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

2016-04-11丁海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间休息体力竞技

陈 昂, 丁海勇, 李 力

(1.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格林斯堡分校 体育系,北卡罗来纳州 格林斯堡 27412;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学校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

陈昂1,丁海勇2,李力2

(1.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格林斯堡分校 体育系,北卡罗来纳州 格林斯堡 27412;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通过文献资料法,探讨学校内4种体力活动机会(校内校际竞技体育运动、大课间休息、教室内短时活动、体育课)与学校以坐为主的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提出:在现有的学校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应将这4种体力活动机会系统协调为有机整体,将体力活动有效融合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建议:①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法规建立并巩固体力活动在学校文化氛围中的地位;② 强化体育课促进体力活动的基础作用;③ 继承已有的体力活动传统;④ 将崇尚体力活动融入以坐为主的学校文化氛围,使体力活动的机会最大化。

学校环境;体力活动;学校体育;中小学生

Author’s address1.Department of Kinesiology,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Greensboro,NC 27412,US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Train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学校是中小学生在一天中度过绝大多数时光的地方。学校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是成年人根据社会要求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学校环境是学生度过一天时光的物质和社会空间。学校除了进行以久坐为特征的学科教育外,也为学生提供进行体力活动的机会,这种体力活动指学生为游戏、锻炼或学习而进行的可观察到的身体运动。

本文拟从以下4个方面阐述学校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① 通过教育文献检索说明学校需要这一特定环境的理由;② 归纳4种学校提供的学生体力活动机会,并阐述每种机会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③ 以近年来中国学校情况为例,探讨学校体育文化的建立和发展;④ 基于科研证据和成果,讨论如何在学校以久坐为主的环境中建立推崇体育锻炼、对学生有强大吸引力、与学校教育及学校体育发展总目标相吻合的体育文化。

1 中小学学校环境和教育总目标

中小学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教育目的包含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1]。教育界和社会的共识是学校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发展,进而成为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合格公民。学校环境即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建立,它保证了学生能成功地学习知识和技能。Slate等[2]研究了美国得克萨斯州100所小学(50 所“优校”和50所“差校”) 的学校教育目标,发现63%的“优校”教育目标里直接将“学习”或“学业成功”作为学校教育目标。尽管这些学校的规模、学生种族出身、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尽相同,但以知识学习为中心是统一的办学指导思想。在这种环境中,所有参与学校教育的人员和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家长、学生等,都负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责任。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学校的有形外在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是为了支持学生学习知识而设计、建设和保持的。英国设计理事会委托Higgins等[3]做了一个全面评价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文献综述,得出的结论是学校和教室环境的舒适程度决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绩。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会导致背痛的普通标准桌椅,更喜欢符合人体结构的、舒适柔软的座椅,舒适的教室桌椅能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成绩。

现代教学已从以教师的教为主体转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学校的有形外在环境设计也因之改变,教育家和教师对此已形成了共识。教学法著作中普遍认为,如何安排调整学生座位和保持学生长时稳坐是学科教学中最重要的保持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研究表明,符合少儿身体特征的、舒适柔软的座椅能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4]。舒适的、让学生能久坐不动的环境能有效地强化良性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大量的室内教学法科研成果支持教师用以坐为主的行为控制方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5]。

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有形外在环境一样,都提倡“以座位为中心”建立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社会交往,以促进学生学习。这一思想已经被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体现在学校的各项课堂教学纪律中。虽然以教师为主的“板书加说教教学法”已被以学生为主的“解决问题教学法”逐步替代,但是以久坐为主的社会交往方式并未改变,教师没有也不会鼓励学生上课时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和活动。这种外在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可避免地让学校建立和保持以坐为主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会改变吗?教师、家长、社会能赞同改变这种学习氛围吗?教育体制发展的历史和教育科研的结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种以坐为主的环境严重限制了少年儿童在校内的体力活动,对形成健康锻炼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美国体育教育和运动协会及美国心脏协会的报告[6]显示,自2001年以来,44%的中小学部分减少或全面删除了体育课课时,全国中小学每周体育课课时平均减少40 min,每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平均减少50 min。学生体力活动时间的减少可以被认为是学校久坐文化氛围所致。

2 中小学内四大体力活动机会

学校的久坐文化环境和氛围是体制化教育的必然特征。它的形成和持续得到教育工作者、利益相关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原因至少在现在是合理的。以坐为主的学习氛围能够保证青少年学生在现有的教育体系和结构中有效地学习知识技能。同时,需要在现有的学校环境和氛围中寻找和创造让学生从事体力活动的机会。教育界和体育界的科学研究已经明确了学校中有4类体力活动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事增进健康的体力活动。

2.1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包括校内和校际的以比赛为主的体育运动。在美国,它是学校学生体力活动的一大亮点。美国疾病防治中心[7]、全国高中联合会和美国人口局[8]近期的数据显示,有58%的中小学生参加至少一项竞技运动的比赛和训练或上竞技运动课,近50%的高中生至少参加一个校运动队。美国人口局的数据显示,高中女生参加校运动队的人数比例,从1971年的5%增长到2011年的40%;同期男生参加校运动队的比例一直持续在50%左右。

美国大多数高中和初中均有多种运动队,这些运动队成为学校体育运动文化的主成分。根据Lee等[9]的调研,美国大约48%的中学有校内的学生运动俱乐部和比赛活动。Young等[10]基于全国样本进行的调查表明,给学生提供校内运动俱乐部和比赛的中学占全美中学的69%,比Lee等人得出的数据要高出21%;数据还显示,有高达83%的初中和高中组织至少有一支校运动队参加校际比赛。Lee等对初、高中分别分析,发现有77%的初中和91%的高中至少组织一支校运动队参加校际比赛;学校竞技运动的种类包括许多集体和个人项目,如篮球、足球、棒(垒)球、橄榄球、排球、羽毛球、保龄球、网球、游泳、田径、摔跤等。

学校竞技体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体力活动机会,同时创造了一个参加长时间、高强度体育锻炼的环境[11]。参加学校竞技体育运动的作用是明显的,学生运动员长时间参加中到高强度运动能促进身体健康[12],增进自尊心和自信心[13]。

学校竞技运动无疑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对学生校内外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由于竞争和取胜是竞技体育文化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运动技能技术是学校竞技运动教学和训练的核心目标,导致学校竞技体育活动并不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美国体育联合会的数据显示,65%的学校运动队有依据技术能力筛选运动员的规定,造成大部分学生无法参加他们喜爱的运动[14]。学校竞技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但竞争取胜的本质决定了它无法包容全体学生[9]。在美国,有近2 300万初高中生不参加任何学校竞技运动,而这些学生往往最需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2.2大课间休息大课间休息是学生在学校能从事体力活动的另一个机会,它是相对固定的让学生在紧张的课堂学习间隙得到比较充分休息的自由活动时间。在美国,除了3个州有法律支持运动性大课间休息,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稳定的政策鼓励学生在大课间休息时进行体力活动,现状不容乐观[15]。自2001年以来,有40%的学校取消和削减大课间休息时间以增加学科课时。据美国公立教育中心的数据,美国少年儿童平均每周丧失了50 min的大课间休息时间。美国中心城市里贫穷和少数民族学生居多的学校一般没有或提供非常短的大课间休息。

由于缺乏系统的监测和评价,大课间休息对少年儿童在校体力活动究竟有无影响不得而知。有限的科研数据表明,大课间休息对年幼儿童的体力活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Ridgers等[16]的报告指出,每次大课间休息能给学生提供25 min的体力活动时间。Erwin等[17]发现,学生在课间休息积累的走路步数占在校总步数的14%~44%。绝大多数学校还未从体力活动和健康的角度意识到大课间休息的重要性,因而增加场地器材是促进大课间体力活动最迫切的任务。

大课间休息的活动是非结构性、非强制性的,并且师生普遍认为大课间休息是让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因此,与学校竞技运动相同,美国学校的大课间休息运动是自愿参与的。体育技能较低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往往选择不参加大课间休息时的体力活动。另外,在中心城市贫困地区和教学质量差的学校,大课间休息的时间几乎不存在[15]。综上所述,虽然大课间休息提供了较充分的时间,但它的非结构性和完全自愿的特点决定了它并不能吸引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女生和体育技能较低的学生)在此期间进行体力活动。

2.3教室内短时活动教室内短时活动最初是指课间休息。最近,美国的不少学校把教室内短时活动扩展到除了课间休息的其他方面,如利用教学内容或作业转换的短暂空隙组织学生进行小到中等运动量的体力活动。就效果而言,教室内短时活动平均每天能让学生积累大约19 min的体力活动时间。目前在美国科研工作者正在研究十多种干预措施的效果。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活动十分钟!”[18]。它提倡在小课间和休息时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做10 min小到中等运动量的体力活动。另一个例子是“得克萨斯,我当然能!”[19]。该干预方法是培训学科任课教师修改他们的教案,在任何可能的教学间隙穿插体力活动。第3个例子是由美国强生公司基金会的儿童肥胖预防中心设计的“利用每分钟”。它用以提醒无专职体育教师的学校里的教师和员工利用课余的每一分钟为学生提供体力活动的机会。对这些以教室为中心的干预科研成果显示,这些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体力活动的机会,而且能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如能帮助其提高8%~20%的注意力。还有研究表明,这些课内体力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教室内短时活动的干预研究都是为小学设计的,所以这些科研证据也只对小学生有效。学习理论指出,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利用短时休息和活动改善他们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有关研究表明,处于青春期的初高中学生的体力活动呈下降趋势,沉重的学科学习负担迫使他们依赖舒适的久坐延长持续学习的时间,体力活动的参与变得越来越少。我们急需以初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了解教室内短时活动对他们的影响,寻找最有效的干预措施。

2.4体育课体育课有别于上述所有的体力活动机会,它是学校唯一能让所有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体力活动的机会,也是唯一向所有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锻炼方法和健康知识的机会,更是唯一让学生在有专业体育教师指导下从事体力活动的机会。体育课能让所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有组织、有计划并且合理的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

由于美国学校政策和课程设置个体化的特征,衡量体育课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比较困难。因为各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差距很大,导致目前科研结果非常不一致。例如,Pate等[20]报告体育课只提供了9%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参与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Fairclough等[21]则报告在男女分班的体育课中女生有53%的课堂时间从事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Dudley等[22]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七年级学生体育课中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达58%。Chen等[23]发现,体育课中的体力活动量和强度与课的内容和时间高度相关,45~60 min的体育课能让中学生自始至终维持中等强度运动量(MET保持在3~4)活动。Chen等的数据还显示,学生在30~90 min不等的体育课中能消耗260~1 110 J的热量。这些科研结果表明,体育课一方面能提供大量体力活动时间,另一方面体育课的健身益处取决于课程的内容和安排。

体育课是美国学校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对体育课有较高的积极性。一项美国体育课程干预的科研成果显示,学生在体育课学到的科学锻炼和健康益处的知识比其在健康课和传统体育课中学到的多近20%。最近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体育课学到的技能水平能影响学生课后是否参与体力活动,表明体育课对学生课后参加体力活动产生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中小学体育课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未被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系统,体育课正在逐步被缩减或取消。因为绝大部分内容和教学表面看来是以“玩”为主,体育课被视为缺乏教育意义。这一片面看法在社会、教育体制、教师、家长和学生层面上对体育课的发展造成前所未见的障碍。

3 营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策略

目前,在操作和科研层面上,上述4种体力活动机会都是相对独立的。在每一种机会中,教练员、教师或学生只是在固有的范围内各行其是,这种独立操作导致学生体力活动整体效果的降低。更可惜的是,在以知识学习为核心、以坐为主要学习手段的学校文化氛围中,这种缺乏协调的独立操作无法将体力活动有效地融入学校文化中。为了促进学生体力活动,笔者认为,体育工作者要认可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是知识学习,基本学习方法是以坐为主。同时,通过有意识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基于4种体力活动机会,使体力活动在现有学校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逐步改造学校文化使它有利于学生体力活动的开展。

营造学校体力活动文化氛围首先要认识到学校环境和学生在校行为的相互影响。特域性学习理论 (Domain Learning Theory) 告诉我们,学生在一个知识区域 (如数学、语文、体育)的行为是由该知识区域里学习最大效果决定的[24]。只有与该知识区域学习规则吻合的行为才能成功地学习该知识区域的知识技能。要促进体育文化的形成,也要遵循这一原理,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体力活动的行为,丰富他们在学校从事体力活动的经历,让他们体验到体力活动对健康的益处。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习科学锻炼的知识技能,从而懂得体力活动的内涵和意义。特域性学习理论还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依附于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赖于他们对成功的定义与渴望,及其对所学内容的价值认同。

为使学生体力活动能在以坐为主的学校文化氛围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从教育理念上尊重和支持以知识学习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这4类体力活动机会就必须相互协调成为统一体,把学习如何用体力活动增进健康作为体力活动的目标,同时为学生在实际体力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他们巩固知识和改变行为。换言之,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进行体力活动,而要系统地教他们如何进行正确的体力活动。有研究结果显示,系统、协调地以教体育概念为主的体育教育能成功地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技能,让他们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体力活动机会,运用体育科学知识、技能,有目的地从事体力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建立在具体的政策法规基础上才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体育课、学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广播操、校内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等只有在政策法规的保障下才能持续进行。

4 建议

学校是为学生有效学习而设的场所。学习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静坐状态的时间。现代学校的环境是为了巩固这种以坐为主的文化氛围而设置,而且这种文化氛围难以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得到根本的改变。然而,即使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仍存在从事体力活动的机会。主要的4种体力活动机会包括校内校际竞技体育运动、大课间休息、教室内短时运动和体育课。目前的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学校,这些机会还未被有机协调起来达到最佳效果,须系统协调已有的机会,让其成为学校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有效的传统做法是值得继续提倡和保留的。以体育课为基础有效协调学校现有的体力活动机会也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国政府同样认识到体育课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2015年美国政府教育部门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已将体育课作为中小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教授学生科学的锻炼知识和技能,给他们提供运用这些知识技能的机会是体育课程的关键。为此,需要加强以下4方面工作。

(1) 建立一套师生、家长、社会能接受的、制定有效学校体力活动政策的机制,并通过该机制建立并维护体力活动在学校文化氛围中的地位。利用国家政策法规系统协调学校体力活动机会,形成体力活动文化。

(2) 体育课是学校体力活动文化的基础。没有体育课,任何促进学校体力活动的努力都是无法成功的。反之,在体育课教育中仅仅重视开展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远远不够。体育课首先是让学生具有受教育的经历,传授有关体力活动的科学知识、健身原理和方法、必要的技能以及锻炼意识。虽然体育教育在美国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但体育课仍然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美国体育教师联合会重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课以培养体育素质 (Physical Literacy) 为教育总目标就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进步。

(3) 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不适用于现代而必须废除,在创造新传统的同时,必须是为所有的学生而立,绝不应只为培养少数有体育天赋的“尖子”。应博取众长,从其他国家吸取经验教训。

(4) 必须认同学校以坐为主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重视建设学校的体育环境(如体育馆、体育场地)。不应仅仅为了学生进行体力活动和竞技比赛而建设体育环境,应使其成为教授体育知识的环境,使学生进入这些场所就能体会到这是一个学习体育知识的课堂环境。许多欧美国家的体育场所中有许多关于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挂图,介绍各类体育项目,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灵活变换场景,使学生时刻有实践和探究的愿望,让体力活动和知识学习很好地融合。体育教育工作者与相关人员应提倡体力活动文化,使之成为学校大文化氛围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1]Goodlad J I,McMannon T J.The public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school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7:1-208

[2]Slate J R,Jones C H,Wiesman K,et al.School mission statements and school performance:A mixed research investigation[J].New Horizons in Education,2008,56:17-27

[3]Higgins S,Hall E,Wall K,et al.The impact of school environment:A literature review.Newcastle,UK[R].The Centr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School of Education,Scienc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2005:16-28

[4]Knight G,Noyes J.Children’s behavior and the design of school furniture[J].Ergonomics,1999,42:747-760

[5]Marzano R J.Classroom management that works: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every teacher.Alexandria,VA[R].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3:151

[6]National Federation of State High School Associations.2011-20-12 high school athletics participation survey results[EB/OL].[2015-10-12].http://www.nfhs.org/content.aspx?id=3282

[7]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11[J].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Surveillance Summaries),2012,61(4):1-162

[8]U.S.Census Bureau.Washington,DC,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data on school enrollment[EB/OL].[2014-11-20].http://www.census.gov/prod/techdoc/cps/cpsot12.pdf

[9]Lee S M,Burgeson C R,Fulton J E,et al.Physic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6[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7,77:435-463

[10]Young D R,Felton G M,Grieser M,et al.Polici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 middle school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7,77:41-47

[11]Leek D,Carlson J A,Cain K L,et al.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youth sports practices[J].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2011,165(4):294-299

[12]Beets M W,Pitetti K H.Contrib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to health-related fitnes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5,75:25-30

[13]Harrison P A,Narayan G.Differences in behavior,psychological factors,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sports and other activities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5,73:113-120

[14]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and Dance.2011 Comprehensive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CSPAP) Survey Report[R].Reston,VA,2011

[15]Slater S J,Nicholson L,Chriquie J,et al.The impact of state laws and district policies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ess practices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U.S.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J].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2012,166(4):311-316

[16]Ridgers N D,Stratton G,Fairclogh S J.Assessing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recess using accelerometry[J].Preventive Medicine,2005,41:202-107

[17]Erwin H,Abel M,Beighle A,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recess to children’s school-day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2012,9:442-448

[18]Kibbe D L,Hackett J,Hurley M,et al.Ten years of Take 10:Integrating physical activity with academic concepts in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s[J].Preventive Medicine,2011,52(Supplement):43-50

[19]Barthlolomew J B,Jowers E M.Physically active academic lessons in elementary children[J].Preventive Medicine,2011,52(Supplement):51-54

[20]Pate R R,Mitchell J A,Byun W,et al.Sedentary behaviour in youth[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1,45:906-913

[21]Fairclough S,Stratton G.Improving health-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girls’ physical education[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6,20:448-457

[22]Dudley D A,Okely A D,Cotton W G,et al.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movement skill instruc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2,15:231-237

[23]Chen A,Sun H,Zhu X,et al.Influences of Personal and Lesson Factors on Caloric Expenditure in Physical Education[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2,1:49-56

[24]Alexander P A,Murphy P K.Nurturing the seeds of transfer:A domain-specific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9,31:561-576

Influence of School Environment on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CHEN Ang1,DING Haiyong2,LI Li2

This study,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i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s of four physical activities (inter-intro competitive sport,class break,classroom short break and sport class) and sedentary-oriented school environment.It proposes that these four activities should be coordinated into an integrated effort to become one part of school culture.Suggestions are offered as followed: formulating legislature-based policies to build the physical activity’s core role in school culture; consolidating sport class’s basic status in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hysiques; promoting the tradi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existence; and promoting a physical-activity-friendly school culture.

school environment; physical activit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upils

2015-12-25;

2016-02-03

陈昂(1955-),男,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格林斯堡分校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海外名师;Tel.:(021)51253204,E-mail:a_chen@uncg.edu

简介:丁海勇(1960-),男,山东莱阳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21)51253202,E-mail:dingh_y@163.com

G807

A

1000-5498(2016)03-0010-05

10.16099/j.sus.2016.03.002

猜你喜欢

课间休息体力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Happy Class Break
竞技精神
你的脸像水蜜桃
课间休息时,做一做思维体操
花与竞技少女
人类的收留
有趣的填数问题
同台竞技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