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乡情深:深挖地方史,开展“亲民”爱国主义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举例

2016-04-12肖丽红

关键词:税务司会审鼓浪屿

肖丽红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 福建 漳州 363105)



近乡情深:深挖地方史,开展“亲民”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举例

肖丽红

(厦门大学 嘉庚学院, 福建 漳州363105)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教学中学生参与热度十分有限,这一现状呼吁《纲要》课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与内容改革。鉴于多数学生对本地历史较为熟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深挖地方史资源,通过建立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必定能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命运及中国人民反侵略行为的理解,从而实现“亲民”爱国主义教育。文章以“鼓浪屿租界史透析《纲要》第一章内容”作为课程改革案例说明。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地方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国家建设优秀人才的储备力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况更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即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1]。所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两课”,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介绍基本的国情、国史外,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但是目前高校两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面临的困境不少,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学为例。

一、问题缘起:空泛的爱国主义教育亟待改革

《纲要》是高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她一方面记载着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结合,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记载着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进行不屈不挠抗争的事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学者即称“不了解近代的历史,就难以完整地领会、本质地把握爱国主义的精髓”[2],但目前《纲要》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渗透时,面临如下困境:

首先,学生普遍感觉爱国主义教育太空泛,《纲要》的学科特性又加剧了这种空洞感。历来历史学科教育有个特点,即教材内容均是面向国家的大历史,致力于从宏观角度阐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所以内容上重知识体系,空间距离感远,且缺乏地方史和地域文化的联系等。结果学生因为历史太过于遥远,往往带着一种敬畏感来学习历史,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如此“空而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如隔岸观火,学生缺乏切身体会。

其次,学生普遍感觉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新意。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爱国主义题材重复率非常高,这种“炒剩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容易给学生留下“教条”的误解。因为缺乏新意,学生重复听到这些民族英雄事迹时,往往无动于衷。

所以,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地方爱国主义题材的讲述,不仅能吸引学生听讲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内涵。因为有熟悉感的地方事件,往往能将学生眼中陌生的历史亲近化了。所以,笔者开始探讨“深挖”地方史资源,开展“亲民”爱国主义教育,以《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课程改革为例。

二、典型个案:林尔嘉控诉厦门海关税务司

《纲要》第一章讲述了1840-1900年列强入侵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中国人民展开种种反侵略斗争的这段历史。本章历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段屈辱历史中感受到近代中国的命运,并在人民反抗中体会爱国主义的激情。但本章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有详细的了解,“炒剩饭”的知识点介绍反倒会磨灭学生学习热情。加上以往我们“只顾国家,不顾地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虽然十分熟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但不知道同时期自己的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无法“身临其境”感受列强入侵对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恰好,位居厦门的鼓浪屿在这个时期沦为了列强的公共租界,鼓浪屿的公共租界史即是近代列强全面入侵中国的缩影。为了反击列强侵略,鼓浪屿人们开展了种种抵抗斗争,这些斗争亦为全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划上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搜到此期鼓浪屿发生的一次华洋冲突——林尔嘉控诉海关税务司,具体的个案分析可以让学生在熟悉场域中构建列强入侵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图景,进而切身体会到近代中国的屈辱命运以及近代中国人民为抵抗侵略的不懈奋斗精神。

案件缘起于1922年林尔嘉设计修造菽庄花园的海上长桥,海上长桥的位置恰好毗邻海关税务司公馆,双方因为海关税务司公馆外围这块地的所属问题发生了争执。林尔嘉提供了1914年其向鼓浪屿洪姓地主购买此块地的地契,而海关税务司则提供了其与洪姓租借此块地的甘结,称其对本块地拥有“留置权”,双方因此争执不断。面对双方的争执,鼓浪屿工部局无法为同胞申冤、争利,反倒出面阻止菽庄花园筑桥工程。工部局的态度助长了税务司的蛮横无理,1929年厦门海关税务司侯礼威还带领工人,毁损菽庄花园新修的长桥。林尔嘉忍无可忍,同年12月拟具《为菽庄石桥被毁及私权横受侵害事谨告同胞书》,印成单行本,向社会各界广为散发。与此同时,就厦门海关之“留置权”契约向思明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海关自知理亏,不敢与林家对簿公堂。林尔嘉不甘示弱,甚至派四子林志宽到英国剑桥大学专攻法律,决心把这场官司长期打下去[3]。

但面对爱国人士的拳拳之心,当时的地方政府与清政府一样,妥协于洋人,无法为国人伸冤。1930年思明法院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认为税务司的“留置权”一说实在是“蛮横无理”,但“侯尔威任意侵害原告山地所有权,是否依据税务司与洪狗所立留置权契约,藉词肆扰,姑不具论”,所以“原告之诉驳回,讼费由原告负担”[4]。而且,思明法院还百般推诿,认为本案发生地点是鼓浪屿,鼓浪屿有会审公堂,本案自然应该在那里审理。试想,会审公堂是工部局的下属机构,性质上是“帝国主义侵犯中国司法主权的领事裁判制度派生的畸形产物”[4],怎么可能做出不利于洋人的判决。

林尔嘉不服思明法院审判,向福建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提起上诉,省高一分院受理本案,但海关税务司却一再藉口推托,抗不到案,省高一分院也丝毫没有办法。最后本案无法继续在庭上判决,只能致力于庭外和解。在多方周旋之下,海关和林家达成协议,林尔嘉在花园中为海关保留一条25英尺宽的小道,以连接海关税务司和海滩,而海关放弃了与洪家近半个世纪的购地协议。

三、体味厦门海关税务司:列强为建立“国中之国”展开全面侵略

上述的案件描述容易给学生留下如下印象:厦门海关税务司在厦门可以完全不受法律的约束。面对林尔嘉修造海上长桥,他们可以直接拆毁长桥。面对林尔嘉的控诉,他们以完全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留置权”为由强行占领此块海滩。面对思明地方法院、省高一分院的传票,他们可以一再藉口推托,抗不到案。海关税务司如此藐视中国法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此时的鼓浪屿已经沦为公共租界,厦门也成了通商口岸,洋人已经逐步控制了厦门(鼓浪屿)的政治、军事等主导权。

在案件解释基础上,我们可于课堂上进一步向学生介绍鼓浪屿沦为租界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从地方小历史中感受教材上的“列强瓜分中国的重重矛盾”、列强把握中国“领事裁判权”后对近代中国带来的危害等知识点。

1.列强军事上瓜分中国的缩影: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

1840年英国海军突袭厦门,占据鼓浪屿长达5年。1842年厦门被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逐步渗透到厦门本岛。之后闽南小刀会攻克厦门岛,外国侨民多迁往相对安定的鼓浪屿居住。随着侨民、外国洋行的增多,鼓浪屿的经济地位日渐凸显,俨然成了“鸦片的货栈和走私活动的基地”[5]。所以,为了争夺对厦贸易的重要基地,列强开始思考“瓜分鼓浪屿”。

1873年,德国首先在鼓浪屿设立“工务部”,由他们直接管理鼓浪屿。1897年,日本要求在厦门设立“专管租界”,企图占据鼓浪屿三分之一的土地,而美国则提出要占据另外三分之二,但均遭厦门地方官的拒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西逃,朝廷一片混乱,厦门炮台驻军由于领不到军饷而几将哗变。此时,美国领事不仅出资一万元作为军饷,还前往炮台安抚驻军。为了感谢美国人,清政府主动提出优先将鼓浪屿给美国人为租界。美国也鉴于其在华势力还弱,无法独吞鼓浪屿,提出了“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对华政策,和列强共同策划了“鼓浪屿公界”事件。1902年11月21日,中外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1903年鼓浪屿正式成为公共租界[6]。

可见,鼓浪屿沦为租界就是列强瓜分中国时矛盾无法调和的反映。以往我们在讲授《纲要》第一章的“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时,往往引用“时局图”帮助学生剖析。此图固然形象,但学生中学时代已经多次接触,新鲜感已经不再。如今,我们借助鼓浪屿租界史的分析,让学生直观从身边例子中看到列强瓜分中国的矛盾,以及“门户开放”如何让列强在瓜分中国时,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从地方回到国家,从案例介绍回到教材,进一步思考列强军事上瓜分中国背后的深刻政治、经济目的,以及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实现地方小历史与国家大历史的有机融合。

2.列强政治上侵略中国的缩影:鼓浪屿会审公堂的成立

林尔嘉一案前后长达十余年,虽然最后以和平解决方式告终,却明白无疑地展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政府(工部局、思明地方法院)明知国人受冤,却不敢处理,只能互相推诿,以无权受理本案为由,将本案推给鼓浪屿会审公堂。最后虽然省高一分院受理本案,但面对洋人的“抗不到案”,省高一分院却无能为力。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府机构妥协洋人,无法为国人申冤的懦弱景象;以及洋人侵夺中国司法独立权后,在中国逍遥法外的局面,在本案得到了具体阐释。近代沦失了国家主权后的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悲哀,恰是《纲要》第一章希望给同学们的具体印象。

在此,教师可以进一步结合地方史拓展教材内容。因为司法独立权的侵夺,是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侵略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虽然知道其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但破坏后中国真正的司法场景如何却不得而知。恰好,近代厦门鼓浪屿设有会审公堂,这是当时中国司法审判权沦失最彻底的三个区域之一(另外两个为上海会审公廨、汉口会审公堂),极具有分析意义。

厦门开埠后,西方列强相继涌入鼓浪屿,华洋居住,矛盾日显。为了解决华洋诉讼争端,1873年厦门成立鼓浪屿通商所,专门受理华洋诉讼事宜。嗣后通商所改称保甲局,并专门设立巡捕,负责稽查鼓浪屿岛内事务。1902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后,保甲局改成保商局,并依照上海会审公廨成例设立了会审公堂,负责鼓浪屿司法审判案件。且幸运的是,我们还找到一张反映厦门鼓浪屿会审公堂审案场景的图片,厦门文史专家何丙仲先生对此图片有如下解释:“照片中的中国人发辫、衣着上看,拍照时间应是清末会审公堂设立不久,地点是鼓浪屿兴贤宫的后殿。审讯场面与古装戏剧中的县太爷过堂颇相似:两名涉案者面对判官跪倒在地,所不同的是当中坐着的判官(当是会审委员)两边各坐着一个洋人,仿佛‘三堂会审’。办公桌右端还坐着一名‘专管领事’的洋人,两侧各站着一些包着头巾的印度‘红头阿三’,判官背后也站着两个。图片反映的应该是一起涉外案件的审理,会审公堂的‘专员’就是一大帮强梁霸道的外国人威胁下的坐堂,会审公堂的实质在这幅旧照片中暴露无遗”[7]77。

图1 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会审公堂的一次开庭审讯

四、体味林尔嘉:中国人民不懈地抵抗侵略的爱国奋斗精神

1.华侨抗击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

为了抗击厦门海关税务司,林尔嘉刊发了数册《告同胞书》。书中首先阐明菽庄花园山地滩地契据、执照齐全,乃林家私人产业。接着从实体法、手续法、中外法律角度论证1914年税务司与洪姓订的留置权契约根本无效。最后,林尔嘉理直气壮地申明,侯礼威故意犯法,毁损石桥部分,自然应依法对其提起刑事诉讼[8]。最难能可贵的是,林尔嘉还提到税务司系中国雇佣官吏,侯礼威以中国官吏资格所犯罪行,“当然适用中国法律,绝对不许其藉口领(事裁)判权,逍遥法外”,并寄望“法曹当局、社会人士,主持公道,无令洋员凭藉权势欺侮同胞,以后我国人民亦庶免受此种种之凌虐也”[9]。言辞中体现了中国普通百姓希望政府能够维护国家主权,抗击列强藉口领事裁判权的把持,破坏中国司法独立,其爱国精神及追求民族独立的拳拳之心彰显无遗。

在此教师可以向学生突出,林尔嘉是华侨的典型代表,此时华侨除了抗击列强对鼓浪屿政治侵略之外,也时刻抵制列强对此的经济侵略。如著名华侨黄奕住为了改变鼓浪屿电话业务全部操纵在日本“川北电话公司”手中这一现状,于1922、1923年筹资30多万元,先后买下厦门德律风公司和日商川北电话公司的全部设备,筹办“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从美国购买共电式交换机和电缆等通讯设备,铺设了厦鼓海底电缆,开通了厦门与鼓浪屿电话通讯。除此之外,黄奕住还创办了厦门自来水公司,解决了厦门市(包括鼓浪屿)居民饮用自来水问题。这些行为是“与洋商争利”的典型代表,说明华侨在鼓浪屿(乃至厦门)的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列强在华的经济活动,抵制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而且此时热衷此项活动的华侨非常多,据统计,到1930年,鼓浪屿岛上共有各种中国商铺200余户,而外国商铺才10余户[6]。华侨在鼓浪屿上的经济活动满足了鼓浪屿人民日常生活需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列强通过包揽此项活动,控制厦门(鼓浪屿)民生,这亦是华侨爱国的重要表达方式。

2.鼓浪屿人们收回“租界权”的种种努力

华侨以经济活动展现爱国情怀,普通鼓浪屿居民则以“收回租借权”努力展现爱国情怀。

1903年,鼓浪屿刚沦为公共租界时,租界当局禁止鼓浪屿人民举办迎神赛会活动,鼓浪屿人民用石块、砖头击打印度巡捕,这是鼓浪屿人民最早的反抗租界当局的行为。1904年,印度巡捕欺凌中国人,英军充当了印度巡捕的帮凶,引起鼓浪屿人民公愤,围攻了工部局,要求惩处凶手。1905年,由于美国歧视华工,虐待和残害华工,引发了全国性的“反美拒约”的爱国运动,鼓浪屿人民亦愤怒割断美国领事馆的国旗,以表达严厉抗议心声。1914年,印度巡捕试图逮捕中国商人归案惩处,龙头路各个商家不约而同坚持罢市,瘫痪了鼓浪屿的商业运营,最终迫使工部局让步[10]。1933年,蒋光鼐、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闽变”,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政府,宣布“撤销鼓浪屿会审公堂”,但鼓浪屿领事团拒绝承认人民革命政府,不肯交回领事裁判权。之后1938年日本占据鼓浪屿,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才正式收回鼓浪屿公共租界,鼓浪屿人民才结束了长达四十来年被奴役、殖民的历史。

五、小结:深挖地方史,开展“亲民”爱国主义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在学生已经熟悉课本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如果能够补充地方史内容,利用“熟悉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家乡历史的基础上,从家乡回到中央,思考地方小历史如何为国家大历史做注脚,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典型区域、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切入点,“深描”地方史,补充《纲要》教材的不足。

首先,以典型区域切入近代史讲授。

除本文提到的“鼓浪屿租界史解析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外,还比如,福建省长汀县、上杭县、古田县革命老区历史的详细介绍,可以为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创建主力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红军长征这段历史找到落脚点。教师甚至可以加入地方田野调查材料,请来自革命老区的学生于假期回乡调研,搜集口述材料,从普通民众的声音中感受到全国各地人民为中国解放事业的奋斗精神。

还比如《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这段历史离学生生活更近,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讲述改革开放后,福建人民如何在党领导下进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奋斗历程,同学们可以将自己脑海中散存的这段历史有条理梳理起来,结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也深切感受到“爱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件,而体现在普通人物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

其次,以典型人物切入近代史讲授。

如华侨就是近代史讲授过程中绕不开的人群,我们可以华侨作为一个群体做专题拓展,讲述海外福建华侨如何为中国革命(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建设(建国后,很多华侨回国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后我们大量引进外资)作出贡献,将《纲要》第三、六、八、十章内容综合起来再做个延伸。如此讲授,兼顾了课本内容,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对学生熟悉的群体(人物)为典型,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还可以福建人与近代中国的转型为专题,将戊戌变法时期的严复,辛亥革命时期的林觉民等黄花岗八闽烈士、陈嘉庚、林文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冰心、林徽因等等近代重要历史事件中的福建人物串联起来,集中讲授,展现福建人如何站在时代潮流,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并以此为媒介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人物为中心的讲授,可以让《纲要》课程更加有血有肉,更加鲜活。但教师在选择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行为选择与历史必然性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人物案例的运用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叙述的层面,就会变成教师在简单地给学生“讲故事”,这就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展示案例后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的处理和深加工,并将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思辨理性的高度。

第三,以典型事件切入近代史讲授。

如《纲要》第二章洋务运动的讲授过程中,我们虽然可以借用典型人物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的洋务活动,让学生感受洋务运动的先进与落后。同样,我们可以借助典型事件,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感受当时的政治情形。如位于福建省的福州船政学堂、福建水师、发生于福建省的马尾海战等等事件的讲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身边曾经发生过的大事件,同样以此为缩影,感知近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激发起为国建设的激情。

实践效果证明,国家大历史与地方小历史对比,学生更容易、也更愿意去了解地方小历史。而他们一旦熟悉了自己的家乡,建立起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必定会更加理解我们国家近百年来经历的民族独立与解放、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为国家未来建设添砖加瓦。以地方史为切口开展“亲民”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为高校的“两课”教学带来新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党十八大报告.

[2]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6(10).

[3]白发渔樵.菽庄轶事[N].厦门日报,1986-08-10.

[4]厦门政法志委员会.厦门政法史实[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9:287-288.

[5]霍理思.鼓浪屿简史[M]//载何丙仲编.近代西人眼中的厦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6]何其颖.近代中国公共租界比较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7(2).

[7]何丙仲.鼓浪屿公共租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77.

[8]连心豪.菽庄花园与海关税务司公馆讼案始末[J].台湾研究,1995(4).

[9]林尔嘉.为菽庄石桥被毁及私权横受侵害事谨告同胞书[M].厦门:厦门市图书馆藏,1929.

[10] 杨柳.近代厦门外国租界始末[J].政协天地,2012(9).

[责任编辑:赵秀丽]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6)02-0103-05

作者简介:肖丽红,女,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目:2015年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级科研孵化项目(2015W08)。

收稿日期:2015-12-15

猜你喜欢

税务司会审鼓浪屿
鼓浪屿
论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司法价值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大型机电设备安装时吊装研究探讨
粤海关税务司署档案的构成与内容概述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清季粤海关库款侵蚀案及其治理
——兼论税务司制度对监督制度的影响
中国近代海关税务司监督机制的建设过程及现实意义
清代亚东关署理税务司巴尔在藏事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