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探析
2016-04-11张海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张海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全球化语境下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探析
张海峰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媒体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功能。媒体一方面承载了普适化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也以其较高的传播覆盖率实现了全民教育。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体系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国现代化价值观念的正常发展。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媒体的正面教育功能,本文也基于全球化语境,探讨了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实施策略。
全球化新闻媒体教育功能
一、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实现方式与原则
(一)社会影响条件下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
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是基于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而言的,就现阶段媒体的发展状况来看,其社会影响力还是要远超出普通教育的,而且大众媒体的影响范围也相对较高,起点也相对较低,几乎能够对社会上所有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是对大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媒体的社会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其中正面影响能够提升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和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负面影响则可能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危害。
(二)社会影响条件下的教育功能实现原则
为了保证新闻媒体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需要注意一下几个原则:
第一,合理进行选题。从现代媒体议程理论来看,媒体本身不能直接对社会事件进行定性评论,但媒体本身的核心工作就是评论,因此媒体可以通过合适的选题来影响大众意见的发展方向,从而获取大众的注意力,创造合适的条件以引导大众对主流价值内容进行关注。例如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就是选择了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优秀人物,在大众中引发广泛关注,并向大众传播正面的价值观念,这就是选题本身所形成的教育引导功能。所以说,选题的合理性是保证媒体教育功能合理发挥的一个必要前提。
第二,内容具有表现力。媒体是能够构造新闻框架影响受众收受的重要载体,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编辑原则,通过“选择”和“重组”等手段,利用主题结构、句法结构和特定的表现形式等建构符合受众需要的新闻框架,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增强传播效果。这是新闻媒体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方法,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娱乐节目,构造特定框架承载意义内涵,不仅易于为受众接受,还能潜移默化地完成价值观念的传递。因此,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内容的表现方式,如果表现方式不佳,就很难影响受众,自然也无法有效实现其教育功能。
第三,构建正确的精神内核。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对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教育引导,从根本上来说新闻媒体最深层次的教育功能就是思想传播功能。因此,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的构建必须紧贴时代潮流,同时要坚守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精神文化,强调精神内核的重要影响力。
二、新闻全球化趋势下新闻媒体教育功能所遭遇的挑战
(一)受众的诉求更为明确
在我国,传统媒体长期以来都承担了较为重要的政治宣传责任,这使得大众能够从媒体获得的内容相对有限,在内容的传播上受到党和政府干预的情况比较明显。这一现象在改革开放后有所缓解,但仍有一定遗留。然而现代大众对于媒体内容的选择更加趋向于自主化,民众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并在社会公共活动中出现了更为强烈的自主意识,这使得民众在信息选择方面也更为主动,而传统媒体的定向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这一特点,这也是传统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受大众认可度日渐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程度日渐加深,中外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差异是既定的,不适于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内容更有必要进行剔除;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导致这一问题的加深,民众对于信息的选择面更大,为了更好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念的全面普及,党和政府对媒体宣传内容进行了更为严格限制。所以说媒体宣传的限制性和民众选择的自主化本身存在一定的内部矛盾,这种矛盾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只能不断调和,这也为媒体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出了一定挑战。
(二)价值观念多元化引发的接受障碍
当今中国处于文化剧变和社会形态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大众所能接触到的西方价值观念更为多样化,其中有很多价值观念并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例如唯意志论、绝对的实用主义思想、存在主义等西方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产生有利影响,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想在面对价值观念多元冲击下保持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发展,需要坚持政治定力,这虽然是对于党和政府工作者所提出的,但其对于媒体工作同样适用。媒体工作者应当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观念,向大众传导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保证普世观念的科学推广。
(三)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文化认同危机
文化认同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出现。梁思成先生曾说,“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对于一切国粹都失去了信心。他们的审美标准全被搅乱了,古老的被抛弃了,对于新的即西方的,却茫然无所知。”这正是在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扭曲和动摇,虽然现代社会条件下中国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减少,但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却有了更明显的提升。这也对中国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扭转大众的文化关注视野,这些都是当代新闻媒体人所应关注的问题。
三、全球化环境下新闻媒体发挥教育功能的策略
(一)应对受众诉求,完善传播教育内容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新闻媒体都应是受众本位,也就是说媒体应当关注大众需求,了解大众所需所想,基于受众最基础的需求提供更合理的媒体信息服务,引导大众自主提高思想、文化、道德、政治素质。
新闻媒体要想更好的发挥其教育功能,就有必要结合大众需求进行分析,选择更适合大众品味、诉求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大众的关注度,增强大众的信息接受和反馈欲望。
当然,了解大众需求并不意味着在信息传播上也要完全迎合大众,这样会让媒体的市场化属性提升,但容易扭曲媒体的教育责任和功能。如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制造焦点新闻、肆意夸张炒作等现象本身缺乏对新闻媒体自身所承担的教育引导功能的尊重,所以媒体在分析大众需求后还需要对可用内容进行梳理和筛选,剔除那些不利于实现正面教育的内容。
(二)合理运用传播技巧,应对多元化媒体需求
从根本上来说,多元价值观念的出现主要还是受国际舆论的影响,因此媒体工作者应当做到对国际舆论正确认识,并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巧妙发声,增强大众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思想的认同感。
首先,媒体工作者在制定传媒策略前,要先分析国际传播的趋势和方向,对当前国际舆论进行分析。例如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媒体集中为美联社、路透社、德新社和法新社等几家西方媒体,通过对这类媒体传播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判断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评价。
其次,坚守中国媒体人的国家立场,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等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以保护中国国家形象为目标,坚持合理、公平传媒工作者的自身定位。
最后,利用西方媒体惯用的新闻话术技巧来进行新闻传播,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能让国内外受众更好的进行对比,对中国新闻媒体报道产生认同,进而引导中国本土人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降低西方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三)坚守核心价值观念,发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下的新闻媒体教育功能
新闻媒体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公共生活,融入公民共同情感体验,融入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带动者、示范者。发挥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对于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政治话题中,媒体应当积极设置正向议程,通过舆论引导等手段带动正面舆论的发展,消除舆论危机的负面影响;在传播文化内容的过程当中,媒体应当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严格筛选不利于普世价值传播的信息。
[1]彭兰.融合时代,新媒体教育向何方[J].新闻与写作,2015(3).
[2]张笑晨.论影视媒体的教育功能[J].艺术品鉴,2016(5).
[3]马骁.新闻媒体现代教育功能的特殊性研究[J].科技传播,2015,7(12).
[4]刘春波.提升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策略[J].新闻战线,2015(16).
[5]郑海霞.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认同危机表征与重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21.
[6]樊亚蓉.论新时期新闻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报业,2015(18):90-91.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06
A
2096-0751(2016)07-0007-03
张海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