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总要有点心气儿

2016-04-12刘宏炎

师道(人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博文博客学校

刘宏炎



人,总要有点心气儿

刘宏炎

在这年节当中,鞭炮长鸣,灯红遍地,喧哗中洒扫庭除,装饰点缀,出厅入店,常常脚不沾地,虽然似乎很是忙碌,可内心总有一种莫名的躁动,渐渐似乎演变成一种慌张。凝眉思量,心里一个声音悄悄说:“你又偷闲了好多时日!”是啊,我的确与我的工作远离了好多时日。我如今的生活毕竟无需“偷得”半日闲,而是毫无疑义地拥有更多闲时。在这一个月的假期里,我忙着过日子了,忙着邻里亲朋东拉西扯了,我的空间日志里却连半篇都未更新。这怎能不说是悠闲的时日呢?

年前打算得好好的,准备假期里读王守仁的《传习录》。开始也的确读了几篇,可后来还是放下了,又想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因为有学校布置的假期读书笔记作业。后来在网上看到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的《目标中国》,那也是我这几年关注的话题,便急忙网购一本,可刚翻了几页,群里要求读杨绛、苏霍姆林斯基,便只好扔在一边,匆匆“进入”杨绛的“生活”。总算读完《从丙午到“流亡”》,《干校六记》还没开始读,就又东邻西舍地“走神儿”去了。也难怪心会慌张,如此这般定是泄了心中的气儿!

不得已,只好坐下来寻寻往昔,找点精气神儿出来!忽想起读《传习录》中“知行合一”的时候,偶尔翻看博客,注意到自己曾用过的一串网名:“肖邦”“洪伯”“龙肖华夏”,还有现在的“凭凡”——嗯,大概它们就是我曾经的精气神儿吧!

寒假前收拾储物间,从一堆杂物中拎出几袋旧书,一时兴起抽出几本翻看,感觉很是亲切。但我能做的,只有依依不舍卖掉一部分,腾出一些空间来。有些则是怎么也舍不得卖掉的,就不顾妻子反对,硬留下,塞在卧室的书柜里。

那是我在入行最初几年里读的书。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洪应明的《菜根谭》使我从学生转型为一个社会的人,《心灵鸡汤》《漂泊者之旅》系列是我工作之外心灵的慰藉,而《彼得原理》让我第一次得知层级晋升的奥秘,也是这么多年我上上下下总不“上道儿”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其和“极限不胜任”的痛苦相伴,不如快乐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那时候读书全凭兴趣,没有多加抉择,等到它们再也满足不了我精神成长的需求,便只好进入储物间。此刻它们又出现在我眼前,虽然满是灰尘,却如同许久未见的故人一样让我感到高兴。它们使我想起那个略显稚嫩、却颇有心气儿的自己。

那时候我供职的学校地处偏僻,是全镇最小的学校,我的宿舍和图书室同在一间屋子里。其实所谓“图书室”,不过一架书柜,几格图书。但就在这几格图书中,有几本教育理论著作。由于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稍有深入,我便常常翻阅,那是我最早的教育阅读,也是我对教育理论思考的开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也学着书里那样,写了不少教育日记。那时候,全镇有五六处完小,其他学校已经配备上了Windows98甚至Windows2000,我们学校只有四台大黑“软盘”启动的教学用dos机。无法打电子稿,只能手写在日记本上,虽然所记零零星星,不成系统,但一页页一本本摞起来,也带给我不小的成就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照葫芦总能画出个瓢样子来,后来,由于上级有征文任务,校长要我来完成,很幸运,我的小小说连续两年获奖。

隐约记得,第一个奖是不知谁送来学校的一本厚厚的硬皮本,用纸很粗糙。第二个奖是一本大大的绛红色“荣誉证书”,没有奖品,那证书是我亲自去镇教委领回来的。那之后,开始有领导“下乡”听我的语文课了,点滴表扬也渐渐多起来。如今想想,大概就源于那时得到的种种肯定,我心气儿渐渐高起来。

记得当时有人给我建议:为什么不“活动活动”,调到条件好的学校去呢?可我那时还申请过“援藏”,只是没获批准,至今引以为憾,我怎么会想调离的事呢?(这里比西藏的条件可好多了!)那时候的我,的的确确心气儿十足。

大概从2006年开始,我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期。为了自己的成长,在全镇最小的学校坚守几年之后,我决定换换环境。我来到一所新学校,最快乐的事是每个教师都配备了一台电脑,比起之前的dos版,简直如一步登天。我惊奇地发现,网络世界真精彩!各大网站纷纷建起博客平台,花费不少财力、人力管理博主的博文。并且也建立“博客圈”平台,供博主根据兴趣“圈人”“圈文”,方便阅读。就如一条小鱼游进大海,我兴奋地沉浸在网络博文的海洋里。至今回忆起来,仍有一股激动在心头余波荡漾。

由于对教育的钻研,以及“会写点文章”的“特长”,我开始真正被重用。那时的领导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常有博文见诸大网站的版块,这些版块在网站主页有导航链接,使博文有更多被点击的机会。这使我如崇拜偶像一样崇拜他。在阅读了五彩缤纷网络博文的基础上,我开始用键盘敲出我的博文,并尝试贴在新浪博客、成长博客、1+1博客、网易博客上。一篇,两篇,三篇……越来越多的文章被添加在大网站版块里。

从未那样被阳光“晒”过,热度也许还不算太高,我就感觉自己红日当头了。选择音乐天才“肖邦”作为网名,不但响亮,也很高大上——年轻气盛可见一斑!可惜的是,好景不长,阳光多了,我有些中暑,开始找不到北。也许领导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那段日子里,面对我的不成熟选择了冷处理。如果我早有丰富的阅历该多好!在那种境况下就会冷静面对,淡定抉择了。后来有人问我:你对当初那个离开的决定一定很后悔吧?我说不后悔,因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那时的自己——无知者无畏!

“肖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读读写写的习惯,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了这个习惯的陪伴,我才拥有了沉下心来的可能。在寂寞的日子里,在遇到冷嘲热讽的时候,我得以如拐杖一样拄着它,慢慢度过,难能可贵地保住了一点心气儿!

写文章的人都明白,文章虽然高于生活,但无法脱离生活。我写的题材一直没有离开教育教学。到新学校的时候,正是全社会教育大讨论的时候,百家争鸣,新闻不断。表面看来,教育正在被家长,被全社会关注,开始走向更有意义的实践层面的探讨。如果良性建议逐渐多起来,可想而知,假以时日中国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惜的是,人们忽略了一点:参与者没有一定的教育经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做出理性的分析,也就难有合理的建议。有哲人说:质疑是最简单的事——结果是,在讨论当中质疑越来越多,甚至谩骂也甚嚣尘上,而合理建议却很少,即使有,也很难被人们接受!

就在这轰轰烈烈的讨论中,由于工作内容变了,我的文字关注的方向也转变了,转向课堂教学,转向学校教育方向的选择。为此,我自费去南方取经,并尝试着对身边的教育开出方子,自以为如果对症下药,如果唤醒人们的一种意识,转换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就能调整方向,改革教育实践,身边的教育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洪伯”的网名就是由此而来,实为自勉!

结果可想而知,不只是造不起什么洪水的声势,我的文章只有网络上仍然有观众,而现实中却始终停留在自己的角落。我也做过种种其他尝试,诸如校报、征文,但始终只是曲高和寡,点赞的不少,却鲜有人能够沟通交流。我就像一个黑夜里站在墙头大声歌唱的人,自以为歌声很美,但听到的人都说我是怪物!

相比较从“被重用”中跌落下来那段经历,这次跌落更狠!我仿佛被摔懵了,痛苦地手打脚踢,头撞四壁,不顾一切地向四周发泄我满肚子的怨气!于是“洪伯”不再,变成了“龙肖华夏”,因为我属龙。似乎很大气,但这个名字有些虚无缥缈,我的文字也时晴时阴,时云时雨,至今想来,这个名字更像是在吓唬人。

痛定思痛,作文自理,才明白我忽略了一点,现在的教育,需要的不是骤然哄起,质的飞跃需要以量的积累为基础。两年来,全省教育器材上档次,就是在为量的积累奠定一个好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积淀是另外一项艰巨的工程。当然,这项工程注定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日,也需要更多人走出来,建言献策,仁者献仁,智者献智,百家争鸣——而不是百家骂架!

“肖邦”“洪伯”“龙肖华夏”……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我才渐渐明白:有心气儿是好事,但只有把这点心气儿加入到顺势洪流中去,才能不悖逆社会发展,不拖后腿,不添乱。

当我终于明白这些之后,便开始读,写,听……动用各种力量,洒扫我的内心,让喧嚣尘埃落定,使自己用平常心看世界,不怨恨,不仇视,不屈尊俯就。于是我看清楚了各种爱与恨,心胸扩展了,呼吸均匀了,也有了更多包容自己、包容他人的底气。我逐渐能够心平气和地承纳完整的自己,接纳身边的人和事,愉悦地接纳上帝交给我的人生。

从那以后,我有了现在的网名——凭凡。对!是“凭凡”而不是“平凡”。

一个人总要有点心气儿!这是我从杨绛先生的信条中悟出来的。是啊,没了心气儿,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完全小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

猜你喜欢

博文博客学校
第一次挣钱
谁和谁好
学校推介
Review on Tang Wenzhi’s The Gist of Chinese Writing Gamut
博客天下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
我为博客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