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竞争语境下电视新闻的表现方式
2016-04-11林琳
□林琳
浅议竞争语境下电视新闻的表现方式
□林琳
在技术的推动下,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在多种媒体并存的竞争语境下,记者要写出独具个性的好稿件,难度日益增大。在碎片化浅阅读俨然成为受众习惯的格局下,寻找独特视角来获取受众的注意力经济依然是不二选择。本文在结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从以小见大、精选报道角度、见微知著等角度,对地方电视台稿件的创新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竞争;电视新闻;表现方式;受众;创新
新闻稿子难出彩也许是当下媒体从业者最多的抱怨,因为大家认为每天几乎过着同样的生活,几乎找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生活在小城市的记者们,报道的不是表彰就是大会,很是单调呆板。其实,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闻题材也一样,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新闻采访的题材的广泛性,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深入基层,用心去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动人瞬间,能否创新运用各种写作方法,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向生活的深度广度进行寻觅和挖掘。何为新闻角度?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通过对新闻实战中新闻视角选择和创新实例的详实分析,探讨记者如何凭借独特的眼力抓住市民平时生活习以为常、见多不怪的现象,找到看似相同的事件中的不同点,展示新闻事件的魅力,引起市民的共鸣,提升传播效果。
一、以小见大
从以小见大中选择新闻视角。在选择角度时,不能求大求全。如果求大求全,角度就选的很大,必然是新老材料掺杂,报道效果也就不佳;报道角度小一点,口子必然就窄,写起来就可以细一些,开掘得深一些。
笔者曾采写《果蔬墙上种节约又环保》。这篇报道的主题是现代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发展。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无土栽培技术早已经不新鲜了,不过气雾栽培作为一种现代化新型技术,好多老百姓都没见过,因为大家很少见到长在墙上的水果蔬菜。于是,把视点对准在长在墙上的水果和蔬菜,这样的报道角度就会显得很小。虽然小,但是这样更能集中笔墨,突出农业进步的特色,写起来也会更加深刻、细腻,宣传效果自然会更好。笔者抓住这种栽培技术不依赖水、不依赖土而是靠气雾的特点,点出这种栽培方式的好处,即蔬菜采用气雾栽培技术后,虫害的控制可减少75%以上,如果进行空间严密的防虫网隔绝,可以做到无虫化的免农药生产,能生产出免农药安全食品。再加上气雾栽培蔬菜的根部完全悬挂于空中,不需要传统土壤为媒介的耕作,避免了土地连作所产生的土壤营养失衡、病虫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是一项蓬勃发展的农业新技术。而这样的农业发展模式不是虚幻的,就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生活中,这样与广大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报道出来就更加贴近民心,更易引起共鸣。
记者应注意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留心哪些角度最有特色、新闻性最强,从细节和小处入手反映大问题,做出的新闻报道就会有生气、有特色。
二、精选报道角度
对普通人来说,日常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然而对于媒体来说,所有的柴米油盐都会引起关注吗?记者只要多注意观察,就会在柴米油盐中发掘出意想不到的新闻点。
电机电器产业集群是宁德的特色与骄傲,2012年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闽东电机电器千亿产业集群发展措施的通知》,为电机电器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增添强劲动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写出有价值、有新意的文章?报道从何种角度入手呢?戴着框框下去找材料行不通,单靠领导机关的情况也远不够,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怎样才能让新闻显得独到和新鲜?新闻视角此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写出一系列的电机题材新闻报道,应该说角度是很多的,比如写电机电器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的升级换代、消费者的增加等。而《电机有“绿卡”出国不被“卡”》不采用已有的老套路,以宁德电机电器产业发展的新变化为视角,在众多相关报道中脱颖而出。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宁德一些电机电器出口企业为了规避进口国的贸易壁垒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纷纷在当地注册商标。记者从这个点写起,透视出闽东电机电器行业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出口到哪里,商标就注册到哪里。这篇报道通过写宁德电机企业通过注册域外商标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拓展国际市场,使人们看到了宁德电机电器产业发展的大好趋势,同时也看到了未来闽东电机电器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记者按照“你有我快、你快我新、你新我深、你深我特”的要求采写报道,深刻实践了抓新闻精品、提高影响力的有效方法。
这篇新闻报道的成功也说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如果新闻角度不同,结论也是不一样的。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与新闻角度的选择息息相关,所以选好新闻角度极其重要。媒体工作者需要在自己生活的有限空间里,瞅准目标,找准视角,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指的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作为记者,应该能透过事件的发生,大致推断事件的发展及可能的结果。
2006年,宁德蕉城区天湖西路高架桥刚刚建好,各种地下管线都没有铺设,我们凭着经验预见这路段将要开挖水泥路面,埋设各种管线。采访结束,我们决定,抓住这个典型,深入跟踪下去,我们着手做首座高架桥建成的报道。当发现工人在“开膛破肚”,而且施工期间临近宁德一年一度的招商节,我们推断,这“开膛破肚”很快会被填上,从而应对招商节的重点项目开竣工仪式。道路拉链式的开挖对于都市人来说,虽然影响出行,但已经见多不怪,市民偶尔对这种浪费人力物力的行为愤怒,但没能引起管理者的重视。这件事一开始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事件的真实原因也是深藏不露的,但是随着我们的调查,真相最后浮出水面。面对这些絮片般的即时信息,为了让百姓知信息更知真相、知起因更知后果、知动向更知趋向,我们做了系列报道,成功完成一次有头有尾的连续报道,这次报道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是让分析更加深刻,受到受众的欢迎。
作为记者,我们经常遇到激动人心的好人好事,也会看到落后腐败的现象。在采写表扬报道的同时,能对那些危害人民利益的坏现象视而不见吗?“社会是复杂的,比如人不能简单用‘好’‘坏’来区分,舆论本身解决不了问题,但意义在于把社会矛盾引入正确解决的轨道”。①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象,我们应该进行善意的监督,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
四、结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就看你能不能发现。我们在采访写作中也同样如此。我们身边并不缺少重大新闻,就看记者能不能细心留意身边事,发现身边的美。为什么很多人报道的新闻事实根本就没有新闻价值?因为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事实时,我们并没有针对它去认真辨别,认真分析,认真甄选,从而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面对一则新闻,我们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我们才不会与有价值的新闻点擦肩而过。我们作为媒体工作者,难免天天打文字战争,文字水平很难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但是对新闻的敏感程度以及发现能力往往可以影响所报道出来的新闻文本的深度和价值。当记者对某一新闻的反应足够敏捷,久而久之就会练就一双毒辣的新闻眼。笔者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多了解社会,多思考,多读书,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那么写出一篇有影响力、紧扣时代脉搏的文章就不是难事。一篇新闻作品能够深入广大读者内心,才能算是有价值的新闻,因为新闻作品被阅读、消费、流传的对象是群众,读者是新闻作品的最终裁判。
注释:
①朱虹.那一刻,记者架起沟通的桥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67.
1.人民日报地方部.做有思想的新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5-17.
2.大卫?兰德尔著,邹蔚苓译.全球新闻记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53-62.
3.张晋.新闻观察与思考[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07-114.
4.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1-69.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电视台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