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软与Linux合作:没有什么不可能

2016-04-11赵赵

上海国资 2016年4期
关键词:鲍尔默德拉安卓



微软与Linux合作:没有什么不可能

通过开源,让全社会工程师帮助Linux系统进化

2 016年是Linux系统诞生的第25周年。十多年前,这一开源系统几乎被商业软件行业视为对所有软件的知识产权一个极大的威胁。前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在十多年前掌舵微软后不久即公开表示Linux将蚕食所有软件研发企业的利润,由此微软与Linux势不两立。

然而,鲍尔默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微软从2012年起开始对开源软件的立场发生了转变,2014年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替鲍尔默以来,更是直接向Linux伸出双臂。在纳德拉带领下的微软,正向Linux的开源模式拥抱。

3月9日,微软将其数据库软件SQL Server移植到Linux平台,这是微软主要产品首次向这一开源操作系统开放;3 月31日,微软再次宣布Windows10支持Linux Bash,意味着允许大量Linux程序在Windows上原生运行。微软提供了Linux的命令行环境,也就意味着能够利用其Linux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进行操作。毫无疑问,这是微软在向世界大喊:我使用Linux了。

变革

1991年的夏天,对科技界而言,发生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芬兰年轻人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开发出了一个操作系统,打破了微软的垄断局面,即“Linux”操作系统。李纳斯在自传里提及,这场革命是没有计划的,“是一起偶然革命”。毫无疑问,他开启了自由软件的免费革命,一场让更多程序员感受到自由的革命。

Linux可谓生逢其时,当时的操作系统市场尚处于混沌状态。成熟的BSD由于法律纠纷还没有开源;而雄心勃勃的GNU Hurd项目又停滞不前;PC已经渐渐成为主流,但配套的操作系统DOS功能很弱,而且是专有闭源的形式。

技术社区对开源操作系统可以说是望穿秋水。1991年8月25日,年仅20岁的李纳斯在他的赫尔辛基公寓里向Usenet上贴出了著名的帖子,第一次向世界介绍这种操作系统。随后,李纳斯为Linux选择了GPL许可证,也使这个不成熟的操作系统内核获得了发展的关键动力。

Linux的发展规模和使用效率大大超过了之前的一切系统。从1991年的10000行代码到1995年的250000行代码,在其核心开发人员持续25年的不断完善下,截至2015年6月,Linux总计运行1950万行代码。

李纳斯表示,Linux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三次明显的转变。“第一次是在1992年。”李纳斯认真考虑和接受其他人提出的建议,用户们不需要全盘接受任何一个版本,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写出自己的版本。这种开源的方式让创造出一个好系统更加容易,也鼓励了很多编程爱好者人参与进来。随着社区的逐渐壮大,李纳斯开始信任部分用户,并直接应用他们的补丁,而不再全部自己重写检查一遍。

第二转变是在2000年前后,李纳斯引进BitKeeper作为源代码的维护工具。使得各个程序员们可以在一个分布式的开发模型中一起工作,而不再只有一个系统维护的同步点。

2005年,李纳斯开始以分布式源控制管理的思想着手开发Git,作为一种过渡方案来替代BitKeeper。虽然让开发人员认可Git花了不少功夫,但是Git作为一个开放源码的版本控制软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它同样面临敌手。

车轮诉讼战

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开源系统Unix。1980年Unix系统走出实验室,对诸多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进行Unix系统授权,并开始各自不同版本的演变。微软开发了Windows NT系统,与SCO公司的Unix阵营正式对峙。

而当二者斗得不可开交之时,Linux出现了。起初比尔盖茨并不以为意,但大量用户却很看好它。

而另一方面,IT巨头们也想借助Linux改变产业格局。IBM、惠普、甲骨文等公司投巨资给Linux,并不是自己要做Linux,而是通过买卖基于Linux上的软件、硬件和服务,以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同时,增加与微软竞争的砝码。Linux的存在给了对微软一直心存敌意的对手们一把雪耻的利刃,微软一度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比尔盖茨说:“Windows是在跟Linux竞争,但Linux蚕食的是Unix市场份额,Windows和linux将共同主导市场。”靠着Unix吃饭的SCO公司(Santa Cruz Operation Inc)深受其害,随后策划出了震惊IT业界的大热点:车轮诉讼战。

SCO控告IBM的Linux破坏了双方签订的软件代码授权协议,声称IBM把一些Unix的代码加入Linux产品中,要求赔偿10亿美元。

而微软以购买SCO的Unix技术许可权的方式,承认了SCO是Unix合法传人的地位。Linux如果败诉一方面会带来巨额赔偿,另一方面会让Linux的用户产生恐惧。微软这是在打心理战,借SCO之手恫吓Linux用户,让Linux用户远离。

2004年,SCO总裁麦克布莱德警告说,全球大公司由于使用了Linux将很快面临诉讼。2005年1月,美国法院判决IBM交出20亿行的程序代码给SCO。

然而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Novell公司站出来说,自己才是Unix版权的合法拥有者,当年没有把Unix版权卖给SCO,SCO也只是授权使用者。随后,SCO和Novell公司对簿公堂。由于树敌太多,负荷太大,SCO在与IBM的法律大战中失去胜算。Linux阵营也消除了威胁,恢复了元气。

携手共进

无疑,Linux对微软的早期威胁,反而帮助了微软对战Unix,甚至对维持微软的收入有巨大贡献,由此微软在打压Linux的态度上出现了缓和。2013年,鲍尔默宣布辞去微软CEO一职,自2014年2月纳德拉担任微软CEO,微软与Linux的关系出现战略性转变。

事实上,过去微软的软件只与自家系统紧密集合,以保护Windows带来的收入。坚守这种策略的鲍尔默使得微软的股票价值在其14年的任期内损失了40%,而现任这位表示“微软很看好Linux”的纳德拉,却让微软的股票价值涨了50%。

除了领导者的替换直接造成了Linux与微软的合作外,也与微软近年来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受挫有关,希望引导微软在非Windows系统数据库市场上获得机会,而不是导致客户转向选择Linux。

实际上,尽管Linux迅猛发展Linux却一直未能在个人电脑的主流操作系统上颠覆微软。

一方面,人们更愿意接受Windows系统。因为没有学习成本;而Linux系统里,人们可以对系统做任何配置或改造,但是需要反复学习才能驾驭它。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微软太早地卡住了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位置,电脑出厂时预置的操作系统使得人们习惯了依赖windows系统,特别是Office软件。因此到最后,尽管Linux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但始终入场太晚。至今为止,Redhat的收入依然只有20亿美元;Linux系统在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中的市场份额已低于5%。显然,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如果没有壁垒,永远是赚不到钱的。

然而需要承认的是,安卓系统却是目前为止Linux系统最为成功的继承者,在移动互联网终端领域,微软显然已经无法与安卓开源系统相竞争,而在苹果iOS系统尚未成熟之前,通过非苹果手机的联盟,成为可以抗衡苹果iOS封闭系统的竞争者。从这一意义来看,Linux的开源系统实现了颠覆。

微软在面对智能手机市场受挫的局面下,开展了一系列应对举措,包括开发面向运行安卓和苹果iOS系统的移动设备的Office 365,以及收购Xamarin,为开发者提供安卓和iOS软件开发所用的工具。

此外,在数据库软件市场上,甲骨文以超过40%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并且由于甲骨文是Linux的经销商,Linux可以使用;而微软SQL Server业务屈居第二,仅能用于Windows系统。这也是微软SQL Server此次通过与Linux达成首次合作以对抗甲骨文的原因。

显然,Linux的开源模式最终推动了二者的携手共赢。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微软向开源系统的妥协。

(赵赵 编译自《科技纵览》)

猜你喜欢

鲍尔默德拉安卓
iPhone不卡的秘密曝光:安卓也能享受
珠唾集
做一只站立的圆规脚
做一只站立的圆规脚
做一只站立的圆规脚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它就是海德拉
文物表情包
Q3 德拉希:艺术狂热还是投资客?
一种基于安卓系统的手机侧抓包分析方法