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自的精神流浪之旅
——从社会性格分析霍尔顿的精神困境

2016-04-12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守望者霍尔麦田

何 微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独自的精神流浪之旅
——从社会性格分析霍尔顿的精神困境

何 微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二战后的美国成为一个“他人导向型”社会,社区里的每个人都努力寻求来自他人、社会的认同。战后高度的物质文明让美国梦日益物质化,财富和地位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由于在童年时期未能习得“他人导向型”社会的共有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的弃儿,最终陷入无法解决的精神困境。

《麦田里的守望者》;精神困境;他人导向型社会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作家J.D. 塞林格的代表作,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和加拿大同时发行。小说讲述了来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霍尔顿·考菲尔德因除了英语外的科科都不及格被学校开除,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浪迹纽约三天两夜的经历和感受。16岁的霍尔顿脱离了不成熟的儿童期,正处于从少年期走向成熟的成年期的过渡阶段。这时的霍尔顿内心情感一片混乱:他一边痛骂虚伪,一边承认自己是“厉害的假话精”[1];他珍惜纯真,但又被成年人的环境吸引(酒吧、妓女);在发现无法应付成人世界后,他转向另外一种极端的情绪,希望逃离现实世界。霍尔顿面临的精神困境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经历,因为每个社会拥有的独特性格会对养育孩子的父母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2]儿童如果能顺利地接受他所处社会的社会性格,就能在成年后顺利地融入成年社会,反之,则感到与周边一切格格不入,从而导致进入成年期前的精神困境。《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无法融入成人世界、选择逃离现实世界的根源在于其未能在童年时期习得所在社会的社会性格。

1 社会性格的演变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在其著作《孤独的人群》中写到,“性格是受社会和历史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动机,个人通过这套机制来看待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社会性格是被某个特定的社会阶级共同拥有的性格,是这个阶级集体经验的产物,社会性格让我们能够谈论某个阶级、团体、地区和民族的性格。”[2]作为社会的一员,个人的性格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所处社会的社会性格的影响。 社会性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循一定的共同规则,而童年是个人社会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共同规则的习得与否将会决定他今后能否顺畅地融入成年社会。

社会的发展让其社会性格随之变化,社会共同规则也随之变化。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在其代表作《孤独的人群》中,运用现代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了社会性格的演变,从“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到“他人导向型”[2]。中世纪的西方社会是典型的传统导向型社会,当时通常几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家中的男性长者拥有最高的话语权。在传统导向型社会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社会性格,因此社会规则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生活在其中的每个社会成员从童年时期就需要学习传统的社会规则,这使得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调整自己来遵循习得的社会规则。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兴起,内在导向取代传统导向。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识逐渐显现。同时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人们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多样,社会各方面处于急剧的变革中,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由于不能像以前那样凡事可以遵循传统,人们需要依靠自己来解决新问题。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自我导向型社会的典型代表。鲁滨逊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但他渴望去见识未知的世界。他不断出海淘金,在第四次航海时,由于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依靠自己的智慧,鲁滨逊在荒岛上独立生活了15年,还救下了一个俘虏“星期五”,最后夺了一艘船,成功回到英国。那时的英国正处于早期的殖民扩张时期,英国政府四处扩张,最后让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鲁滨逊这种勇于探险的性格实际上是在当时处于殖民扩张初期的英国社会性格的影响下形成的。

工业化大生产打碎了以前的小农经济。工业化生产需要统一的标准,因此出现了同样的厂房,同样的流水线,工人按照一个标准生产,工业革命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摧毁了他们的重要品质——独立,就像喜剧大师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扮演的拧螺丝工。随着社会生活的趋同性,个体的自我性不再像自我导向性社会那样重要,个人主义逐步让步于社会大生产下的统一规范。同时此时的美国的很大部分已经被探索,西进运动让美国人将国土的边界推到了广阔的西部。社会制度完备,每个行业都拥有自己的规范同时社会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培养人才。他人导向型出现取代内在导向型,他人导向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大城市的中上层阶级中产生。[2]在他人导向型社会,得到他人和所在社会的认同,在个人社会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尤为重要。对个人的评判标准也不再基于传统观念或者是个人的价值观,而是当时个人所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去适应所处社会的要求成为一种美德,拒绝适应的人会被认为是疯子或者是把自己的观念置于社会观念之上的个人主义者,从而被社会抛弃。因此人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自我,他们会随时关注别人与社会眼中的自己,并无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希望寻找到来自他人的认同感。

2 社会性格与美国梦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大批的欧洲移民,尤其是深受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踏上了这片新大陆。 北美土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远离欧洲大陆阶级观念对人的束缚,这一切让清教移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即使新大陆初期异常艰苦的生活也未能打消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他们坚信在这块自由的土地上,只要努力勤劳,任何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清教思想成为殖民地的主流文化,成为了一种价值观,这种思想也成为“美国梦”的发源土壤。

在建国宣言《独立宣言》中,美国人强调“人人生而平等”,即在这片新大陆,无论种族、宗教、社会背景,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成功。[3]早期的美国梦强调个人都应勤奋工作,那时的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感谢上帝赐予自己拥有的一切。从印刷厂学徒变成富有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成为美国梦的代表人物,他的传奇经历成为当时无数的下层美国民众努力向上的动力。他的《穷理查德历书》和《富兰克林自传》确定了美国梦的内容与实现方式,体现了美国梦的成型。[4]在富兰克林看来,成功的秘诀就是诚实、正直、节俭和勤劳。只要拥有这些品质,无论你是谁,都能实现自身的成功。《富兰克林自传》被称为美国梦的宣言,是无数美国青年奋斗的行动指南。

伴随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来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社会面貌也发生急剧变化。人们的思想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也正经历着巨变,美国梦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记录了美国梦的变化,在这个物质财富急剧膨胀的年代,美国人开始为财富疯狂,但是在物质的极度丰富下是腐败的风气、道德的沦丧。这时人们心中的美国梦已悄然变化,等同于财富和名望,同时他们发现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大多数人成为了失败者,发现自己并不能在这个号称“人人机会均等”的国家依靠诚实、正直获得成功。此时的美国梦不再代表平等、公平,而是一种对于财富的欲望。人们为了取得成功,逐渐抛弃诚实、正直等品质,取而代之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就是当时人们追求美国梦的缩影。农村姑娘嘉莉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来到了城市,然而一再地碰壁让她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后她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功成名就,成功挤进上流社会。嘉莉的经历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在金钱至上的社会大环境下,美国梦已日渐扭曲,它所包含的诚实、正直、勤劳等美好的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财富和地位的疯狂渴望和随之而来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主义。美国梦的日益物质化催生了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如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刻画了盖茨比这样一个人物,他通过各种手段追求财富,即使手段是非法的。

扭曲的美国梦让人们片面追求物质利益,让整个社会对个人的评价标准趋同化,即财富和地位。这样的社会环境刺激美国人追求名利。这种唯目的论的社会风气在父母、学校培养下一代的时候充分体现出来。对于父母和家庭来说,把孩子培养成社会认同的成功人士是教育的最大目的。

3 霍尔顿的精神困境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霍尔顿就生活在二战后“他人导向型”的美国,物质文明的繁荣在逐步瓦解传统价值的同时,让整个社会陷入了极度的物质崇拜。对金钱和地位的渴望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功利主义甚嚣尘上。人人都梦想功成名就,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认可的成功者。霍尔顿的父亲即是他人导向型社会中的成功者——一个成功的大律师,拥有高薪和极高的社会地位;哥哥是好莱坞的著名编剧,收入颇丰,“买了一辆昂贵的美洲豹牌轿车”[1]。因此霍尔顿被父亲送到贵族学校潘西中学接受教育——“一个宣称致力于把男孩培育成出类拔萃、善于思考的年轻人”的学校[1]。然而在潘西中学,霍尔顿并未见过“一个出类拔萃,善于思考的家伙”[1]。老师一再强调人生是场比赛,然而霍尔顿根本无意与学校里卑鄙虚伪的家伙竞争,把参加比赛的装备忘在地铁上,考试四门不及格,这一切表明他并没有接受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并没有努力成为学校眼中的“好学生”。当时美国人都在追求自己所在社区、社会的认同,被学校开除的霍尔顿在他人眼中无疑是个失败者。被学校开除后的霍尔顿不敢回家,因为他意识到在别人的眼中,他已经被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逃离虚伪学校教育后的霍尔顿开始了自己纽约三天两夜的流浪生活。抵达纽约后他住进了一家破旧的旅店,发现这是一家充满“变态”的酒店。酒吧的女孩跟霍尔顿聊天只是为了让他付账;妓女尼桑对与他聊天毫无兴趣,只是急于拿走报酬,最后还伙同莫瑞斯敲诈了霍尔顿五块钱。接着霍尔顿邀请萨莉去看戏,看戏的途中偶遇萨利的朋友——正在读大学的乔治,萨利与乔治的谈话虚伪得让霍尔顿感到恶心。最尊敬的安托利尼先生教导他,“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然而前者却在半夜的时候偷偷抚摸霍尔顿的头。[1]三天两夜的纽约经历让霍尔顿看到了现实社会的虚伪与残酷,在这里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在家里,弟弟艾里的突然去世使他失去了一个坚定的精神支柱;母亲用自己的方式爱他,却不曾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父亲忙于赚钱,很少与他交流;唯有妹妹菲比是唯一一个能理解他纯真内心的人。

学校和社会的经历让霍尔顿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巨大鸿沟,他无法在现实社会找到归属感。社会所承认的精英人士在他眼中都是一些虚伪、变态的人,他们满嘴大话,自以为是。而自己在周遭人的眼中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当霍尔顿试图用谎言来伪装自己时,他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是个说谎者。内心处于极度纠结的霍尔顿发现自己所坚持的纯真美好在现实社会是找不到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纽约三天两夜的经历都不能让他找到自己所面临精神困境的出路,反而进一步陷入绝望。现实的一再碰壁让他一心想逃离自己所处的文明社会,他曾一度想逃向广阔的西部,然而现在的西部已经不是他所想象的西部,“因为现代文明已将它的触角伸进了哪怕是最僻静的角落”[5]。

4 结语

由于童年时代没有顺利接受他人导向型社会的社会性格,霍尔顿在进入成人世界前未能接受当时共有的社会价值观。霍尔顿曾期待得到大家的认同,然而无论他怎样努力,总是能看到身边人及自己的虚伪,甚至称自己为最厉害的谎话精。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经历让霍尔顿明显感到自己与整个社会的距离,成为社会的弃儿。他曾将帽子反戴,以这种方式将自己隔离在现实世界之外。小说一开始霍尔顿在加利福尼亚的一家医院讲述自己的故事,说明无论是社会还是霍尔顿的家庭都已经将他放弃,把他当成一个精神病人看待。最后霍尔顿渴望在梦想的麦田做一个纯真的守护者,挽救其他的孩子免于遭受像他一样的命运,“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是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1]。

[1] 塞林格,J.D..麦田的守望者:英汉对照[M].孙仲旭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 Riesman, David & Glazer, Nathan & Denny, Revel.TheLonelyCrowd——AStudyofthechangingAmericancharacter.Abridgededitionwithanewforeword.[M]Americ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3] Teague, Gina.Culture Smart!USA [M]. 张荣婕注. 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 宗 蔚.从美国文学看美国梦的演变历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106-107.

[5] 田 佳. 生存的困惑与抉择——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评析[J].四川大学学报,1994( 2) :46-54.

(编辑:刘彩霞)

A Solitary Spiritual Wandering——An Analysis on Caulfield’s Spiritual Dilemma with the Theory of “Other-directed” Society

HE We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635000, China)

America turn into an “other-directed” society after the World War II, which resulted in everyone in community seeking approval of others. Meanwhile, with the materialization of American Dream, social status and wealth became the prevailing criteria. Holden Caulfield inTheCatherintheRyefailed to acquire the prevailing value system in “other-directed” society in his childhood, and then became the outcast of his society, consequently, he was stuck in the spiritual dilemma that he could not find a way to get out.

TheCatherintheRye; spiritual dilemma; other-directed society

2016-03-21

何 微(1982—),女,四川广元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I106.4

A

2095-8978(2016)04-0060-04

猜你喜欢

守望者霍尔麦田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汉白路的守望者
这个大童话讲猫(五)名侦探西尼·霍尔
不关我的事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别人做不到
只有更好的
一直在努力
道格拉斯·斯高特·霍尔(194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