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
——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从教80周年庆祝会综述

2016-04-12张继明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潘先生应用型学术

张继明

(济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22)

2015年6月13日,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山东高等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研讨会暨从教80周年庆祝会”在济南大学召开。此次盛会旨在通过对潘懋元先生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中的杰出贡献的探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理论繁荣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向大会发来贺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大连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德祥、《光明日报》主编何东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北京大学教授喻岳青、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济南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济南大学校长程新等莅会。近300名来自国内外的学者就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80年教书育人之道进行了深入探讨。潘先生从教80周年庆祝会由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主持,吴岩主任代表林蕙青副部长宣读了贺信,范跃进、郭建磊、瞿振元、钟秉林、张彦、喻岳青、张德祥先后致辞,程新代表济南大学向潘先生赠送了纪念品,潘先生向济南大学赠送了个人专著,会上播放了由济南大学和《山东高等教育》编辑部共同拍摄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高教泰斗、学界楷模》。正如林蕙青副部长在贺信中所说,潘先生是我国公认的高等教育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80年如一日躬耕教育,以其高尚的人格、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严谨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奠基学科,致力学科独立发展

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导、特别注重问题研究的发展模式,构建起了相对成熟的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潘懋元先生“敢为天下先”,历史性地承担起了奠基学科的历史重任。

林蕙青副部长指出,潘先生主编了国内首部高等教育学著作,初步建立了高等教育学体系,在他的努力下高等教育学被正式列入国家二级学科目录,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杨德广认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潘先生就作为主要编者参编了《高等学校教育学》,成为我国最早讲授高等学校教育学的大学教师之一;他还敏锐地指出了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区别,实际上论证了建立高等教育学的必要性;在1978年他率先明确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并为之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学科理论与实践体系建设工作。胡建华指出,潘懋元先生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开启了学科体系研究与构建的潮流,尤其是潘先生领导的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视野,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并构建了方法论。张应强指出,潘先生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不仅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理论基础,而且对我们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李卓繁在论及《高等教育学讲座》的学术地位时,认为该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规律,为第一本《高等教育学》的诞生和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潘懋元先生不仅是学科的奠基者,更是高等教育学科发展与创新的领航者。杨德广指出,潘先生创造性地发现了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前瞻性、开拓性地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等。在关于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独立性的论争中,潘先生超越了传统的方法论观念,提出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思想,这尤其体现了他引领学科独立发展的智慧和魄力。包水梅指出,潘先生多学科研究思想拓宽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学科间的理解与融合和高等教育学术规范的确立。王璞也指出,多学科研究方法可以作为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研究方法,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学科构建框架,突破封闭的学科发展路径,提高高等教育学的现象解释功能。

在潘懋元先生奠基和引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志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情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潘先生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派,以与西方高等教育理论比高低。”正如李均所说,潘先生从一开始就要开拓一条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自主创新之路,为此他主张学科建设和研究须立足国内,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陈兴德也认为,潘先生始终坚持“源于中国、扎根实践、服务中国”的学术理念,同时又提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对话,向世界发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声音。方泽强亦指出,潘先生坚决反对学科建设中的“依附主义”,主张通过提升文化自觉,立足本国实际,勇于借鉴和创新,走非依附发展的道路。在中国学术尚处于世界学术体系之边缘、学术评价存在“西化”、“美化”倾向的背景下,潘先生清醒的学科独立意识、文化自主意识,都体现了一位学科或学术领路人、建设者的民族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立高行远,引领高教学术思想

潘懋元先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甚至更早初涉教育学术,至今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界的“常青树”,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背后反映的是其高等教育思想的源流及其生发轨迹,而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著的成就正是源于其卓越的思想和非凡的智慧。

林蕙青副部长指出,潘先生的高等教育理论、思想和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他的思想和论著在学术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刘承波分析了潘先生学术思想的主体逻辑,指出培养优秀人才是潘先生学术思想的出发点,繁荣教育科学是反映了其学术使命观,服务于教育和社会进步则反映了他投身学术的社会责任感。别敦荣、李家新对潘先生高等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化的宏观分析,指出潘先生高等教育思想是一个结构严整的体系,涵括了元高等教育思想、宏观高等教育发展思想、高校教育教学思想、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思想,具体涉及高等教育学科范式思想、教育基本规律思想、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高校课程与教学论思想、高校教师发展思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思想、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思想等。赵婷婷深刻分析了潘懋元先生卓著的高等教育成就背后的思想意识特征,包括强烈的教育自觉意识、敏锐的理论创新意识、鲜明的实践导向意识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而最根本的则在于潘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著。王洪才用“一元三维”形象而深刻地阐释了潘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模式,认为慈爱精神是潘先生教育思想的灵魂,包容、开放、务实则是具体载体。由此发现,爱与责任共同构成了潘先生投身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从理论到现实则反映了其追求实现学术价值的基本路向。

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因而能够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学术前沿。可以说,与时俱进是潘先生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哲学指导思想。卢晓中等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潘先生自1954-2015年的311篇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从50-70年代关注“教育史”“教育效果”“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基本问题,到70-90年代主要观照“教育规律”“学科建设”“体制改革”,再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着重分析“教育质量标准”“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最后到近十年来聚焦“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定位、分类与特色”,潘先生研究主题的变化与社会变迁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杨清对自1993至2013年潘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的综述也表明,其关于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及大力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等方面的研究,都深刻反映了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文章合为时而著”,潘先生的学术生命历时半个多世纪而历久弥新,正因为他始终关注时代和社会需要,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来说,潘先生在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提出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正是基于改变大学传统的象牙塔角色而号召大学服务社会进步的理论创举,是对新的时代和时代命题的及时回应,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要求。如杨德广所说,潘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是历史的必然,而非有的学者所说的是历史的误区,因为高等教育的“适应论”是经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必然,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三、立德树人,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教师职业的基本准则,洪堡所提出的“由科学达致修养”深刻地阐释了科学研究的育人职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是潘懋元先生职业生涯乃至生命中的两大志业,他既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在教学中培育了大批卓越的人才。他终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林蕙青副部长指出,潘先生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学习—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全国教育界的高度认可,并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潘先生直接培养的硕士、博士生已达200余人,很多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林丹丹指出,潘先生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为导师,既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还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正如徐岚、周丽娟和刘丽建所指出的,潘先生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而将塑造良好品德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潘先生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大学根本之道,并以此指导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教学规律,也创新了教学方法。张晓报指出,潘先生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保证学习投入和学习质量,就必须通过严格要求来促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潘先生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郭华侨指出,潘先生人文素质教育观在主旨上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他还认为这与中国古代智者提出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所蕴含的道理是相通的。基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潘懋元先生高度重视大学教师发展。孙存昌、董立平和朱平指出,潘懋元从学术水平、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三个维度界定了大学教师发展的内涵,并从内、外两个角度提出了大学教师发展的动力,这为大学教师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潘先生的周末沙龙是“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体系”的一张名片,张德祥指出,周末学术沙龙同研究式的课堂教学、访学和调研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覃红霞、陈斌和肖海涛在各自的论文中都阐述了潘先生首创的沙龙式研究生培养机制,俱认为沙龙对于“提升学术修养,阐扬学术理念,熏染做人之道”发挥着独特作用。事实上,沙龙已经成为潘先生向弟子传授为学、为人之道的重要课堂。可见,潘先生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既注重学生的专业发展,又注重学生的道德成长;既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又强调教学严格原则,保障教师的主导性和教学的秩序性。

潘先生忘我地投身于人才培养,一方面源于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源自他对于学生的爱。正如王洪才所说,慈爱是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之“体”。他指出, 潘先生把爱升华为一种教育理念,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而灌注在所有的教育行为中:爱教育、爱学生、爱知识、爱生活。陈武元、丁彧也指出,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对学生的博爱之心促使潘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岗位上。江利则简明却深刻地道出了潘先生为师之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用潘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一生最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 如果有来生,我还是愿意选择做教师。”2014年,潘懋元先生荣获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称号,这是对他作为人师的至高褒奖,也是对广大人民教师的莫大鼓舞,砥砺他们身负重任、光荣前行。

四、高瞻远瞩,助推高教改革发展

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中饱含着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民族使命和大众情怀,他坚定地践行理论探索服务于实践的学术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因此从他总是能够基于理论的深度而站在战略的高度,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谋篇布局,助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厦门大学张彦强调,潘懋元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凝练,生动地体现了一名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品德与担当。

林蕙青副部长指出,潘懋元先生及其团队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许多重大进展都凝结着他们的心血、智慧。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潘先生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行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奠基与引导,例如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是其重大理论贡献。李志鸿指出,潘先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包括增加和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的观点、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应体现多样化的观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应以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核心的观点。汤俊雅进一步指出,潘先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概念本身的全面性、复杂性,除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打破了以精英培养为取向的传统高等教育质量体系之外,潘先生始终关注高校的科学分类和定位,明确提出了不同高校在明确定位基础上实施“特色化”改革发展战略的观点,而他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一以贯之的对人的关注,则反映了他人本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余小波、陆启越以潘先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思想为主题,认为潘先生构建起了一个完备、超前、科学的“以现代大学质量观为引领、以现代大学制度为载体、以高校内部制度改革为关键”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科学的分类标准,促使高校合理定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发展的战略共识,这也是潘先生的重要研究课题。刘强指出,潘先生深刻认识到了高校同质化发展的根源,进而确立起了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分类的实施方案,为高校合理定位和特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方法启示。刘强进一步对潘先生关于高校特色发展、科学分类和合理定位的思想凝练为“一体两翼”。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潘先生的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王玲指出,潘先生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概念形成以成熟的国际理论与经验模式为基础,在理论上论证了构建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并界定和阐释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特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刘欣指出,潘懋元先生是较早关注并极力推进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家,他实际上建立起了一个“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他就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涵义与特征、应用型院校的特色发展、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创造性探索。车如山指出,潘懋元先生“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高校分类思想及其高等教育价值观等为我国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了合法性上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上的思想指导,并对今天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潘先生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罗先锋指出,潘懋元先生为高职教育发展鼓与呼,促使人们逐渐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从管理体制、招生考试与就业制度、经费投入与学费制度、质量评价标准制度等各维度提出了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与任务,尤其是关于建立高职教育独立体系的思想与设计更具有着开创性的理论价值。廖益、杨运鑫对潘懋元先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指出潘先生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包含了求善、求道、求真、求施的哲学意蕴和人文主义与社会导向相结合的价值取向;其产学研密切结合、建立高职教育独立体系、发展高职本科等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与改革动议背后反映的是科学的哲学及逻辑思维,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与政策的科学化进程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在民办高等教育教育方面,韩延明、沈丹丹指出,潘先生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即允许民办高校在适当营利基础上发挥公益性价值;为推动民办高校走上第三条道路,潘先生作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提出需要政府为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扩大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捐赠法人制度等。王严淞对潘懋元先生自1989至2009年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文献作了详致的梳理,主要涉及民办高等教育价值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法治论、民办高等教育产权观等内容,不仅丰富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思想,也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小结

综上所述,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是一个恢弘的体系,在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均有独特的建树。除了上述论述外,郑若玲、郭振伟分析了潘先生的教育考试思想,储著斌研究了潘先生的大学治理思想,闫建璋探究了潘先生的农村教育思想等。总之,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史、学术研究史和人才培养史上,潘懋元先生身体力行、鞠躬尽瘁,堪称高等教育学科大厦的奠基者、学术发展的引航者和教书育人的伟大师者,值得我们去尊重、传承和发扬他的思想,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之,正如在此次大会上潘先生在谈及个人的“自省与期望”时,呼吁加强对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微观领域问题的探索,使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真正深入到实践中去。这为我们继续深入高等教育研究指明了基本方向,也是对我们重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和知识分子,潘懋元先生将科研和教学完美地统一于一体,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使命担当紧密结合于一身,堪称典范。

猜你喜欢

潘先生应用型学术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清白之年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良师益友潘懋元先生
——记我与潘懋元先生交往的点滴小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知识分子的真伪性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