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设计理论之父
——记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奥尼德·赫维茨
2016-04-12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机制设计理论之父
——记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奥尼德·赫维茨
●本刊编辑部
200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授予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里奥尼德·赫维茨、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格·迈尔森,以表彰他们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三位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和有益探索,在机制设计理论研究方面各有建树,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其中,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里奥尼德·赫维茨于上世纪70年代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率先提出机制设计理论,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
里奥尼德·赫维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成员,先后获得美国总统奖和美国国家科学奖。多年来,鉴于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赫维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呼声一直居高不下,但却多次与之失之交臂。对此,他无奈地说:“熟悉我研究领域的人都相继死去,我不再有这个期待。”然而,固有的功勋不可能被历史淹没,2007年,诺奖委员会终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已90岁高龄的赫维茨,在他离世前一年对他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予以肯定。次年6月,赫维茨溘然长逝。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使里奥尼德·赫维茨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史上乃至诺贝尔奖所有奖项中最高龄的获奖者,而他没有任何经济学学位却问鼎美国总统奖和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全球知名经济学泰斗的传奇,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本期大家将为广大读者介绍这位诺奖得主,详述他的传奇人生以及其在机制设计理论研究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没有经济学学位的诺奖得主
1917年8月,里奥尼德·赫维茨出生在处于革命风暴中心的前苏联莫斯科,后移居波兰,并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和中学。21岁时,赫维茨获得华沙大学法学学位,这个学位,是这位世界顶尖经济学家一生中获得的最高学位。
1938年,赫维茨来到英国,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但这次学习时间非常短暂。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西斯统治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欧洲,身为犹太人的赫维茨为了逃避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残酷迫害,途经波兰和瑞士寻求足以庇佑其生活的安全港湾。几经辗转,赫维茨终于在1940年踏足美国的国土并在那儿定居下来。
赫维茨接下来的命运开始出现转折。到美国后第二年,他有幸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的研究助手,从而开始了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初步探索。
战争期间,隔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的赫维茨任职于芝加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经济学的系统课程,并同时在该校的考列斯委员会工作。在颇有盛名的芝加哥大学,赫维茨接触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经济学者,他们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深深地影响和启发了他后来的经济学研究。
虽然只有一个法学学士学位,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在经济学道路上的深入探索。年轻的赫维茨继承了犹太人聪明的头脑和勤劳的品质,为了弥补自己专业上的不足,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和超强的耐心去听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并不断地通过长时间的自学来提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在经济学研究道路上摸索、前进。通过旁听和自学的方式,赫维茨成为一名没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博士”和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1951年,他被聘任为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和数学教授,之后还一度担任该校统计学院的主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赫维茨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他先后成为多所世界级高校的名誉博士,还兼任多家国际知名期刊的编委,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权威。
或许是受早年颠沛流离生活的影响,赫维茨生活非常俭朴。即使在由助教荣升教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之后,他仍保留着多年来不曾改变的克勤克俭的生活习惯,也因此留下很多趣闻轶事。在当年的明尼苏达大学,开着车到处转悠着找免费停车的地方一直是穷学生们的专利,令大家惊讶的是,拥有高收入的赫维茨也常常混迹其中,避开需要交费的停车地方。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虽然赫维茨没有任何经济学学位,却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常人难以企及的努力,成为拥有世界级声誉的经济学家,并获得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经济学奖,最终缔造了令人叹服的人生传奇。
2007年4月14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为赫维茨举行的90大寿会上,赫维茨的中国学生、经济学家田国强(左一)与其合影
开创机制设计理论
赫维茨认为,对制度在经济学领域的关注,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历史学院,且制度对于经济的重要性无可非议,例如,当前很多经济政策问题都涉及制度的选择。基于这样的理念,赫维茨最早提出机制设计理论,为此,他享有“机制设计理论之父”的盛誉。
将苏联模式中的计划指令形式与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中的自由市场理念进行比较之后,赫维茨对机制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60年,赫维茨以一篇《资源配置中的最优化与信息效率》的文章开启“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提出“机制设计理论”这一概念。而赫维茨后来发表的《无须需求连续性的显示性偏好》及《信息分散的系统》等文章进一步深化了机制设计的思想,奠定机制设计理论基础。而他在《美国经济评论》这一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一文则成为赫维茨最终搭建起机制设计理论基本框架的关键之作。
机制设计理论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息成本问题。20世纪70年代,赫维茨通过深入的研究和严密的论证,推理出竞争市场机制是惟一的利用最少信息并且产生了有效配置的经济机制的结论。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竞争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且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信息成本。二是激励兼容问题。即在所设计的机制下,使不同的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在实现总体目标的同时可以兼顾个人利益。
根据机制设计理论,人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对最理想分配机制的理解,分辨市场动作是否良好,经济学家们则可以根据该理论判断有效交易机制、规管计划和投票程序。除经济学领域外,该理论还可以在政治学领域发挥作用。
赫维茨做了许多奠基性的工作,使机制设计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著名经济学家莫里斯和维克里根据该理论,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开创了信息经济学领域新的分支,并在赫维茨获奖之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此,赫维茨的学生和很多业内同行都为他鸣不平,但是他却用宠辱不惊的态度保持了一位学者应有的优雅和从容,并不十分在意。
在得知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格·迈尔森这两位年龄比自己小很多的同行与他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赫维茨十分高兴,他认为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机制设计理论对当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指向作用,而一些年轻的学者已经走上这条研究轨迹。而今,机制设计理论早已成为经济学领域的核心概念。
除机制设计理论之外,赫维茨还做过很多其他开创性的工作。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他将主要的研究兴趣放在计量经济学上,在动态计量模型的识别方面进行了先锋式的探索,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他率先提出并定义了理性预期的概念,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理性预期学派已经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逐渐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何从需求函数的存在来证明效用函数的存在这一可积性结果方面,赫维茨也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
赫维茨与中国
作为重要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之一,机制设计理论虽然抽象复杂,却因为横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两个领域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逐渐被应用到实践中。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拍卖无线频段的方案,就是根据该理论设计的,方案的实施最终推动了美国电信业的巨大进步。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机制设计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知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曾经说过,机制设计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大规模社会制度变迁的研究,具有直接的意义,“它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完全可以而且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制度经济学里来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蔡洪滨认为,“机制设计理论的相关研究比较超前,目前国内理论研究尚少,但可以预见的是,该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有资产处置方面。”
对于赫维茨本人来说,中国宏大的经济改革吸引着他,为了更好地交流,他自学汉语,能认识几百个汉字,一生中曾多次到中国访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访问过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授机制设计理论。赫维茨与我国著名数理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林少宫教授有着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两人年轻时便在美国相识,改革开放后又在美国相遇。1985年,赫维茨再次造访中国,并受邀至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授课,与此同时,赫维茨受聘为该校的名誉教授,与中国的高校建立起了更为密切友好的联系。这一年,赫维茨还出现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福特基金会合作举办的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项目——“福特班”上,为首期学员讲授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
2000年,已83岁高龄的赫维茨第三次到华中科技大学访问,同时参加该校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礼。在武汉期间,他在中国学生的陪同下到归元寺参观,登黄鹤楼览胜,兴致颇高。
赫维茨一生桃李满天下。据他的学生回忆,课堂上的赫维茨能够根据学生们程度不一的知识积累,用浅显的语言将高深的经济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因此,他的课堂总是活泼而且有趣。他治学严谨,对待考试时,作为老师的赫维茨非常严格,为了能够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学生一般都要持续学习六到七年,甚至最后根本毕不了业。在这种“大浪淘沙”式的教学模式下,他培养出来的学生都非常出色,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法登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很多中国学生学成归国后在大学任教,将机制设计理论引入课堂,让更多的经济学专业学生了解机制设计理论,传播机制设计理论。他的主要著作《经济机制设计》也已被译成中文,与中国读者见面。
2008年6月,赫维茨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这位经济学巨擘的离世成为学术界的一大憾事,但他勤奋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富有创见的开拓性贡献,至今仍被众多经济学人所仰望;其开创的机制设计理论不断启迪着后来者、极大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
(本栏目责任编辑: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