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产阶层体育健身参与特征及优化策略

2016-04-11燕,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体育

王 燕, 徐 强, 王 青

(1.江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上海电力学院 体育部,上海 200090;3.上海体育学院 后勤服务中心,上海 200438)



中产阶层体育健身参与特征及优化策略

王燕1,徐强2,王青3

(1.江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上海电力学院 体育部,上海 200090;3.上海体育学院 后勤服务中心,上海 20043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部分中产阶层的体育健身参与现状及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产阶层体育健身参与时间分配特征为工作谋生多,体育健身少;技能掌握特征为体育教育周期长,终身体育技能少;氛围营造特征为静力性娱乐项目多,体育健身氛围差;健身场域特征为商业性健身场所多,居住社区健身场所少。据此提出优化策略。

中产阶层;体育健身;参与行为;特征

Author’s address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22,Jiangxi,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3.Logistics Service Center,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除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群体之外的一个新阶层——中产阶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近年来中产阶层人数正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2003年为19%,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40%左右[1]。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使社会呈现“橄榄型”结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缩减贫富分化,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等具有积极意义[2]。基于此,本文在对中产阶层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上海市部分中产阶层群体为个案,对中产阶层的体育健身参与行为现状与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优化中产阶层体育健身参与行为的操作策略,对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形成健康稳定的社会结构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方法

(1) 以“中产阶层”“中产阶层体育”“社会分层与体育”等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广泛阅读体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著,了解国内外有关中产阶层的界定及其特征,为本文奠定理论基础。

(2) 根据本研究需要,结合相关专家建议,拟定《中产阶层体育健身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问卷发放之前根据相关专家建议进行多次修改完善,之后请10位专家进行效度检验(分别列出“无效”“一般”“有效”“非常有效”4个等级,请专家选择),10位专家效度检验结果均为“非常有效”。经“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在上海市某高校随机对教师发放25份问卷,当场回收;在此后的1个月后再对这些教师发放问卷,2次问卷填答结果的r值为0.83,一致性较高,符合统计学要求)。根据分层抽样原则,基于本文界定的“中产阶层”人群范围(样本除了满足职业条件,即大中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个体私营企业主、科研人员、公务员、大学教授、会计师、律师、评估师、演艺人员等以外,还必须满足“收入”或“学历”条件,收入条件为“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学历条件为“大学及以上学历”),在上海市静安区、徐汇区、杨浦区、长宁区、宝山区、嘉定区及浦东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律师事务所、个体商户等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66份(剔除无效问卷及不符合中产阶层条件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7%。

(3) 选取中产阶层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体,就其体育健身活动价值观念、体育健身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体育健身活动的特征。

2 中产阶层的界定

在西方相关研究中,中产阶层亦被称为中产阶级,且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该阶层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体部分。由于所处时代或地域的差异,研究者对中产阶层标准的界定也存在争议。在国内研究中,《当代中国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将中产阶层的考察指标分为收入水平、工作及劳动方式、公民意识与修养、生活方式、职业与就业性质等,根据这些指标的具体调研数据将中产阶层定义为: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文化地位居于中间层次的社会群体[3]。该群体具有以脑力劳动为主,以固定工资收入谋生,收入、工作环境、职业能力、公民修养等相对较好等特征。

职业均被大多数学者作为中产阶层划分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主要以职业为标准对中产阶层进行界定。选取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中产阶层职业特征,如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大中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公务员、个体私营企业主、演艺人员等。同时参考一定的收入指标数据及相关专家意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面临较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虽然薪水不断增加,却少有时间享受生活。很多中产阶层(如医生、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等)被职业病所困扰,而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也处于下降趋势。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积累,使得部分中产阶层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且排遣空间受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枯竭”或心理障碍。同时,中产阶层要保护自己既得的地位和薪水,致使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中科院曾对3万多名不同职业人员面临的压力及程度进行调查,在其列出的“职业压力排行榜”中,中产阶层相关职业者的压力指数高居榜首[3]。因此,对中产阶层体育健身行为特征及其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为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参照。

3 中产阶层体育健身参与现状及特征

3.1中产阶层体育健身参与现状

3.1.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人数排序依次为大中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26%)、个体私营企业主(18%)、科研人员(15%)、公务员(10%)、大学教师(8%)、会计师(7%)、律师(6%)、评估师(5%)、其他(3%)、演艺人员(2%)。调查对象基本涵盖中产阶层的大部分职业群体。同时,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81%),家庭年收入多为10万元以上(85%)。

3.1.2体育健身价值观念人们的体育健身价值认同度反映了其对体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体育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客观反映。体育健身价值认同度不仅直接反映体育价值观,也间接影响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实践。调查结果显示,中产阶层对体育健身的认同度较高,93.5%的人认为体育健身“很有价值”和“较有价值”,认为体育健身“无价值”的人数为0。由于中产阶层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等相对较高,因此,在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其对于体育价值的认同度相应提升。体质健康自评满意度是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是人们健康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中产阶层对自身健康状况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高达63.2%。说明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中产阶层对自身健康状况并不十分满意,也从另一层面反映了他们进行体育健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3体育健身经历与动机在被调查的中产阶层中,除109人(7.4%)从未参与过体育健身外,多数人参与体育健身的经历在5~20年(56.3%),从长期经历看,他们已形成了较持久的体育健身习惯。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排序依次为职业交往的需要(33.1%)、消除身心疲劳(20.5%)、增强体质(18.4%)、健美与减肥(10.8%)、体验亲情(7.3%)、提高运动技术水平(6.1%)、其他(包括交友、打发时间等)(3.8%)。这与普通城乡居民存在差异:2013年10省市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动机依次为增加体力活动(36.6%)、消遣娱乐(23.7%)、防病治病(14.5%)、减肥(9.4%)、减轻压力及调节情绪(8.6%)[4]。健身动机的差异反映出中产阶层群体的职业特征,他们更注重体育健身的社交和愉悦身心的功能。

3.1.4体育健身时间、项目及场所参与体育健身的1 357名被调查对象(92.6%)参与体育健身呈现出如下时间特征:锻炼时段多选择在清晨(34.5%),其次是下午(32.1%)、晚上(23.8%)和上午(9.6%);在参与体育健身的中产阶层人员中,只有37.4%的人达到每周参与中等强度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锻炼不少于30 min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标准,比2013年10省市城乡居民抽查结果(32.7%)[4]高4.7%。

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项目选择率最高的为“球类”(75.2%)。访谈发现,其中多数中产阶层选择对场地和技术要求不高的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也有部分人选择网球、篮球和足球等;选择率排在第2位的为“跑步或散步”(64.8%),这也说明部分中产阶层仍以技术要求不高的健身项目为主;“健身操”的选择率排在第3位(43.1%),这既反映了中产阶层的体育社交需求的增长,也反映了女性中产阶层追求健身和瘦身的需求增加。这一项目选择特征也有别于普通居民,即2013年10省市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项目选择依次为健步走(39.8%)、跑步(13.9%)、乒乓球及羽毛球小球类项目(11%)、足篮球等大球类项目(8.2%)[4]。

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场所选择率居第1位的为“收费体育场馆”(70.6%),这有别于普通居民,即2013年10省市城乡居民首选的体育健身场所是“单位或社区体育场所”(23.1%)和“公共体育场馆”(15.2%)[4],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健身观念的优化,在中产阶层群体内,“花钱健身、花钱流汗、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综上调查内容可见,中产阶层体育健身价值认同度较高,但体质健康自评满意度不高;参与体育健身的经历多在5~20年;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多为职业交往需要、消除身心疲劳、增强体质、健美与减肥,注重体育健身的社交与愉悦身心的功能;锻炼时段多选择在清晨,锻炼频次多为每周2次及以下,每次锻炼时间多为30~60 min;参与体育健身项目主要为球类、散步、健身操等;参与体育健身场所多为“收费体育场馆”。调查还了解到,中产阶层“和商业伙伴一起”为其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形式,体育消费内容为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健身场馆费用,体育消费水平多集中于100~500元/月。

3.2中产阶层体育健身参与的总体特征

3.2.1时间分配特征:工作谋生多,体育健身少我国中产阶层群体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和中坚力量,他们工作繁重,常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虽然调查结果显示,有1 357名被调查者(占92.6%)参与体育健身,但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并未长期坚持,多是间断性参与(每周少于3次)。即使是经常参与体育健身的中产阶层,也常常将其视为交际、扩大合作伙伴群体的一种手段。调查结果显示,91.2%的中产阶层每天在电脑前工作的时间超过4 h,且每天工作中的休息时间多为30 min以下(82.5%)。中产阶层普遍反映缺乏体育健身时间,工作仍然是谋生的主要手段。

以本文访谈的上海市某大学知名教授为例,他目前在大学担任中层管理职务,对于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来说,他自然属于社会中的中产阶层。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学科带头人,每年都有较多的科研经费,因此,在业余时间要接待合作单位人员及自己学生的到访。以高校教授为代表的中产阶层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受教育水平,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体育健身意识,但体育健身活动多以强体、休闲和交流为目的。通过与该教授的访谈了解到,囿于科研、教学和行政事务的压力,该教授及很多该领域的同仁虽然具备参与健身的“钱”的条件,但很难保证“闲”的状态,无法保证有规律地参加体育健身,同时缺乏由“志同道合”者组成的体育组织,这也是阻碍其参与规律健身的另一不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该领域的中产阶层表示对于体育健身俱乐部“有需求,但未参加”者占68.6%;表示“工作单位经常集体组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仅占8.3%。在大多数中产阶层看来,其距离形成体育生活方式,将体育真正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2.2技能掌握特征:体育教育周期长,终身体育技能少虽然中产阶层大多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自然包括多年的学校体育教育),但调查结果显示,“无人指导”和“不具备体育健身技能”仍是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为82.1%和74.3%)。这既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成效不佳有关,也与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缺乏相联。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年,虽然提出了终身体育思想,但教会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有限,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同时,调研发现,中产阶层大都接受过较长周期的体育教育(多数调查样本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体育教育周期为15年以上),然而,大多数人大学毕业后却未能掌握1~2项终身体育健身的技能,很多人苦于缺乏体育健身技能而无法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调查结果显示,84.5%的中产阶层认为,改善他们体育健身状况的主要措施为“加强在校期间体育健身技能的学习”。同时,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缺位和社会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奇缺。因此,在优化体育教学、对现行体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的同时,培养拥有体育健身技能和指导方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突破中产阶层缺乏体育健身技能障碍的重要途径。

3.2.3氛围营造特征:静力性娱乐项目多,体育健身氛围差缺乏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家庭体育价值观仍是现阶段影响我国中产阶层积极健身的主要因素。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小部分中产阶层提前进入“小康”社会,但由于他们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健身技能的缺乏,在日益增多的休闲时间中,多数人沉迷于上网、打麻将、看电视、看电影等静力性娱乐方式中,导致整体上中产阶层的体育健身氛围不浓。调查结果显示,中产阶层中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只占非常小的比例(13.1%)。大众传媒的传播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对中产阶层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和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体育兴趣,促使其掌握体育技能、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同时,加大媒体对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积极的体育健身氛围。

3.2.4健身场域特征:以商业性健身场所为主,居住社区健身场所少从中产阶层健身目的看,多数参与健身的中产阶层将社交作为健身的重要目的。基于此,商业性体育健身场所就成为很多中产阶层参与健身的主要场域,真正在就近居住社区进行自己喜欢且长期坚持的健身项目较少。调研发现,中产阶层中有相当部分人在商业性体育健身场所进行锻炼,其中70.6%的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场所为“收费体育场馆”,34.4%的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俱乐部。他们多在商业性体育健身场所的跑步机、椭圆机、健身车、动感单车、划船器、台阶器等健身设施上进行锻炼。中产阶层以商业性体育健身场所为主要锻炼场域的健身特征,既符合中产阶层想通过健身促进社交的目的,也反映了目前社区缺乏符合中产阶层特征的健身组织及个性化健身设施及项目的现状。

以本文访谈的上海市某私营企业主为例,他以前的社交活动主要是陪客户吃饭等,并未从主观上真正认识到运动休闲的价值。随着年龄的增大,他逐渐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故经常陪朋友一起打网球、外出旅游等;然而,该企业主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目的还是“社交”,参与的多为商业性体育健身场所。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私营企业主为代表的中产阶层数量逐渐增多,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体育健身知识储备及相关健身习惯相对不足,他们中间的多数人参与体育健身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为满足“客户”的体育健身需求或交际为目的而被动参与体育健身,在体育健身消费中交往,在交往中完成体育健身消费行为,参与体育健身者的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调查显示,该领域中产阶层的每月体育消费在500元以上者占64.7%)。

4 中产阶层体育健身参与优化策略

4.1提升地位、扩大群体范围: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的物质基础增加我国中产阶层的社会规模,是党和国家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扩大中产阶层群体范围,也是刺激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以及提升我国整体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实现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扩大规模?关键在于把中产阶层的自然发育与主动培育相结合,在发育的基础上培育适宜中产阶层规模提升的社会环境与空间,为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从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中产阶层结构的模糊性是导致其体育健身参与行为不足的重要基础性因素:一方面,体制内的传统中产阶层(如国有企业管理者及部分职工)的数量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新兴中产阶层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该人群的数量尚未形成规模。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很多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意识及角色定位不清:一方面,中产阶层由于具有一定的受教育背景和经济能力,对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社会赋予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角色及其合法性尚不清晰,导致其诸多权利受限。

为扩大中产阶层规模,提升中产阶层社会地位,为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奠定物质和文化基础,建议:通过转移农业人口至产业人口,解决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矛盾,实现新兴中产阶层规模的增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产业工人人数特征由以蓝领居多向以白领居多转变,通过职业变化,使得更多人通过职业流动上升为中产阶层;进一步提升公民的受教育水平,通过普及高等教育使更多的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成为中产阶层;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缓解人口的贫富差距,使得大多数人具备成为中产阶层的可能[5]。

4.2政策引导、法制规范: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的制度保障政策法规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需要一定的政策法规保障,它对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起到引导、规范和监督的作用。相关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超过30%,这个社会就会相对稳定;超过40%,就达到稳定期[6]。中国现在的中产阶层是一根脆弱的“杠杆”,不仅规模较少,而且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对其相关权利进行保障。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体育市场逐渐繁荣、中产阶层队伍有待扩充的当下,政策法规的规范与引导尤为必要。《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对于规范体育领域的相关行为,引导大众体育健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及转型,诸多法律法规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而与蓬勃发展的体育实践相吻合。

目前,针对中产阶层体育参与的法规政策匮乏,对于引导中产阶层体育锻炼的相关政策也鲜见,这严重阻碍了中产阶层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因此,在现阶段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规政策,引导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不仅对中产阶层这一群体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等亦具有重要作用。

4.3强化学校体育、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的技术保障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终身体育思想虽已被提出多年,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人数并不多。这其中有教育制度的问题,也存在落后教育思想的阻碍。中产阶层真正能参与到体育健身中,与其在学校习得的体育技能和形成的体育习惯呈显著正相关。学校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最有利场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最根本取决于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一个人的体育意识取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效果。

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促使体育技能的习得及强化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具有体育健身的愿望,而往往不能坚持的原因多是缺乏对习得体育技能的内部和外部强化。外部强化表现为家长与教师督促,集体的舆论与评价等;内部强化表现为学生自身不断提升的自我要求,这种强化往往比外部强化更有效。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学生获取参与体育健身的“能源”,丰富体育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不断强化已习得的体育技能。因此,应使每个“潜在的中产阶层”在学龄阶段习得1~2项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促进其在走向社会后形成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适应能力等,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4.4开发项目、强化组织:提升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积极性的突破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一块重要“短板”即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低,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中产阶层体育健身活动中。调查结果显示,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形式是与朋友或商业伙伴一起。同时,中产阶层参与的体育健身项目也与大多数群体参与的体育项目无太大差异(多为球类、散步等)。一方面,反映了中产阶层参与的体育健身项目缺乏“中产”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中产阶层体育项目供给的单一性。

应改善中产阶层的体育健身消费环境,突出体育健身场馆的个性化消费特征,提升中产阶层体育健身消费需求质量;根据中产阶层不同人群的健身内容、兴趣需求,合理规划市场,开发迫切需要的体育健身设施及项目。在数量扩张的同时重视质量与内涵建设,提升体育健身设施、场馆、会所等的管理及个性化服务水平,以及中产阶层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化水平。

4.5繁荣都市体育文化:促进中产阶层参与休闲体育的环境保障赋予体育健身文化意义并将其视为一种文化,是优化中产阶层体育健身行为的重要保障[7-9]。中产阶层体育健身文化是都市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都市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中产阶层的需求与特性,从文化的器物层面(如体育场地、设施、空间),制度层面(如从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出发构建都市体育健身制度模式,规范其体育健身行为),精神层面(如打造城市中产阶层体育价值观与意识)等,将中产阶层体育健身文化融入都市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双方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在都市体育文化与中产阶层体育健身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在构筑体育文化特色、规范体育健身内容、出台体育健身政策等方面起主导作用,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在媒介化社会中,中产阶层更倾向性地依赖于网络媒介,相对于中低收入阶层,他们既习惯于通过网络分析信息,而且更愿意通过网络休闲娱乐,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10-12]。因此,应更多地运用网络手段,引导中产阶层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文化环境,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与健身活动方式。

5 结束语

中产阶层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其队伍的壮大及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通过丰富中产阶层体育健身理论并发展体育健身实践,促使其体育健身行为的优化,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措施提升中产阶层地位、扩大中产阶层群体范围;政府部门出台各种政策引导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利用法制规范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行为;从青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强化学校体育教育,促使中产阶层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以开发新型体育健身项目、强化体育健身组织为突破口,提升中产阶层参与体育健身的积极性;通过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加大体育健身宣传力度,积极繁荣都市体育文化,为促进中产阶层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优越的环境保障。

[1]周晓红.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

[2]周运清.以财富权利声望3个指标衡量谁是中国中产阶层[EB/OL].[2015-01-23].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131/11221335479.shtm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9

[4]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13年20~2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结果公报[R].2014:288

[5]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EB/OL].[2015-01-02].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

[6]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73

[7]贾可好.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2

[8]马得勇.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初探[J].新东方,1999(4):59-61

[9]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3):48-49

[10]郑样福.从认识论视域解读大众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2003(3):56-58

[11]马妹文.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3-16

[12]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张春波,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76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Middle Class∥

WANG Yan1,XU Qiang2,WANG Qing3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 and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in the middle class.The results find that they focus more on work than physical fitness in time distribution; physical education is more stressed than life-long sports skills acquisition.In the respect of physical fitness environment,more static entertainments are found.And concerning the fitness venues,there are more fitness centers in busy places for commercial purpose than in residential community.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ly.

middle class; physical fitnes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2015-10-30;

2015-12-20

王燕(1962-),女,江西信丰人,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Tel.:(0791)88120400,E-mail:jxsdwangyan@126.com

简介:徐强(1972-),男,安徽淮北人,上海电力学院讲师;Tel.:(021)35303755,E-mail:xuq898@sina.com

G80-05

A

1000-5498(2016)03-0034-06

10.16099/j.sus.2016.03.006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为体育狂
“被中产”?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我们的“体育梦”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 乾羽:房产依赖背后是中产阶层的“被中产”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