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全媒体编码传输平台构建

2016-09-11孙剑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数字传媒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码流编码器广播

孙剑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50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全媒体编码传输平台构建

孙剑峰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50

传统媒体已经发展到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要为全媒体的不同平台提供高质量的节目信号,这对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传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具体实践为例,介绍了全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信号编码传输平台构建。

全媒体编码传输统计复用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内涵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媒介,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同时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深度融合并提供超细化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

1 多码流、多格式编码传输平台设计

传统广播电视的播出手段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有线网络、直播卫星和地面广播,对节目信号需求比较简单,采用基带传输或直接编码传输都能够满足要求。全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电视对节目信号的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需要面向多平台多屏进行内容分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能够提供不同分辨率不同码流多格式的播出信号。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高质量多码流、多格式编码传输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

1.1需求分析

编码传输平台不仅承担着广播电视播出节目信号向传统有线网络、总局直播卫星、卫星上行系统的传输任务;还要为IPTV、手机电视、OTT、互联网播出平台等新兴媒体传输高质量节目编码信号。需求如表1所示:

此外,在编码传输平台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安全性:整个信号传输链路和设备全备份无单点故障。

(2)信号质量:所有信号源编码和传输遵循高品质原则,满足广播电视高质量播出要求。

表1 编码传输平台需求

(3)系统简洁性:系统操作界面简洁,操作过程简捷高效,运维保障简单方便。

(4)可扩展性:系统要具有很好的扩展灵活性,具备经济性、易操作性、安全性、兼容性等特点。

(5)先进性和创新性: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先进性,方案的思路上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确保整个方案经济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2编码传输平台设计

编码传输分为固定编码一般复用和动态编码统计复用两种形式。固定编码一般复用是指无论节目数据量多少,都按照固定的码率传输。其缺点是对带宽浪费很大。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带宽,动态编码统计复用技术被应用在编码传输领域。所谓统计复用是指被复用的各个节目传送的码率不是固定的,各个节目之间实行按图像复杂程度分配码率的传输原则。系统对输入的码流进行分析后,得出哪些图像成分此刻为低速,哪些图像成分此刻为高速,然后再据此与编码器联合工作,使低速成分占用更低的比特率,而高速成分占用高比特率,其总输出码率固定不变。统计复用技术可以提高压缩效率,改进图像质量,保证活动画面或色彩鲜艳的画面获得更高的码率,微动及静止的画面分配少量码率,能够在有限的带宽中传输多套节目,节约传输成本。

目前,国内大部分省级电视台编码传输都采用每种码流独立编码,独立复用打包传输的方式。每一种码流都是由编码器直接编码产生,经过统计复用后传输,这种方式初期系统构建比较简单,但是随着码流需求的增加,缺点就暴露出来了。首先,每种码流都需要增加主备基带信号输入,每次都需要播出系统进行扩容;其次,每增加一个码流需求,都要增加一组编码器和复用器,很难保证每次增加设备的一致性,更加难以进行统一网络管理;再次,系统不利于扩展,每次扩展都相当于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投资很大。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全媒体发展的需求,编码传输平台化标准化的建设迫在眉睫。

标准化的编码传输平台对所有信号源统一编码,在统计复用时再编码打包传输。系统简洁灵活,能够用统一的网管系统进行不同需求的码流转换打包,对节目源输出需求少,扩展性好,节约投资。在平台系统设计时,采用主备镜像的系统结构,由统一网管系统对节目源和编码器状态进行检测,出现问题时自动倒换,这在安全性上满足了播出要求。为了保证再编码的节目质量,选用的复用再编码器需支持纯硬件转码功能,将再编码对节目信号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这保证了编码传输平台能够提供高质量安全可靠的码流信号。编码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全媒体视听用户,因此系统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未来向OTT系统、手机电视、其他互联网播出平台扩展的要求。首先,系统中所使用的复用再编码器全面支持全媒体业务的转码要求。所有节目信号码流进入复用再编码器后即可通过其转码功能,输出符合各个业务要求的各种码率的视音频码流信号。系统数据交换机汇聚了高质量的编码视音频信号,可通过在核心交换机周边增加全媒体业务的转码服务器、封装服务器等设备,使其直接与各个业务的CDN网相连,实现全媒体业务的扩展。

1.3系统架构

系统构成主要包含信号源编码部分、复用再编码处理部分、适配传输处理部分、统一网管部分和编码信号监测部分。

全媒体编码传输平台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全媒体编码传输平台系统架构图

2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具体实践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所有播出的节目信号采用基带传输方式,由下游各个播出单位进行编码播出,各个单位使用的编码设备良莠不齐,安全备份方式各不相同,很难保证节目播出信号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在搬迁的新址建立了全媒体编码传输平台。平台采用动态编码统计复用技术,根据下游各个播出渠道需求,对播出节目信号进行统一编码打包。下游单位对码流只做监看不做修改,直接透传至用户终端。通过这一平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播出节目信号收看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安全性可靠性得到提高。

2.1信号源编码部分

采用美国哈雷DiviCom Electra 9200四路高标清编码器6台,DiviCom Ion音频编码器2台,主备镜像结构。使用以上编码器对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汉语卫视、蒙古语卫视、蒙古语文化频道、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文体娱乐频道、影视剧频道、少儿频道、三佳购物9套标清电视节目和汉语卫视高清频道、蒙古语卫视高清频道、送中央台新闻回传高清信号3套高清电视节目,共12路高标清节目信号,以及9套广播节目播出频率进行原始编码,将原始码流以IP形式送给核心交换机。

2.2复用再编码部分

采用美国哈雷ProStream9000作为复用再编码核心设备,对原始码流进行复用再编码,分别打包送给适配传输系统,具体码流如下:

送有线网络:9套标清电视节目采用5Mbps (MPEG-2),动态编码统计复用方式;2套高清电视节目采用12Mbps(H.264),恒定编码复用方式;9套广播节目采用256kbps(MPEG-2),动态编码统计复用方式。所有信号编码复用为主备6个复用包。

送国家直播卫星:8套标清电视节目采用3Mbps(MPEG-2),动态编码统计复用方式;9套广播节目采用0.128Mbps(MPEG-2),动态编码统计复用方式。所有信号编码复用为主备2个复用包。

送信号中心、卫星上行站:2套标清电视节目采用4Mbps(MPEG-2),动态编码统计复用方式;9套广播节目采用256Kbps(MPEG-2),动态编码统计复用方式;所有信号编码复用为主备2个复用包。

送IPTV播控平台:8套标清电视节目采用2.5Mbps(H.264),固定码率编码。2套高清电视节目采用8Mbps(H.264),固定码率编码。

2.3适配传输处理部分

采用10台数码视讯10K416作为传输适配器,将复用器产生的ASI码流适配为DS3,主备共10 个DS3流,送至SDH设备,通过光纤传输。采用2台华为OSN1500作为SDH光传输设备,与网络公司的华为OSN3500共同组成SDH环网,向有线网络、信号中心、国家直播卫星、卫星上行站传输节目信号。IPTV播控平台则直接从核心交换机提取播出码流。

2.4核心网管部分

核心网管系统能够对平台核心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具体功能如下:

网管与被控制的设备采用以太网接口,通过SNMP或XML协议完成对编码器、复用器等设备的参数配置、状态监视、报警纪录;具备网络节点、插板和端口的增加、删除、改变及拓扑结构的显示。网管系统具有配置用户识别符、口令、访问控制级别和范围的功能,对用户权限进行鉴定,防止非法访问,记录全部登录过程和操作过程,提供安全日志,提供超时管理,安全注销等安全管理功能。网管系统与核心复用器配合可实现N+1、1+1、N+M的传输链路的备份和自动冗余切换,可直接控制设备进行切换,由主用设备切换到备份设备且备份设备能正常使用的总时间不超过10秒。能在设备失效、指标劣化到一定程度时发出告警;能对故障进行定位,以图形方式显示网络的故障位置;并保存一定阶段的告警历史记录,以便对告警报告进行检索并详细分析,同时可人工或自动地删除告警报告。支持包括报警统计功能在内的多项统计报告功能;支持分布式监测与控制。

2.5编码信号监测部分

采用博汇TrinityAres-Display码流节目监测系统对编码器、复用再编码器、网络传输链路等各个环节的传输流质量进行全面监测。能够对编码传输平台所有码流进行监看监测,同时还可以对中国网络电视台传送来的近100套电视节目码流进行监看监测。具体功能如下:

采用嵌入式架构,支持对直播节目与点播节目的监测;支持硬件时间戳,实现纳秒级精度测量;支持千兆满载输入,具备200路标清与50路高清h.264IP码流的并行监测;支持UDP和RTP协议;监测指标包括节目可用度评估、TR101290分析、MDI分析、MLS分析、带宽统计、表格分析、地址/端口分析等。

实时显示码流监测仪对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提供IP码流的详细信息,包含MDI-DF曲线图、流带宽曲线图、PID详细信息、节目详细信息和报警日志等信息。接收多画面显示监测报警系统输出的视频IP流,进行实时解码及上屏显示;每台终端输出1路HDMI信号,对应1块大屏进行显示;采用高性能解码方案,支持H.264、MPEG-2等格式的高标清视频IP流解码、提供HDMI输出用于上屏显示。

3 总结和展望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编码传输平台已经投入使用,为国家直播卫星平台、自治区有线网络、IPTV播控平台提供了高质量的播出码流信号,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的画面也更加靓丽多彩。未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将向全媒体领域继续拓展业务,编码传输平台也将发挥优秀的可扩展性,为OTT、手机电视、多屏互动等播出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广播电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完善技术系统架构,构建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编码传输平台,为全媒体视听用户提供更好的收视体验。

[1]苟东涛.浅谈媒体融合.人民网,2014.9

[2]付裕.全媒体时代之我见.记者摇篮,2015.1

[3]史鹏程.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和技术应用探讨.电视技术,2014(02)

审稿人:杜中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正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王学敏

TN919.81

A

2096-0751(2016)07-0018-04

孙剑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码流编码器广播
分布式码流实时监控与录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电视TS码流协议简要分析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基于FPGA的同步机轴角编码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基于PRBS检测的8B/IOB编码器设计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JESD204B接口协议中的8B10B编码器设计
一种比较ASN.1码流差异的方法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