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在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发展中的战略意义——以宜昌市为例

2016-04-12东,

关键词:宜昌职业教育城镇化

杨 东, 李 凡

(1. 三峡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2. 宜昌市统计局, 湖北 宜昌 443002)



职业教育在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以宜昌市为例

杨东1, 李凡2

(1. 三峡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 宜昌443002; 2. 宜昌市统计局, 湖北 宜昌443002)

摘要: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给宜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跨越发展过程中,宜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快速调整,农村人口迁移、新增劳动力就业与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也随之凸显,给宜昌市职业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在服务于宜昌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和培养目标,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有效的措施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职业教育;城镇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实施下,根据湖北省委“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部署,宜昌市坚持把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最重要的科学发展实践,着力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1]。截止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2508.8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53.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98.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46元,综合实力在长江沿岸同等城市中排名第四,在中部同等城市中排名第二,在湖北省排名第二。

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湖北全面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要求下,宜昌提出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设计思路,即城区范围将扩大220平方公里,以老城、点军、东站-艾家为中心,再用这三大核心辐射各个组团,形成“产城一体”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水电旅游名城[2]。宜昌跨越式的发展一方面必然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逐步演化为城镇地区,必然也带来人口的迁移和职业角色的转化。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符合宜昌跨越发展所需求的优秀人才,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宜昌市跨越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

1.跨越发展建设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07-2012年,宜昌市生产总值从837.01亿元增至2508.89亿元,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1.82%、13.13%、11.84%、11.41%、11.24%、12.16%。

表1 2007-2012年宜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统计表(单位:万元)

总体而言,宜昌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农业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说明宜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业的服务业呈高速发展趋势,其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2011年比2010年增长三倍多,占农业总产值的2%,如表1所示。

这充分说明围绕农、林、牧、渔业产前产后的相关服务活动,在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已经成为宜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农产品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加大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跨越发展建设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跨越发展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是宜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城镇化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农村人口的聚集功能就逐渐显现出来,人口的聚集不仅是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的整合过程,也是促进零售批发业、餐饮业、服务业、旅游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因素。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城镇化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宜昌第三产业得到飞速发展,2012年宜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90.61亿元,增长11.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7.5%。以旅游业为例,宜昌依托三峡为核心旅游品牌,着力打造水电旅游名城。同时,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证券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都得到稳步发展,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比重逐年增大,与之相关的用工需求也呈明显上涨趋势。

3.跨越发展建设将推进“产城一体化”进程

宜昌定位成为后现代化特大城市,后现代就是要突出“个性、综合”元素。产城一体化是宜昌跨越发展的核心,就是指在哪都能享受到多功能的城市服务,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现代工业建设和园区建设同步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宜昌提出“一改造两突破”的思路,重点打造六大千亿产业,即精细化工业、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手段,形成了以传统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为支撑的富有宜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3]。在产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将逐渐转变为城镇人口,这个转变过程不仅是户籍身份的转变,更是职业角色的转变,农民转变为新产业工人,必然要经历职业技能培训这一环节。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职业教育情况分析

宜昌跨越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大幅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迁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具备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前提,新的劳动力进入职业角色以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才能与其生产要素相结合。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具备适合宜昌跨越发展需要的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刻不容缓。

1.职业需求变化中出现的问题

宜昌市新增劳动力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宜昌周边县市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二是外出打工的回乡人员;三是外地流入宜昌的务工人员;四是宜昌高职高专、中职技校毕业的学生。这四个部分是宜昌发展中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然而,在与企业用工需求对接过程中,部分企业仍然出现招用员工难度较大、员工不够稳定的现状。招工难主要体现在一线操作工和普通服务员短缺、求职人员求职意愿与企业需求无法有效契合、员工签约率和到岗率不甚理想、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等方面。尤其是汽车制造、钢铁加工行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问题较为突出。2012年宜昌市人社局统计数据显示,高级技工人岗配比是1∶12,这说明宜昌市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很大。另一方面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期望待遇高、环境好的职业诉求与企业希望高校毕业生首先到基层、待遇阶梯性发展相悖,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日渐显现。据统计,50%以上宜昌本地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工作,一是他们希望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二是他们觉得所学专业在宜昌发展空间不大。

2.宜昌市职业教育培训基本情况

目前宜昌职业教育培训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企业招工自主培训,约占35%;二是政府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如就业训练中心等,约占10%;三是社会力量办学的培训机构,如宜昌市新世纪职业培训学校、宜昌市枫华职业培训学校、宜昌东升职业培训学院等,约占20%;四是公办教育机构,如三峡大学、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宜昌职教园等,约占35%。培训层次与内容的不同与未来从事的工作相互关联,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经过简单培训的生产线工人,主是通过企业招工内部培训后上岗,技术含量不高,相对要求较低;二是通过社会民办培训教育机构培训后具有一定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如烹饪、美容美发、保安、大型机械操作等专业,这类的培训机构在宜昌大约有80多所;三是公办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的专业人员,毕业后掌握一定的技能,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四是经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持有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是宜昌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生产和管理一线所需的人才。高等职业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是宜昌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宜昌跨越发展中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表2统计了2012年公办职业教育机构详细情况。

表2 2012年宜昌市公办职业教育机构招生和毕业情况表

3.宜昌市职业需求和招聘情况分析

通过对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中人才交流与公共就业服务栏目发布的招聘信息统计,2013年1-7月共发布招聘信息49条,其中2013年“春风行动”招聘信息1条,各大企业与专场招聘信息33条,宜昌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招聘信息11条(第50-61期)。对以上数据分析得出,有的招聘信息连续几期刊登,说明企业没有招到合适的人员,或者说与求职者期望偏差较大。总的来说,各大企业用工需求稳中有升,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五大行业用人需求占全市用人需求总量的92.8%。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三类企业用人需求占全市用人需求的76%。制造业用工需求有所下降。汉宜高铁的开通促进了商业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娱乐休闲等行业的发展,拉动宜昌第三产业用工需求上升。招聘岗位中技术含量较低的月薪约在1500元左右,如清洁工、保安、收银员、服务员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生产线操作工人月薪约在2000元左右;专业技能人才月薪约在3500-4000元,如建筑师、造价师、研发工程师等。

4.本地劳动力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调查

通过走访宜昌多场人才招聘会,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访问了100名求职者(男性52名,女性48名)。将采集的数据按被访者年龄分为35岁以下和35岁以上两个组(A组为35岁以下共计57人,B组为35岁以上共计43人)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发现:认为自己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人数比例为36%,64%的求职者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技术;希望通过进一步培训改变就业环境的,A组中有43.6%,B组中有33.9%;希望政府能够组织统一培训并提供相关就业岗位的,A组中有46.9%,B组中有60.5%;愿意自费参加技能培训,边培训边上岗的,A组中有56.3%,B组中有52.5%;当问及影响参加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时,32%的人选择了时间原因,39%的人选择了费用原因,24%选择了自身原因,担心怕学不好,5%的人选择了其他原因;在选择比较喜欢的培训方式中,44%的人选择了面对面授课,50%的人选择了现场实习,6%的人选择了远程教育;在选择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培训时,通信、服装、家政、美容和美发排名比较靠前,餐饮、机械、建筑、营销相对居中,财会、运输、旅游受需要专业考证影响限制,排名比较靠后。

三、职业教育服务于宜昌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第一,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宜昌迈向特大城市发展必然要将部分原有的农村土地发展成为工业园区,大量失地的农民将面临职业的重新选择。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发展,从事第一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转向需求空间较大的第二、三产业。2012年全市从业人员22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4.9万人,第二产业65.2万人,第三产业84.9万人。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年来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情况的趋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从业人员发生变化,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而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剩余劳动力能合理有效转移,是实现宜昌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员再就业的有效途径。

图1 2000-2012年宜昌市从业人员就业基本情况

第二,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能否给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也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一方面,职业教育应当定位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地方区域经济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发展能明显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4]。职业教育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办学机构要树立“进我职校都是才,出我职校都有用”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2)地方政府要树立“抓职教就是抓经济,重职教就是重民生”的服务意识;3)理顺各方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实现“1+1>2”的效应;4)制定灵活可行的激励政策,搭建多样化的平台,推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是实现宜昌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保障。2011年1月25日宜昌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转移35万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城镇人口达到22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大量的农村新增劳动力能否被城市有效的吸收?如何最大化发挥职业教育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为此,迫切需要构建高效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面向迁移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使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能否妥善安置35万名新增农村劳动力,给宜昌市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同时,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使其转变为合格的新产业工作,也给宜昌职业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是维护宜昌市安定团结繁荣局面的长远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有利于促进就业。宜昌跨越发展必然会带来迁移农民与市民之间由于社会资源分配和经济地位的巨大差距所形成的矛盾。失业率上升更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必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实现公平就业,是缩小矛盾的有效措施。《规划纲要》指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要完成这个指标,就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就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的说,促进充分就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项目建设扩大就业,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以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为主,以推进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辅,全方位拓宽扩大就业渠道,使宜昌市跨越发展稳步前进,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得到全面提升。

四、宜昌市跨越式发展中加强职业教育的有效措施

随着《规划纲要》的实施,宜昌已经从转型期进入到攻坚期、新型工业化加速期、城镇化快速扩张期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决胜期。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职业教育的技能水平已经跟不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

第一,分清培训对象,理清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教育。宜昌市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有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因工业发展被征地的新增农村劳动力。他们大多被直接招工进入征地企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培训由企业主导,政府要积极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第二类是返乡回宜的农民工。据监测分析,宜昌市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的农民工突破10万人。针对大量的返乡人员,政府必须确立“扩大当期就业、着眼长远就业”的工作目标,采取“创新培训、扶持创业”的工作措施,应对集中出现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困局,通过举办各种实用技能培训班,实现他们在家乡就业。返乡农民工多半具备一定技能,政府应当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自主创业。第三类是参加工作后需要继续“充电”的人员。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加收入或者寻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政府需要加大民办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第四类是本身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稍加培训就能胜任工作的大学或高职高专毕业生。这就要求公办教育机构深入企业,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探索职业教育模式。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订单”式培养,缓解技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决定》给职业教育理清了培训方向,要突破技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困境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就业关系到宜昌跨越发展和民生问题,各级领导和部门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甚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市的就业都将面临着城乡的双重压力,处于就业总量与结构彼此围绕,新增劳动力与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这是我市就业情况的基本现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二是政府相关部门、教育培训机构要对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做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要建立“把老师送出去,把企业请进来”的教育观念,这是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前提条件。三是要逐渐形成一套适应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运作模式,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推进“订单”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就是走“人才定制”的路子,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训什么样的人才,例如“实验班”的培训模式,将企业的实用技能操作引入到课程中来,或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授课,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从而解决技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大学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不应过多强调学科性,应该加大职业技能的训练,削减基础课的比重,杜绝“职教普教化”的现象。

第三,推进“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经科教”联动是指区域经济、科研项目、职业教育三者之间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科技的发展可以培养高端的人才。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是宜昌市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突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才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院所及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市场、服务社会、体现价值最直接、最实效的途径,也是各级政府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每一个科研项目都能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都能带动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也是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产”是核心,“学”是基础,“研”是灵魂,“合作”是关键。推进宜昌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用人部门的广泛合作,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教育机制,是宜昌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必然趋势[5]。

第四,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打造较大规模和较高影响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纲要》指出,“创新发展技能型职业教育”,“高标准建设宜昌职教园,将园区内11所学校整合成渝东鄂西地区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影响力、国内一流、全省知名的职教基地。”“十二五”期间,宜昌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别是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建设,作出了建设宜昌职教园的重大决策。这是全面落实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加快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宜昌职教园的建设,是推进城市新区拓展、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的重大标志性项目。入驻职教园的学校分别是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宜昌三峡中专和三峡高级技工学校。宜昌职教园融高职、中职和技工教育于一体,总办学规模为3.3万人。宜昌职教园的建设是创新办学机制和办学理念的体现,有利于整合培训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聚发展,让宜昌市职业教育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使宜昌市职业教育走向规模化、效益型发展之路。

五、结语

伴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宜昌近几年锐意进取,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夯实了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已经成为连接重庆和武汉之间的枢纽。“十二五”规划实施期间,宜昌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职业教育是服务宜昌经济发展和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抓手,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是职业教育在推进宜昌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加快宜昌职业教育步伐,培养更多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必备文化知识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对促进宜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有明.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J].政策,2009(11):45-47.

[2]黄璐.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N].湖北日报,2013-03-15(005).

[3]李根.产城共荣,大城龙骨添能量[N].三峡日报,2013-01-25(001).

[4]徐培华.职业教育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N].江苏教育报,2010-02-08(004).

[5]朱方来.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探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27-31.

[责任编辑:赵秀丽]

中图分类号:G 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16)02-0108-05

作者简介:杨东,男,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凡,女,宜昌市统计局统计师。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重点项目(1517)

收稿日期:2015-03-10

猜你喜欢

宜昌职业教育城镇化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放歌宜昌(女声独唱)
湖北宜昌卷
奇姝双生 画满宜昌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