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形成终生的影响。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对学生的培养负有重要的责任,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是提高学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作为学校的任课老师和行政人员在生师互动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激增和教育投入的增加,学生作为消费者对高校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这种意义来说,行政人员就是高校服务的前台体现,特别是教务处、学生处等和学生接触较多的单位,更应该提高服务质量,这是提高学生满意度,
3.主动学习
表5 主动学习各因素构成系数
从表看出,在主动学习的各项观察变量中,学习动力的影响比重远远高于其他的影响因素,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4.学校支持
表6 学校支持各因素构成系数
学校支持考察的是学校从学业、人际关系和经济上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诉求帮助和支持最多的是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其次才是学业指导和经济问题。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大学前的经历是以学习为主,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项任务就是学习。到大学以后,作为社会属性的人的社会性才体现出来,特别是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激荡、感情多变,价值观正在形成中,又首次离开家长的呵护去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因此,学生在情感和人际关系上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支持。学业作为学生的重要任务也占有较大比重。
三、建议
在高等教育规模激增和高等教育投入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和社会学在各个领域证明,主动性和满意度是高相关的。同样的条件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发性是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课堂内老师具有首要的作用,而要从各个层面开展。如学校设立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机制;邀请成功人士开展各类讲座,树立起成功的榜样;开展积极心理学讲座,使得学生了解心理和行为规律,学会自我激励和行为控制,养成良好习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二)重视辅导员工作,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
受社会大环境以及高校发展思路和理念的影响,高校领导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虽然认为辅导员工作不可或缺,但没有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工作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认识不足,对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的认同度不高。
正因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求辅导员本人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学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有效性。
(三)构建学生情感和人际关系帮助体系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的研究多见于心理健康和生师关系的范畴。如: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是其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最重要的起因。[9]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10]一文调查了人际关系的危机,但怎样应对危机没有提出建设性意见。作为高校没有从学校层面这样的高度认识到学生人际关系和情感对学生幸福感、学业成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起到重要的作用。应对措施也不仅仅是开展几场心理讲座,设置心理辅导中心这样简单的应对,而是要未雨绸缪的建立起多层次、多方位和多形成的情感和人际关系服务帮助体系。
四、总结
高等教育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呼唤大学生满意度的测量。以学生满意度为终极测评指标,了解教育过程各指标在教育过程的作用和机制,有针对性改进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推动我国本科教学评估范式的转变。
[1]天野郁夫.高等教育の构造变动[J].教育社会学研究,2002(70).
[2]赵晓阳.基于学生参与理论的高校学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5).
[3]Kuh,G.D.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J].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2009(141):5-20.
[4]NSSE.NSSE 2014 Overview[EB/OL]..http://nsse.iub.edu/-html/about.cfm.
[5]史秋衡,文静.大学生学习满意度测评逻辑模型的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3(4):54-59.
[6]文静,史秋衡.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要素与结构探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3(12):87-94.
[7]鲍威,杨钋,朱红等.强化教学切适性提升学生满意度_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4-55.
[8]鲍威.高校学生院校满意度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3):22-28.
[9]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1):47-48.
[10]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97-98.
G645
A
1007-9106(2016)04-0165-05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4SJGLX194);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JKGHC-0083);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度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2014ZD-006)。
*
王艳丽(1975—),女,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