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道德教育研究

2016-04-12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校园文化校企

林 云

(南华工商学院 思政部,广州 广东 510507)



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道德教育研究

林 云

(南华工商学院 思政部,广州 广东 510507)

校企文化内涵的相似性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通过搭建校企德育合作互动平台,打造全方位德育的教学体系,以德育实践为抓手,突出德育合作中职业道德的培养来构建德育合作保障机制可以真正实现德育融合教育。

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与各高职院校固有的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并且相互作用。这种相互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也对原有的高职德育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冲击。如何实现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德育融合是我们高职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 校企文化内涵的相似性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并被人们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总和,其主体是校园中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活动的载体是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教与学”的活动[1]。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渗透和传承的特点,其核心功能是培育优秀的人才。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对应校园文化的内涵,将企业文化理解为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总和,其主体是企业中的员工,活动的载体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所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企业文化同样具有互动、渗透和传承的特点,其核心功能是创造利益价值。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在一定公共区域内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总和。

1.1 精神文化

首先,对于校园文化而言这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对于企业文化而言这也是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两者相似。再者,从表面上看,办学理念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定的,而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为获取利润而定的,但本质上却是相似的,为什么呢?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资金、资源等有形资产,而是人才这一无形资产。企业的商业竞争,说到底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企业盈利的核心因素还是人才。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院校的的竞争力也表现为毕业生的竞争力,而毕业生的竞争力又表现在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与行业岗位能够无缝链接。因此,校园和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都是人才,一个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一个是依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1.2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校舍、校园环境等等,这是与大学生在校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对母校回忆最多的一个方面。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在校园中就是一面围墙也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所以,校园物质文化同样具有育人的功能,并且这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们不容忽视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育人”。这种思想由来已久,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对环境育人非常重视,他在《劝学》篇中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孟母三迁的故事同样也说明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对高职院校来说,加强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品格,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学生素质。对企业而言,优美的环境也更容易让员工心情愉悦,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重视自己的物质文化建设,企业家们愿意花更多的钱建设企业的环境、改善员工的伙食,设计更具有人性化的生产车间或者办公室等等。企业家对企业物质文化的重视,一是为了吸引或留住更多优秀的员工,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二是希望优美的环境和更具有人性化的设施能够影响员工,提升员工素质。综上所述,校园物质文化和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最终也都是指向对人的影响,两者相似。

1.3 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和物质文化的保障,是这两者的中介。对高职院校而言,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正常教学秩序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老师和学生的行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企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其中,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既让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2]。所以,无论是企业的正常经营运作还是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从管理的角度看两者相似。

1.4 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也就是文化的行为层,校园行为文化包括教学活动、各项文体活动、招生就业宣传等等,这些活动直接折射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同样,企业的行为文化也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的体现,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企业内部的人际交往等等。可以说,无论校园的行为文化还是企业的行为文化,两者主体有差别,但表现内涵相似,都是各自精神文化的表征。

综上所述,两者内涵相似,都包含四个层面,其中精神文化都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表征,这种相似性使得这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可以融合。

2 校企文化融合对高职德育的影响

品德教育是构建在人的基础上,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教化、熏陶等功能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提升人的整体素质。过去高职道德教育依托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可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校企文化融合的新环境对高职学生的德育会产生以下影响。

2.1 教育内容更丰富

传统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致力于培养有正确价值观和科学人生观的人才。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世界的融入越来越深入,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性,其中各种“功利性”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不容忽视,在这种冲击下,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让很多大学生觉得只是一种说教,比较空洞,没有真实的体验。随着校企合作的开展,校园与企业的联系变得比以往密切了,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在企业实践中能更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的精神文化,而一些优秀的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也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彰显了各行各业的价值观,这些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例如,倡导团队合作、服务理念、公平竞争、注重创新、强调诚信节约等等,这些都成为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公民的道德规范要求[3]。因此,在高职的德育教育内容上也要注重与企业价值观的结合,尤其是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企业的精神文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与企业的“无缝链接”,这种“无缝”不仅是技术上的“无缝”,也需要学生能够认可企业文化,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很快地适应企业文化,融入企业进而融入社会。

2.2 教育环境更复杂

在校企文化逐渐融合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环境也变得比以往更为复杂。以往的高职道德教育依赖的文化载体仅仅是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比较单一纯净,并且校园文化的可控性较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德育目标选择有利于教育的文化内容。现在,随着企业文化向校园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德育面临的环境不再像从前一样单一和封闭,复杂开放的环境使得道德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带给学生健全品格的养成。例如,在企业中实习,企业员工展示出的吃苦耐劳、自律、公平竞争等精神比单一的课堂说教更能打动人心。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复杂的,它既有优秀的因素也可能存在不利于道德培养的因素,而这些不利的因素是教师无法屏蔽的。例如,有些企业名不副实,明明是个小型加工企业,却冠上“华南某某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广东某某集团”等响当当的大名,这无形中引导学生对弄虚作假产生好感。还有些企业不按照劳动法经营管理,这也会使得学生漠视法律,轻视法律素质的养成。高职学生基本上都还处在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企业中的糟粕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甚至超过教师的课堂影响。所以,校企文化融合使得德育面临的教育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多样。

2.3 教育手段更灵活

一直以来,高职德育的主阵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向学生灌输美好的道德品德,以期形成美好的品德。过去,也许还能达到德育的培养目标,可是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开放更复杂,这种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不但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反而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很多教师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企业文化中“实干、创新”的精神对教师也产生了影响,很多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不断追求进步。因此,各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教学改革,其中很多都是教学手段的改革,例如,在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案例进行分析,组织对社会热点问题大讨论、大辩论以及社会实地调查等等,灵活的教学手段更多地吸引了学生的关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育的教育效果。

3 重视校企文化融合中的德育融合

3.1 德育融合能使德育更贴近生活

道德源于生活实践。活动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只有在活动中并且为了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杜威也说:“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来的”。尽管目前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改革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注重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但那毕竟是教师虚拟的社会环境,学生不能感同身受,因此也就无法将所学的道德规范践行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从而变成“知行不一”。企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特别是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与企业员工一同工作生活,自然也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精神可以在企业中“眼见为实”,道德规范不再是课本上的“白纸黑字”,而变成自己生活和工作实实在在的一部分了。学生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习得社会技能,从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能够正确判断社会问题以及理性分析社会现象[4]。这样的的道德教育更贴近生活,更能发挥道德的教育作用。

3.2 德育融合能更好地促进德育社会化

人的成长就是社会化过程,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是高职的最终教育目标。这种需要不仅仅是技能和专业上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更应该是人的品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德育社会化就是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完成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衔接,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品德培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但是,一直以来家庭和学校承担了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我们也习惯于将一个人优秀品德的养成归结为父母以及老师的功劳。我们倡导德育融合也就是要重视、或者说发挥出企业、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学校,学生受到系统的道德教育,去了企业实习也应该继续这种道德的教育,而不是让德育出现断层。学生在企业实习当然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但学生的素养和感知能力良莠不一,有的很快就能被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影响,但也有学生可能适得其反,例如,把企业实习导师的严格要求看成“资本家的剥削”,把合作中的谦让看成“吃亏”等等,这就需要企业实习导师利用企业文化对实习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积极引导,及时干预,可以更快地让学生认同、理解企业文化进而理解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对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应该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那么德育社会化的过程就会更加顺利。

4 构建德育合作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德育融合教育

校企文化融合下的德育还必须构建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德育合作保障机制。首先,要搭建校企德育合作互动平台。在已经开展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中,每每谈及合作似乎都是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的任务,组织校园文体活动的学生处、团委以及为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思政课教师似乎都无缘校企合作。事实上,学校思政课教师以及负责学生管理的一线老师也应该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共同制定学生实践环节中的道德实践方案,包括设定具体的职业道德目标,制定学生实习期间思想道德考核方案,并派出专职老师和企业导师进行具体指导,对出现的错误思想可以及时纠正疏导。其次,充分利用社会、企业的德育资源,打造全方位德育的教学体系。企业资源主要有三类:企业本身、企业人、企业文化。就企业本身而言,它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因素,本身就可以成为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基地[5]。我们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社会生活、体验道德情感的环境,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生校外实践的机会,打造一个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全方位德育网络。最后,以德育实践为抓手,突出德育合作中职业道德的培养。在中国,道德从来就是“做人”的学问,其最高境界就是通过行动履行人伦关系。在西方哲学界,道德哲学就是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这门科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实践”。我们就是要利用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机会,通过具体的“做”来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最终达成“知行合一”。在校企文化融合的环境下,道德融合教育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就是职业道德的锤炼。不同行业的道德操守不一样,企业的导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不仅熟练掌握某一具体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更重要地是让学生从内心尊重这一行业的职业操守,从而能够认同和自觉遵守。通过校企德育合作的方式,使得道德教育走向更为专业化的道路。

5 结语

文化是道德的载体,也彰显创造者的价值观,以校企融合文化为载体的道德教育反过来也会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校企合作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岗位,融合的品德教育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是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起着基础性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人的一生,不容忽视。在这基础上形成的专业素质更能促进他们的职业精神、职业意识的提升,最终能够树立有意义的职业理想。总之,新时期,我们更应该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契机,重视高职道德融合教育,这对人才的“无缝链接”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 赵忠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魅 杰.企业文化塑造[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 孙卫芳.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2):89-91.

[4] 周春华,涂洪彬.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环境下创新德育社会化的思考[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4):96-98.

[5] 林 云.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探讨[J].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2):54-56.

(编辑:严佩峰)

Study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 Based on the Fus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LIN Yu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Nanhua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Guangzhou 510507,China)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college is the basis of their integration.There are four strategies can promote the fus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platfor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llege and enterprise ; the omni-direction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moral ; practice in moral education ; focus on the professional ethic.

the culture of the college and enterprise; fusio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2016-05-12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德育专项(2014JKDYZ11).

林 云(1976—),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德育、职业教育.

G641

A

2095-8978(2016)04-0142-0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校园文化校企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