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描写
2016-04-12周远喜
□周远喜
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描写
□周远喜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犹如众星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分外灿烂夺目。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描写,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构思精巧,融情于景(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明晰,一目了然。课文先用“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引出对百草园生活的回忆,叙述的内容有自然的景象、有神秘的传说、有捕鸟的乐趣。叙述井然有序,随季节的变化重点突出了春冬的特色。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佛是在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到那一声声的夸赞炫耀,看见那眉飞色舞的神态,感受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的情绪,时而由好奇到失望转而高兴起来又陷入深沉回忆的心理变化,自己也会随之喜怒哀乐,似乎徜徉在季节变换、色彩艳丽的百草园,流连于书声琅琅的三味书屋。
开篇由“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缓缓开始了深沉的回忆。接着用新鲜好奇的语气描述百草园的美丽景致,以神秘的口吻叙述百草园的神奇传说,之后语气突然变得沉重了,似乎神态黯淡下来,总结了美女蛇的传说给自己的经验教训。叙述者似乎不愿沉浸在对世事艰辛的回忆中,短暂的沉默之后,像小孩子忽然忘掉了不愉快——“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又开始眉飞色舞地讲述捕鸟的经历体验。
讲完百草园的乐,叙述人语气一转,变得沮丧起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埋怨、疑惑、自责、懊悔都没有用,只好满腔遗憾地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至此,叙述的语气趋于平淡,但平淡叙述中也有一些小波澜,一是兴奋地请教“怪哉”是怎么一回事,遭到拒绝后,默默地但不服气地读书习字对课,小小的挫折之后言语又活泼起来,描述三味书屋的后园之乐。叙述人声鼎沸的读书之趣。一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幽幽地吐出,仿佛有无限的怅惘,曲终幕落,还令人回味无穷。
清晰的线索,完整的结构,表现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得开又收得住,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
可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前后浑然一体。百草园生活是何等欢乐,何等自由,这点勿庸置疑。其实,三味书屋的生活何尝不是这般快乐!作者刚到书屋时,对三味书屋的陈设充满着新鲜与好奇,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的仪式,对孩提时稚气未脱的鲁迅,有着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读书生活中同样充满乐趣。“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描写,同样充满着欢乐、天真的笔调,一种成年人怀念并回忆儿童放声唱读的乐趣,一种从老先生略带迂腐的神态中品出的幽默,交织在文章中。
观察描写,精巧细致
在对春天的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不露痕迹地使用了许多技巧,显得浑然天成。
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两个“不必”是简略列举,表现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胜收。“单是”之后,重点表现儿童的探奇欲望,与下文的美女蛇传说一脉相承,写出了百草园的神秘。
观察角度不断变化,动物静物描写得错落有致。作者手中的笔引导我们的目光从地面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描写了静物;由树上的鸣蝉落到菜花上的黄蜂,又随云雀直射向云霄,着重表现了动物。而泥墙根一带则先介绍动物再说明植物。
描写层面各异,用词简洁形象。文章从颜色、形状、声响、体态、动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用“碧绿、紫红、黄”修饰菜畦、桑葚、黄蜂;用“鸣、长吟、轻捷、伏”描写动物的声响和动作;用“光滑、高大、缠络”形容静物的外表形状;用“肥胖、臃肿”表现体态;以“低唱、长吟、弹琴”再现百草园的静谧和动物们的安详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让人仿佛正含着桑葚或覆盆子,满口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