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2016-04-12◇龚涛
◇龚 涛
浅议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龚涛
10.13999/j.cnki.scyj.2016.02.021
巨人集团曾经是享誉全国的明星企业。这家企业创建于1991年,两年之后其销售额就高达近4亿元人民币,利税近5000万元,员工多达2000多人,一度跻身大型民企、知名企业的行列。然而到了1997年,“巨人”却轰然倒塌,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在笔者看来,“巨人”主要受挫于不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巨人集团的掌舵人史玉柱在运作企业时常常不按常理出牌,爱走险棋,最终成于此也败于此。在“巨人”发展历程中,第一步险棋是不惜采用干扰主业发展的方式,用超出自己能力十几倍的投资来建设巨人大厦项目。第二步险棋是一个名为“二次创业”的总体目标:完全脱离集团赖以生存发展的电脑产业,走多元化的产业扩张之路。对于巨人集团来说,自己新涉足的生物工程完全是陌生的领域,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巨人大厦的预算不断提高,史玉柱不得不从生物工程项目中不断抽资去支持,拆东墙补西墙,最后不但巨人大厦没救起来,反倒把生物工程项目也搭了进去。
从整体角度来分析,公司要获得业绩的增长就必须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水平及整合能力。公司要进入一个崭新的市场,起步投入往往是巨大的。巨人集团在主营业务进入衰退时,不是寻思技术革新,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而是把公司几乎所有的现金流放在了巨人大厦上,还完全摒弃了原先的主业而进入陌生行业,搞多元化投资。细细想来,这也是目前中国多数企业都有的集体性症状。据调查,不少企业为了实现高速增长,不仅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的扩张,而且还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实施这一战略。企业搞多元化的目的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各“元”之间往往缺少必要的关联,或者关联性比较低,投资四处出击,捏不紧拳头,造成投资效率低下。更有一些企业为了获得大于可持续增长率的实际增长率而利令智昏,不计成本地融资烧钱。追求高增长本无可厚非,但与企业价值脱钩的增长是无效率的,甚至风险巨大。研究表明,当债务水平到达了税盾效应无法抵补财务困境成本时,融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巨人集团的轰然倒下就是生动的例证。
有远见的企业家当然要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率,但是如果企业的实际增长率一直滞后于可持续增长率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笔者认为,企业的低增长往往是因为资产使用效率低造成的,企业手上拥有充裕的现金流,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流动资产趴在账上而无所作为。这时,企业的决策者应审视自己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方式,找出制约企业快速增长的绊脚石并尽力予以消除。
在企业的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四大生命周期中,增长问题始终都是最无法回避的关键词。要实现可持续增长,企业必须做出全面的长期规划。短视行为在目前的国内企业中很普遍,这也是价格战、规模战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原因。那么,企业应从以下路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优化融资结构,有效管理融资成本
融资结构即资本结构,是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比例状况。融资结构不仅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市场价值有着重要影响,而且也制约着企业治理结构。我国企业的融资策略与国外的融资优序理论几乎是相反的。基于债务有形的成本,中国的上市企业更喜欢在资本市场圈钱,却不注重投资者回报,这必将在无形中降低企业未来的价值。另外,由于政策的限制,我国的中小企业通常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等进行债权融资。根据权衡理论,财务杠杆与公司价值是呈倒U型的,最优负债率的选取至关重要,国内企业犯了很多观念错误,特别是对财务杠杆的使用,过分偏重于债券融资,主要形式是银行贷款,当项目回收期拉长、资金压力集中爆发,这样的企业往往就成为了并购战中的牺牲品,因而追求可持续增长的企业,必须优化融资结构,实施有效的融资成本管理。
2.剥离非核心业务,积极进行产业升级
剥离非核心业务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可持续增长问题:一是卖掉非核心业务,可以直接产生现金以支持主营业务的增长;二是剥离非核心业务将缓解因其引起的增长压力,从而适当降低企业不合理的增长速度。在主营业务上,企业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其关键是技术革新,只有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实施良性并购重组
研究表明,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往往有着充裕的现金流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常常有着潜在回报率很高的项目,却苦于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持。当两者相遇,最好的选择就是并购重组,这是因为并购重组能够让彼此都获取战略投资机会,发挥协同效应,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可持续增长是每个优秀企业的目标,许多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增长,如代理问题、外部环境变化等,但最主要的障碍还是来自企业内部的价值目标错位,决策者应当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如此才可规避投资过度、投资不足等短视行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婧.上市公司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2]姜锡明,张栋.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