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6-04-11王恒兵
王恒兵
【摘要】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关注中国人民历史命运、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它们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核心价值和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追求,深刻分析以人为本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维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本维度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以人为本如一条红线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这条红线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持续体现。关注这个命题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可以凝练出三个基本维度:对中国人民历史命运问题的关注、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三个基本维度,分别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核心价值和历史主题。
逻辑起点:关注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逻辑起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笔者不认同这一观点。在笔者看来,对中国人民历史命运问题的关注,才是逻辑起点。
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逻辑起点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关注人的命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将个人及其活动放在现实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在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考察现存社会时,马克思、恩格斯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非但没有获得解放,反而处于异化状态。由此,他们为自己所处的时代确定了重大历史课题: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去抽象地研究自然与社会,而是把自己的关注点聚焦于人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命运。对束缚人的各种关系的全面消解,亦即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是他们终其一生的价值诉求。为此,他们对禁锢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枷锁展开了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消灭造成现存异化现象的私有制。这个现实指向表明,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或最高命题。作为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始终以此为基本。正是将人作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实现这一价值理想的一系列理论原则。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经久未衰,始终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根本在于它是以全人类解放为最高价值理想。
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一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应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逻辑起点相一致。关注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问题是同关注人类历史命运问题相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逻辑延伸。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密切关注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形成了以观照人民历史命运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视域中现实的个人被中国人民所替代,实现全人类解放被实现中国人民解放所代替。回顾历史,面对旧中国民族危亡的现实,毛泽东围绕中国的社会形态及其阶级状况进行深入阐释,并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以及动力,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立志通过革命改造中国与世界。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这样的革命”这个民族存亡的问题,创造性地打开了一条中国式的民主革命道路,也因此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的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前后,邓小平在视察工作时看到国家贫困落后的状况,振聋发聩地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要改变人民贫困的生活现状,就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视发展生产力为手段,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目的,充分体现他对人民生存状况的人文关怀。不仅如此,他还就人民的未来发展指出,我们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基于此,他指明了社会主义中国前进的道路,描绘出壮阔的发展蓝图,清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次飞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发生急剧变化,这些人亡政息的教训警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在领导全党科学回答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又一次俱进。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能否长期执政、如何长期执政问题的关注与回答,实质上就是对中国人民历史命运问题的关注和回答。
经过多年改革与开放,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也由高速发展引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生态环境恶化,城乡区域差距拉大,民生问题凸显,等等。于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急切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能否回答好这一重大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党中央对世界发展趋势做了精准把脉,用科学发展观巧妙地回答这一重大问题。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作为核心价值诉求的人本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不仅代表亿万人民的热切期待描绘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且指明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道路。九十多年来,是我们党同人民一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首近代以来饱经沧桑的中国,展望民族未来,我们能够明确得出这样一个坚定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道路之所以会被我们党如此重视,根本在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①。
由此可见,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再到十八大对党的创新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重大成果,都是以关注和回答中国人民命运问题为逻辑起点的。
核心价值: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任何社会价值体系都有在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这种核心价值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和精髓内涵,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笔者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人的利益问题,认为利益涉及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动因。一个政党要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必须致力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强调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恩格斯视域里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
中国共产党秉承上述核心价值,所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声明人民利益是最高利益。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实践中始终坚持这一核心价值,同时还把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党的宗旨,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把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视为检验党的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强调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为人民谋利益,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毛泽东思想蕴含着丰富而严整的价值体系,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就是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围绕着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阐发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它的理论体系就是在回答这一问题中建构起来的。
邓小平曾言简意赅地高度概括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强调要始终抓住现代化建设不放,“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②。他把人民的拥护、人民的赞成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成败标准,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展现了最广大人民利益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江泽民鲜明地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将党的根本宗旨赋予时代的新内涵。他强调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始终关系党的执政全局。他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切实负起自身责任,全心为民谋利益,团结带领人民为自身利益而奋斗,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坚持为最高理想奋斗与谋取人民全部利益相统一,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相统一。
胡锦涛更把“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为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以此作为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③在党史上,这是首次就党的建设明确提出核心价值问题,指出:“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价值所在。”④这一重要论述,确立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核心价值在党的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为加强党的建设明确了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融入了中国人民的诉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最本质内容。它深刻反映了以人为本的内在逻辑,在全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其它价值,都能从这一核心价值找到本源、得到解释。
历史主题:促进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每一个理论形态都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尽管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围绕回答和解决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逐步展开的,这是它的理论归宿。
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里是没有答案可循的,也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自己的道路。要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进行民族革命,这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因此,“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⑤
20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莫过于新中国的成立,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历史结束的标志,是中国人民实现解放、迈向发展的开始。要行的稳、走的远,必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同样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本国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俱进中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一次又一次的精提炼、新总结、再提升,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不断拓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外延,对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有力推动都同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都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成果。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应当说,邓小平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发展这个层面上作出的。邓小平谈及这一基本问题常常加上“解放”、“发展”这两个关键词。这里所说的解放和发展不是抽象的泛泛,实质上指的是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时代进步的标准,但这不是固化的衡量,我们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前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后者则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过程或状态。从其内在逻辑上说,邓小平理论是致力于中国人民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理论。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这是通过对邓小平理论认知后的继续与逻辑延伸。从整个体系架构和内在联系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强调的“代表”,都同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源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必须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既着眼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人的根本利益无疑是全面发展要求的实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要找准坚持人民根本利益这个起点和归宿,推动社会发展进而使人民群众获得实际利益。
科学发展观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明确地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目标,其解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并围绕这一核心价值目标系统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在这一理论架构中,作为核心理念的以人为本对第一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起主导作用,所有这些后者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在发展中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的十八大在理论上有若干创新点,其中一个重要创新点就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十八大报告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要求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⑥
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它始终是围绕着回答和解决中国人民解放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而不断展开的。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发展,既是党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历史主题,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
(作者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BKS005)
【注释】
①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第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9页。
④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8年6月30日。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28页。
责编 /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