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2016-04-12王丹华

财政监督 2016年15期
关键词:投入产出消耗分析法

●王丹华

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王丹华

投入产出分析法最早由列昂惕夫提出,并通过编制投入产出分析表研究经济结构。随后,研究学者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模型、分析视角等方面的改进。在绩效评价领域中,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方式主要为:指标体系中运用投入产出比原理设计指标、绩效分析中运用DEA进行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分析。然而,此方法在绩效评价应用中同时存在投入产出指标难以量化、标杆值设计困难等问题,本文提出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指标量化方法、阈值预测方法、行业数据库建立等相结合,改善其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效果。

绩效评价 投入产出分析法数据包络法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理论简介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投入产出理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首先提出、研究并编制。其投入产出思想起源于重农学派魁奈(Francois Quesnay)的《经济表》,发展于瓦尔拉斯(Walras)和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的一般均衡理论及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

为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研究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40年代,建立投入产出表的理论体系,1936年,列昂惕夫撰写的《美国经济体系中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标志着投入产出技术的诞生;20世纪50-60年代,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环节的经济问题,并于1953年,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中研究了世界范围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世界各国的未来环境污染问题,试图建立世界性的投入产出表。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基本原理

1、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概念。投入产出分析是反映经济系统各部分(如各部门、行业、产品)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依存关系,并用于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计划制定和经济控制等的数学分析方法,是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投入是指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及其来源;而产出是指经济活动的成果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目前世界各国都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来分析、预测整个国民经济或各部门经济的资源需求和供给,通常是用线性方程组来描述各生产部门内在的关联,用投入产出表表示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货物和劳务的流量。

2、投入产出表及其分析方法。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理论的核心就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通过消耗系数等概念将生产环节各部门联系起来。投入产出表是棋盘式的表格,从产品产出和产品分配两个角度来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产品流量,反映时间通常为一年。可按产品实物数量编制,也可按其价值体现编制,本文主要介绍价值型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平衡表。

设国民经济按编制标准分为n个部门,分别表示为第1、第2……第n部门。在投入产出表的上方横行和左边纵列依序列出这n个部门,而表内横行的数字表示这一横行左边的部门产品是怎样分配到各部门的,表内纵列的数字则表示这一纵列上方的部门是怎样从各部门取得它所需要的投入的,最右为两个纵列来列出各部门的最终产品和总产品;最末两个横行则列出各个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和总产值。投入产出表简化形式如下:

表1 投入产出表

其中:

Xi(i=1,2,3,……,n)表示第i部门总产品;

Xij(i,j=1,2,3,……,n)表示第i部门提供给第j部门的产品量;

Yi(i=1,2,3,……,n)表示第i部门的最终产品,它包括了第i部门用于消费、积累、基建投资、出口等项的产品量之和;

Vj(j=1,2,3,……,n)表示第j部门的劳动报酬;

Mj(j=1,2,3,……,n)表示第j部门的社会纯收入;

Zj(j=1,2,3,……,n)表示第j部门的新创造价值,它包括本部门支付的劳动者工资、税金、利润等项之和。

此外,投入产出分析中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直接消耗系数,由于第j部门在生产Xj产品的过程中消耗了第i部门的产品Xij,所以Xij与Xj之比表示了第j部门生产1个单位产品时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的产品价值;二是完全消耗系数,部门之间除直接消耗外,还要通过中间产品消耗某一产品,这种消耗为间接消耗,而完全消耗系数是某个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总和。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改进

通过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关系。然而,投入产出分析法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其前提假设的局限性、各类系数的稳定性等都影响着此方法的结果应用。因此,为弥补这些不足,在投入产出法的改进历程中,国内外研究学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完善:一是对传统投入产出系数进行方法修正,使其结果应用效果更为稳定;二是在列昂惕夫建立的投入类的投入产出系数的基础上,引进产出类的投入产出系数,完善了投入产出法的分析视角;三是在传统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改进,并引进时间因素,考虑国民经济的动态发展变化。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一)绩效评价的传统方法

1、绩效评价传统方法及其不足。绩效是个人、组织、政府等通过努力和投入所形成的产出和结果,以及产出和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即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情况。现在普遍认可的是使用“4E”描述“预算绩效”,即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公平性。从绩效的定义可知,预算绩效是基于源头的投入(经济性),过程的管理、生产(效率性),直至产出的效果(效益性、公平性)这三个环节全过程管理的绩效情况。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中央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而开展的综合性评价。绩效评价方法一般分为:绝对评价法,如目标管理法、量表法等;相对评价法,如排序法、对比法、强制分布法等;描述法,如能力记录法、态度记录法等。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以产出结果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从产出角度出发设定指标及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是结果导向型绩效评价方法。然而,根据绩效的基本定义,不难发现绩效衡量的是一个项目或一项工作从源头到过程,直至最终产出的全过程运行或表现情况,如果运用结果导向型方法,评价方法可能会将重点聚焦到最终的产出阶段,而忽略了源头和过程阶段。虽然这些方法在结果评价方面会较为详实,但很难从结果角度去发现项目或工作在管理、实施方面存在的不足,无法剖析出绩效评价结果不高或较低的根本原因。

2、投入产出法在绩效评价中的优势。投入产出法蕴含了经济学中生产力的观点,将部门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紧密联系,恰好弥补了绩效评价传统方法的不足,在较好地贯穿绩效评价全过程的同时,也体现出公共或非营利部门绩效评价的本意,促进部门现代化管理。

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方面最早被应用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随后被逐渐运用于其他领域的绩效评价。在绩效评价中,投入产出法的应用通常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在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原理基础上,进行改进后的投入产出比,即生产力=产出/投入,这一方法较适用于单个项目或个体生产效率的评价,因此,投入产出比往往直接作为绩效评价指标,纳入项目或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另一方面,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改进,从多投入、多产出的角度出发,探讨投入产出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DEA是1978年被提出的一种非参数统计估计方法,适用于多个相似个体间生产效率的比较,因此,DEA通常会在绩效分析环节中得以应用,通过对个体间生产效率值的对比,为评价部门间生产效率的相对有效性提供依据。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基本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被普遍应用于指标设计环节,基于投入产出比,即生产力=产出/投入的原理设计相关指标,这种方式相较于DEA方法在评价操作上更为简单,但同时对于评价指标设计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有较高的要求。以高校绩效评价为例,将评价着眼于投入-产出的效益上,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集中反映高校在资源利用上的主观努力和效果。高校的投入与其他组织一样,可以分为人力、物力、财力等类型的投入,产出可以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类切入。详细投入产出指标见表2。

表2 高校投入产出指标(部分)

上表列出了高校绩效评价中常用的几个投入产出指标,分别从师资、图书量、教学设备、科研经费等角度切入,作为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指标,将就业情况、图书使用情况、科研成果及其对社会的经济效益等作为产出指标,利用投入产出法(即产出/投入)原理设计投入产出指标,其中一次就业率、生均借书率、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指标均属于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指标,这类指标衡量了高校投入对于学生培养及就业情况的生产效率,指标值越大,说明投入产出效率越高;师均论文数等指标属于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指标,这类指标衡量了高校投入对于科研成果的生产效率,指标值越大,即投入产出效率越高;每万元科研经费经济收益属于服务社会的投入产出类指标,这类指标衡量了高校投入对于社会贡献的生产效率,指标值越大,说明投入较少即可对社会有较大贡献,即投入产出效率越高。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深度应用

因操作的简单性,投入产出比被广泛用于绩效评价中,然而现实中某个产出往往源于多个不同的投入,或某种投入会产生多种效果,即当投入和产出不是一一对应时,投入产出比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就会不明显或较为片面。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进行改进,引进DEA方法,基于多个投入、产出指标,建立最优化模型,测算出投入产出效率。DEA适用于多个相似个体间、或者某个个体历年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比较,即横向、纵向的效率比较,最终得到所有个体的效率指数,并通过DEA模型对低效个体提出可行、高效的改进建议。然而,作为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领域中的深层次应用,DEA对软件操作要求较高,实践操作更为复杂。运用DEA评价分三个步骤:一是设计投入、产出指标,并量化指标;二是测算DEA效率指标;三是应用DEA模型对低效个体实施改进。以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为例,根据上述三个步骤进行展示,具体投入产出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投入、产出指标(DEA法)

上表中,二级指标为直接用于DEA分析的投入、产出指标,二级指标数据由三级指标得分加总而得;对于三级指标,则通过对应的打分体系测算而得。其中,考核高校教师绩效的投入指标为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分别由职称、收入进行量化;产出指标为教学产出、科研产出、满意度,分别由课堂教学工作量、讲座、报告、课外活动工作量等进行量化。具体投入、产出数据如表4所示。在此基础上,进入DEA效率测算,如表5所示。

表4 被评估教师投入、产出指标数据(部分数据)

表5 被评估教师投入产出效率结果(部分数据)

由表5可知,编号为3的教师的投入产出效率是有效的,即投入效率较高,其余几位教师的投入产出效率为弱有效,存在可以改变投入提高效率的空间,因此可根据DEA步骤中的第三步,基于DEA模型探讨其余教师投入效率提高的实施措施,确定降低收入的幅度或者增加教学工作量的幅度等,此处不作详细阐述。

三、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展望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的不足

投入产出分析法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原理,贯穿绩效评价的源头、过程、结果整个流程,同时也符合预算绩效的全流程管理要求。正因如此,投入产出法在绩效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此方法在运用中通常会遇到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投入、产出指标在很多时候无法很好量化,这种情况下设计投入产出比,一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绩效情况,造成绩效考核角度不全面,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投入产出比指标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不明显;其二,在投入产出法的普遍应用中,投入产出比指标的标杆值设计缺乏可靠的依据,这将直接影响绩效评价结果。

(二)展望

基于上节中阐述的不足,针对投入指标以及产出指标的量化问题,一方面尽可能选择能量化的指标;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定性指标,可通过分类变量等方法进行量化处理。针对投入产出比指标标杆值的设计困境,可通过行业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并结合预测方法,预测标杆值的阈值范围。这些改善措施对于评价团队的专业能力,以及行业数据库建立的程度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不仅是投入产出法在绩效评价中的完善过程,也将成为绩效评价机构提高绩效评价质量、拓宽业务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上海闻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丁月华、鲍善冰.2013.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3。

2.林素娇.2009.基于投入产出表的DEA方法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

3.张蔚磊.2011.大学英语教师绩效评估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本栏目责任编辑:范红玉)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消耗分析法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转炉炼钢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